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飛,劉 勝,謝 超
(江漢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校園足球發展現狀及可持續性發展研究
——以武漢市郊區縣、宜昌夷陵區、貴州等農村中小學校為例
蔡其飛,劉 勝,謝 超
(江漢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校園足球在發展中,足球進課堂的普及程度、課余足球競賽活動的開展熱情要好于部分城區學校;主要存在師資匱乏,現有師資存在專業技能不能滿足日常教學、訓練需要等問題。農村學校進入到校園足球試點學校足球目錄條件較為城市學校苛刻;各級教育部門與校園足球相關的具體獎懲措施沒有覆蓋到位,激勵、淘汰機制沒有形成。就可持續性發展而言,鄉鎮一級農村中小學校,應該更加受到重視。
校園足球;農村學校;可持續發展
通過十一五、十二五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實施,目前農村學校在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受國家大的方面的政策覆蓋,在辦學的硬件條件等要求上,逐漸與城區學校縮小差距。此外,農村學校在擇校、升學等方面的壓力或矛盾較城區學校要輕,可以說是易于素質教育的開展實施。如此,校園足球在農村學校開展應該有較大的空間。另,就素質教育及培養青少年強健體魄等方面,校園足球進校園、進課堂所必需的教育成本未見得很高。實質上,就目前農村學校的師資而言,絕大部分學校專職體育教師較少或者是由其他術科教師兼任體育教師。
雖然農村學校校園足球的技術水平受師資等條件的影響,可能要落后于城區學校,但是足球的公益性特征決定了校園足球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決定因素的是足球的普及率及校內足球比賽的合理構筑。如果說城區的中小學校通過校園足球科學的青訓,培養部分少數或個體的優秀青少年運動員,達到以點帶面的推廣效應,那么農村中小學校則是通過全員普及、全員參賽的過程,在整體上推進校園足球對學校素質教育的實質水平后,也能將有天賦的青少年培養成才,只不過他們受關注的程度要遠遠落后于城區學校。這需要我們去合理地認識、理解農村中小學校與校園足球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僅僅給他們幾個可以進入國家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目錄指標。
1.1 實踐調研法
2015年06月至12月間,對湖北省武漢市郊縣區(蔡甸區、東西湖區、江夏區、漢南區、黃陂區、新洲區),貴州省華林小學,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部分農村中小學學校就開展校園足球狀況展開調研。調研的學校有的進入到教育部公布的校園足球指定開展學校目錄,有的學校則是進入到市級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校園足球指定開展學校目錄,有的學校則不屬于上級教育部門指定的校園足球開展學校。
此次調研屬于教育部規劃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宜昌地區6所,武漢市郊縣區11所,貴州地區華林小學屬于邊遠、貧困留守兒童學校;武漢市教育局規劃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武漢市郊縣區70所。總計調研88所農村中小學校。
1.2 問卷調查法
對所有被調研的中小學校發放問卷調查。所有問卷均有效回收。

表1 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開展的體育教學場地、師資等情況分析表
1.3 專家座談法
通過與一線的中小學校校長、體育教師、各級教育部門主管校園足球負責人、師范院校學校體育專業專家學者座談,分析校園足球在農村中小學校現狀及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1.4 邏輯分析、科學論證法
通過上述研究,運用邏輯分析目前困擾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的現狀問題;用科學的態度來論證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可持續性發展。
1.5 提案法
通過區域內各級政協會議,為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的開展發布提案,引起政府部門重視。通過這種提案的形式,直接、有效地干預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可持續性發展。
湖北省、貴州省部分地區開展或沒有開展校園足球的農村中小學校。
3.1 農村中小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可以滿足校園足球活動開展
經過調研,各農村中小學校在經過我國十一五、十二五教育改革之后,辦學的硬件條件都有了長足的改善與發展。上級教育部門劃撥的學校體育經費足額到賬率在各級監察、審計部門的要求下做到及時劃撥。按照教育部《中小學體育場地配備標準》要求,我們調研的10所農村中小學校均已達標。并且,這10所中小學校是按照城區中小學校的標準,體育場地全部標準塑膠化,相應的體育設施(足球球門、纖維鋼化玻璃籃球板等)精準化;按照《中小學校體育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使用的各類體育器材(球、繩、墊床等等)也均已配備齊全,并且在使用過程出現的耗費品淘汰之后的更新,也能及時補充到位。可以說目前的農村中小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完全能夠適應正常的教學、訓練、比賽。
場地器材設施的改善,也促進了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抽查,我們發現,這些農村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課堂的開課率等相關學生體育文化生活建設,也已經達到教育部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要求。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學邊緣化問題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并且出現朝著積極方面改善的有利局面。
和諧的教育發展環境,讓農村的中小學生在國家提倡發展全面的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更加積極地走進校園操場參與各項體育活動,不斷提升他們的身體健康水平,也從而為這些學校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提供了全員參與的可能。
3.2 專業師資問題與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偽和諧”發展
教育強調的是因材施教,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強化了學生在學校的地位。但是如何施教呢?這個責任則由老師來承擔。專業人做專業事,專業老師講授專業課程,這個基本的教育理念,放在農村中小學校里面有時候則變成非專業教師講授專業課程。
城區中小學校在開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師資矛盾主要集中在沒有足夠的專業足球師資來承擔校園足球具體的教學、訓練、競賽指導等工作,但體育師資的配備基本適應各個學校的發展要求。城區中小學校利用現有的體育師資進行短期的校園足球方面的業務培訓,可以勝任自己學校校園足球的工作開展。再有,城區里相關職能部門、社區聚集的足球公益性力量分散,融合到城區里各個中小學校的成本低廉。城區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開展在師資、青訓過程中各類優質的資源會適宜地聚攏起來,較易形成一個良性發展過程。
而農村中小學校在發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不要談專業的足球師資,就是服務于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專業教師也配備不到位。也受生源逐步減少、鄉鎮集約化發展等現實條件制約,部分農村中小學校面臨撤銷、合并的趨勢。受此趨勢影響,教育主管部門在宏觀上,對師資合理、科學規劃配備過程中,只能是控制農村中小學校的師資在編數量,讓其在一定時期內會處于一個自身壓縮、合理消化狀態。可以說要迅速解決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專業師資問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雖然專業師資問題制約著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的發展,但是部分農村中小學校仍舊是響應國家、政府的號召,開展校園足球活動。2015年教育部公布首批校園足球試點學校的名單中武漢市農村中小學校占武漢市總數的25%,宜昌地區農村中小學校也占地區總數的25%。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村中小學校部分校長、教師在充分理解國家中長期有關教育素質教育發展的高度上,適宜地閱讀國家的校園足球相關政策、制度模式,結合農村中小學校教育發展特征,尋找到了一條適合農村中小學校發展的校園足球之路。即便這些學校沒有專業足球教師或體育教師,其他學科的教師利用踢過野球的實踐經歷,巧妙地利用足球內在發展規律,嘗試著通過各種手段指導農村中小學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持久付出,使得足球給予這些農村中小學校的回報就是農村的孩子也可以用腳平等地與城市孩子對話,用比賽成績證明農村中小學生也可以踢好足球。他們用事實說明了在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育貧瘠的土壤中,校園足球也可以生根發芽,培育出足球人才。
3.3 農村中小學校進入到各級教育部門校園足球試點學校的條件較為苛刻,不利于校園足球公益性開展普及
義務教育本身就是公益性教育,那么在校園足球義務教育過程中,城鄉學校不應區別對待。但實質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注重突出校園足球在培養優秀的足球后備人才的價值功能,忽略了我國開展校園足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提升義務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整體身體健康水平,培養他們強健體魄。
城區學校(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各足球協會指定的足球傳統中小學基本上都在各個城市)在校園足球的發展過程中,確實能通過自身的師資水平、教學的科學性及綜合了城市足球發展的公益性力量,提高青少年足球從選材到青訓的點對點的成材率,增強了城市家長對校園足球的信任度,對校園足球在今后的城市中小學校開展打下基礎。
相對于城市學校培養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的以點帶面的高成材率的示范效應,農村中小學校則只能依靠全員參與的形式,廣種薄收。以達到在整體上雖不能與城市學校抗衡,但在個別城市學校沒有發展的地方與之抗衡的目的。譬如,武漢市的中小學學生足球比賽,初三年齡段的比賽取得好成績的學校基本上是來自武漢市農村的中小學校。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學校初三年齡段的學生基本上忙于中考,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較少有時間參與足球的訓練、比賽。
同樣在為校園足球做貢獻,但是被校園足球接受或者是被關注的城鄉中小學校是有差距的。怎樣化解這個矛盾,課題組在調研中認為,校園足球應該突出足球的公益性特點,降低或者取消進入校園足球進入門檻,強化足球進課堂的實際意義。對農村學校而言,可以通過足球進課堂作為評價學校能否進入校園足球的試點學校可行性指標之一。
3.4 人才的輸送通道堵塞,競賽體制、獎勵機制亟需公平、公正
目前在武漢市、宜昌市城區的中小學校參與校園足球的青少年都有參加市級中學、高中的體育特色學校的選拔考試的報名權,而在同一區域內農村中小學校的青少年則享受不到這樣基本的權利。城市中小學校校園足球專業教師在獲得競賽成績之后,從物質上、教師年終考核、職稱評定上等都有與其他術科教師一樣的優惠政策予以兌現,農村中小學校則沒有太多明確的獎勵措施形成制度文件予以兌現。這也是困擾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發展的一個矛盾問題。很多時候,在同樣的環境下,農村中小學校的教練員、青少年在取得校園足球成績的時候,需要與城市中小學校一樣的認可與肯定。
課題組認為,要解決、縮短城鄉差距,在目前的大環境氣候下,校園足球的主管部門(教育部)要科學規劃發展,細化校園足球發展的各類指導性文件,建設有章可循的制度文化氛圍,樹立獎懲分明的責任意識。
3.5 社會的足球公益性力量需要關注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
在調研過程,所有開展校園足球的農村中小學校都未受到社會足球公益性力量的幫助與支持,只能靠自己僅有的力量進行自生自滅式的發展。長此以往,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與城區相比,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他們受關注的程度最終會因為他們的發展實力實在與城市的中小學校沒有可比性后而被自然淘汰。農村中小學校的青少年也因此少了一個素質教育發展的平臺。而這與國家的中長期教育規劃精神是相違背的。
社會足球公益性力量不愿意眷顧農村的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主要原因就是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底子薄,相關部門的政策措施覆蓋不到位。與城區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相比,社會性的足球公益力量在介入到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之中后,較難產生有影響力的社會效應,較難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肯定與褒獎。此外有些帶有明顯的個體利益的社會足球公益性力量短期內看不見利益價值的產生,不會輕易參與到落后地區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的發展。
因此,社會足球公益性力量應該在各級教育部門的政策引導下,向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校校園足球傾斜。在忽略公益性力量短期效應的政績觀后,才使得這些地區、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水平與實力逐步接近城區中小學校的發展。如此,才能建立起不同發展水平區域的校園足球的良性競爭環境,真正做到優勝劣汰。
4.1 通過各級人大、政協提案的形式,讓政府關注、支持、督促農村校園足球發展
目前農村中小學校進入到校園足球國家試點學校目錄的,都是在區域內校園足球發展水平、實力與城區校園足球發展的學校差距不大的,有的農村學校的發展水平、實力甚至超過了城區內的部分學校。這與各級學校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關系。
但從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村中小學校的校園足球發展的底蘊、綜合實力、政策支持力度是要落后于城市學校發展的。而在社會相關部門的職責、權限關注的灰色地帶區域,各級人大、政協應通過提案的形式加強農村落后地區中小學校校園足球關注度。通過合理化的提案,讓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真正行使其對農村落后地區的中小學校校園足球發展的責任及義務。譬如,建立長效的師資專業技能的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監管相關部門的政策待遇的落實情況,對基層反映的有關校園足球的合理化呼聲形成新的提案或建議等。
4.2 允許區域內的農村中小學校抱團發展校園足球,做大做強區域內的校園足球
外部環境的高度關注,增強主管部門的責任意識,對農村落后地區中小學校校園足球發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要想在校園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中不被淘汰,農村落后地區的中小學校也需要有抱團發展意識。畢竟農村落后地區的中小學校生源減少,區域內的國家城鎮化發展正在加速,撤銷、合并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校的概率也在變大。
因此,在等待著撤銷或合并中被淘汰,不如主動出擊,抱團發展,做大做強自身的校園足球發展及提升整體的素質教育實力,打造出自己的創新性校園足球的教育品牌,才能在長期的教育發展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4.3 吸引社會公益性足球力量介入到農村落后地區中小學校園足球發展之中,培育農村校園足球的青訓市場
農村中小學校自身在抱團發展中做大做強之后或在抱團發展中就要有走出去請進來的市場意識,對于人才的輸送道路與途徑就實現多樣化。這樣自己產生的優質的青訓“產品”才會得到足球人才市場的發現和認可。
當農村中小學校的青訓人才成材率和足球人才市場的占有率成正比時,其發展的市場品牌效應就會顯現,在大的校園足球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上就會夯實自己的實力,加強及擁有自身發展的話語權。
[1]教育部.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
[2]新華網.世界足球中心英格蘭的足球是這樣“從娃娃抓起”[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
[3]張輝.德國足協促進青少年人才發展計劃剖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5,13(1):15.
[4]蔣志學,等.英國運動員文化教育及就業計劃[J].體育文化導刊, 2005 (9):61-62.
[5]劉鐘澤.英國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和特點對我國體育課程設置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7(3):60-61.
[6]李記霞,等.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發展瓶頸及突破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2,36(3):83-86.
[7]梁斌. 英國校園足球啟示:網絡路徑整合及多元資源配置[J].山東體育科技, 2014,36(1):105-108.
[8]林燕容,等. 中外青少年足球聯賽發展現狀的比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11,10(2):141-144.
[9]張沛鋒. 校園足球活動可持續發展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 2012,34(4):82-86.
[10]李衛東,等.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開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1,35(5):22-26.
[11]董眾鳴,等.開展校園足球活動若干問題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1,35(2):91-94.
[12]陳華,等.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 2012(3):117-120.
[13]張輝,等.我國布局城市校園足球競賽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2,35(10):134-139.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rural schools du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With some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example
CAI Qi-fei, LIU Sheng, XIE Chao
(Inst.ofPE,JianghanUniversity,Wuhan430056,Hubei,China)
The popularity of football into the classroom and the enthusiasm of the extracurricular football competition activiti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art of the urban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 campus football du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he main problems are lack of teacher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daily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directory conditions of rural schools into the campus are more rigorous than that of urban school. It has not been formed th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campus football-related specific incentives are not covered in place, incentive and elimination mechanism.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t the township level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campus football; rural scho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11-19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基于公益性視角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園足球”之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15YJA890001)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蔡其飛(1972- ),男,湖北浠水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
G807.2
A
1009-9840(2017)01-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