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 李志歡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發展、大變革的產物,支撐著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而獨立學院的發展也越來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上。 因此,獨立學院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也隨之面臨許多新問題與新挑戰,這需要通過各級各類的平臺來實現,而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之一,對大學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提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文正學院志愿者工作以“大愛微行,你我同心”為理念,以“愛心與奉獻”為中心,以“為廣大同學提供服務社會,鍛煉自己的平臺”為宗旨,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為口號,立足文正學院,依托母體蘇州大學和國際教育園,積極參與省市級、國家級志愿服務項目。
截止到2017年,文正學院擁有志愿服務團隊28個,分為1個精英小分隊、12系科小分隊以及7個公益類社團。目前共有校外志愿服務基地54家,涉及黨建、志愿引導、支教、法律援助、殘疾人救助、心理疏導等多個領域。除此之外,文正志愿者還參與到國家級、省市級大型賽事禮儀、公益活動。從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到“16+1”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江蘇園博會,再到2016年“道達爾?湯姆斯杯暨尤伯杯賽”,均能找到文正學院志愿者的身影。2016年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 “善行100,圓夢六一”活動中,文正學院在全國100多所高校評比中取得了全國第18的優異成績。
目前許多高校志愿服務基本由高校團委自上而下發起,統一管理。短期來看,該模式可以較為便捷、快速的召集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但從長遠來看,過分集中導致活動大多流于形式,難以做到針對性服務和精細化管理。而獨立學院相比與母體高校而言,體量較少,機構設置也相對簡單,對志愿服務管理也較為直接和精準。各級各類組織都設有志愿服務的部門或者機構,并成立不同類型的志愿服務隊伍,承擔相應的志愿服務活動。
自2014年起,文正學院志愿服務管理模式從以前的單一粗放型轉變為如今的扁平交叉模式,團委青管部下設12系科小分隊和七大公益類社團。同時,下放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基地的管理權限,采取期末統一量化考評的方式進行管理。這既解放了主管部門繁瑣的事務性工作,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精細化、長效化管理的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干部參與到學院管理中去,從而達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綜合素質包括第一課堂——學習成績,也涵蓋“第二課堂”的具體表現。志愿服務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發揮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所學知識,在服務中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在活動中提升大學生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文正學院自2007年起推行行為學分,并在2014年開始實施公益行為學分,并配套制定《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公益行為學分加分認定細則》。公益行為學分即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后會依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時間、級別、類型等給與相應的學分。公益行為學分作為在校生評獎評優的重要參照標準之一。同時在畢業生檔案材料中還包含行為學分明細表,方便用人單位綜合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
為了引導志愿服務規范化和常態化,獨立學院形成并完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做到志愿者統一招募、統一培訓、統一考核。一方面將志愿服務與課程、評優相結合,將志愿服務與志愿者個人發展緊密結合。另一方面通過對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基地的量化考核,優化志愿服務隊伍,激發大學生參與熱情,提升基地服務質量,保障志愿服務水平。
文正學院成立《文正學院志愿服務獎懲辦法(草案)》,俗稱“紅黑榜”,根據每學期志愿者和志愿基地的考核結果,成立紅榜和黑榜,紅榜即是優秀志愿者和基地,優先考慮其評獎評優;黑榜即是存在問題的志愿者和基地,暫時取消其志愿服務或者是承接志愿者,待改進后再視具體情況而定。
缺乏地方支持和資金保障是制約獨立學院大志愿服務發展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對于社會服務的投入有限,同時這種投入的相當一部分是管理社會服務的政府部門難以周全的地方,且極少數真正支付到社會服務項目之中。另一方面,獨立學院志愿服務組織活動的經費渠道過于單一,基本來自于學院撥款,有些志愿組織還通過拉贊助,或是繳納會費獲得經費。但是尋求社會贊助并不容易,因此致使許多志愿者及管理者積極性受挫,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獨立學院志愿服務的發展。
目前,獨立學院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多集中于敬老助殘、社區服務、支教助學等方面?;顒觾热葺^為大一、活動過程流于形式、活動缺乏創新等,沒有很好發揮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所學知識,因而整體效果不佳。同時,隨著民間公益組織的不斷發展,它們與獨立學院志愿服務組織相比、具有物質保障充足、專業技能強、活動連續性強等特點,對獨立學院獲取志愿服務項目和平臺造成了沖擊與壓力。
在獨立學院志愿服務中 “三分鐘熱度現象”還是較為顯著的,主觀上,志愿服務新鮮感消退后,面對重復單調或要求較高的工作容易產生浮躁或退縮心理??陀^上,大多數志愿者缺乏必要的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導致他們不能有效解決志愿服務中的實際困難,甚至是無法勝任相關工作。無論是成就感低下還是挫折感較強,都會嚴重打擊志愿者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影響志愿服務長期持續展開。
另一方面,獨立院校志愿者組織自身建設能力較差,由于志愿服務事業的自發性和無償性,獨立院校志愿者組織往往依靠志愿者自身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來維系組織發展。此外,獨立院校志愿組織大多重視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卻忽視了自身的組織和文化建設。從微觀角度,無法在眾多志愿者組織中博取較高的識別度和影響力,“泯然眾人矣”;從宏觀角度,容易導致眾多志愿者組織出現同質化甚至消亡的現象,不利于獨立院校志愿者組織長久穩定地存在和發展。
獨立院校在對青年志愿者活動精神內涵把握不足,缺乏認同感和持久性;重形式而輕內容等。而眾多問題的背后都是由于沒有很好把握志愿服務的內涵,導致欠缺內涵彰顯,青年志愿者精神內涵的缺失又導致志愿服務中忽視對青年志愿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獨立學院青年志愿者活動如何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成為了一個影響到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
獨立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理應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而志愿服務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需要重視并加以引導。志愿服務不是單一的幾次或者針對哪個年級,它應該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增強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性,需要包含以下四個環節。一要了解參與志愿服務同學,不同年級,不同需求的特點。二要了解和考察服務對象、服務活動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三要有配套的相關制度,例如志愿者、志愿組織的管理制度、獎懲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四要加強志愿者之間的溝通,加強志愿服務后續跟進與宣傳。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不能單一依靠院校、志愿者、各級組織,需要通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強黨建和團建等形式,實現學院與社會的互動。學院不能也不可能與社會孤立,借助社會服務組織的平臺和項目,如義工聯,蘇北計劃、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等,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大學生的青春與活力,同時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各級各類組織或者平臺之間的相互合作至關重要。利用好大學生的自身優勢和學院乃至社會各方資源,更好的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實現共建“雙贏”。
文正學院黨委在各黨總支開展了“1+N”片區聯建共建,并鼓勵支部與志愿服務服務基地聯建共建,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黨員,在公益活動中樹立服務意識,提升黨性修養。文正學院與蘇州高新區檔案局開展深度合作,學院檔案學專業學生在平時成立“蘇州高新區檔案興趣小組”,志愿為高新區小學生講演相關檔案學知識;與此同時,文正學院與高新區檔案館聯合制定《檔案館實務》課程,檔案學同學利用暑假時間志愿去高新區檔案館進行為期三周的工作。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學以致用”和從事這一領域工作的信心。
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到至今,獨立學院應該從求“量”到求“精”的轉變,這有助于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化,更好服務于大學生思想教育,滿足廣大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與此同時獨立學院也要積極打造青年志愿者品牌標準,如統一志愿服務LOGO、服裝、理念、口號、等,從而提高志愿者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志愿服務,不應求名,不應求利,不應求物質需求,不應求精神富足。它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參加得到社會活動,是一種擁有社會責任的表現,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來實現大學生成長成才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完善和創新,也需要志愿服務內涵與學院大政方針保持一致,與時俱進。在此基礎上,社會各方資源聯動配套,共同推動獨立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1]李娜.大學生志愿服務情況調查——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4(3):38-41.
[2]雷世威.獨立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路徑與措施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電子版 ),2016(8):191-191.
[3]魏俊玲,郭增江.獨立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6(6):70-73.
[4]張麗玉.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2(7):8-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685號.《志愿服務條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