文/周彩霞
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的微博用戶已達3.09億;其中,手機微博用戶數達到2.02億,占微博用戶總數的65.6%,接近總人數的2/3。[1]在2017年,基本可以覆蓋所有的智能手機用戶,在微博的用戶群體中,大學生占據著重要地位,他們的思路較為活躍,正處于“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地發展階段,因此是微博使用地“主力軍”,他們在微博中自由地發揮著個人的文才,抒發著個體的觀點和情感,甚至在一定范圍內還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借助大學生對于微博的依賴性,通過微博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用微博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風格,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目前,利用微博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并不多,但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部分高校也開始對微博這樣的新興事物進行關注,陸續開通了官方微博,在微博上除了宣傳院校的基本信息外還發布一些相關的國家政策以及對學生的意見和指導等信息。[2]這些在微博上發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多采用官方術語進行表達,內容仍然枯燥乏味,盡管學生關注了學校的官方微博,也很少瀏覽學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信息,原因就在于語言表達方式較為單一,官方氣息過于濃厚,不符合微博的活躍、個性的文體風格,就其方式方法來看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上升空間。
當前,微博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互動交流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之所以能在高校大學生中間迅速普及,最大原因就是微博的即時通訊優勢。[3]微博的及時性可以確保大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學校的相關信息,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學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多以通訊的形式存在,即需要就某件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經過選題策劃,文章撰寫,后期編輯與修改,最終交給相關負責人審批之后才可以公布與微博之上,雖然這種做法較為嚴謹,可以降低失誤的概率,但是并沒有發揮及時通訊的效果,學生對此關注度普遍不高。
學校官方微博在思想政治宣傳內容的選題方面,大多圍繞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下平理論等,或者是黨和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精神,把線下的宣傳內容照本宣科的轉移到微博上來進行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其宣傳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基本與線下效果相同。這種缺乏創新理念的微博傳播方式影響到學生關注積極性,要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就必須有所改變,在思想政治傳播創新方面有所創新。
高校微博不被學生重視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學的管理體系,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流于形式,只實現了內容的“位移”,而沒有實現精神上的創新。為此,高校要完善微博管理工作,規定專人負責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定期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用學生善于接受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微博上表達出來,提高高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微博并不是單向的傳輸過程,它還涵蓋著雙向的交流特點,為此高校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并不能單向的以知識傳輸為主導,而要采取開放式的運營辦法,即讓高校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采取開放的模式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具體來說就是要構建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實現學生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互動。微博平臺并不局限于傳遞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內容,而是要與時俱進的在微博發布黨和國家發布的最新決策,設置一些社會熱點,讓學生圍繞社會熱點,從思想政治角度出發,對這些社會熱點進行討論。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在信息的選擇性和判斷性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一些不健康的、不利于社會發展的錯誤思想觀念在微博的世界中“泥沙俱下”,混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為此,高校要借助微博,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重要內容來對待,就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熱點事件要給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避免思想上出現錯誤。
探索微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結合是高校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具體表現,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發展的需要,微博的各類優勢為高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便捷性,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的研究微博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科學的工作方法,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1]郝敬習,高國華.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應用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6):120-125.
[2]楊秋鳳.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響和應對策略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36):48-49.
[3]郭鳳麗.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5(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