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放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在“互聯網+”時代下,體育網絡課程建設與學習已經成為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高校紛紛建設體育網絡教學平臺,在體育教學資源、體育數字化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時也為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努力建設具有特色的在線學習、資源共享、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平臺,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1]。2012年3月,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持續發展高等學校網絡教育,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2]。2015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并明確指出:“引入國內外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豐富校內課程資源,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提升現有課程教學質量與課程建設水平”[3]??梢?,國家正在倡導由在線課程建設轉型與升級為在線課程的共享與應用。以慕課(以下簡稱:MOOC)為代表的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已成為撬動體育教育變革的重要支點,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但當前MOOC在運行和使用效果上卻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體育課程資源匱乏、重建設輕應用、重軟件輕資源、課程資源相對孤立等[4]。怎樣合理、有效地對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體育在線開放課程進行共享與應用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CNKI數據庫,以“在線課程”“體育”為主題詞,檢索到2015年至2017年發表的相關文獻12篇,現有研究成果主要從理論層面宏觀剖析了MOOC對大學體育教學的機遇與挑戰,并從應用層面深度思考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銜接與融合。根據《東北師范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全面提升計劃》,依托東北師范大學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應用項目,以中國大學體育類MOOC為切入點,探索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提升大學現有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與建設水平。
1.1 理論研究成果甚少 相關學者對我國大學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的研究屈指可數,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僅有4篇,符?。?017)認為“大數據引發了MOOC的誕生和發展,并對大學體育教育的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5];王國亮(2016)認為“創新MOOC評價機制、提高MOOC課堂實效是推廣與普及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的根本策略”[6];張學海(2016)認為“MOOC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實現了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7];陳堅偉(2015)認為“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應統籌規劃、資源共享、均衡發展,注重服務品質建設,引領線上與線下混合學習模式[8]??梢?,相關學者僅對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機遇、價值定位及其建設策略進行了理論闡述,對于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的應用研究還未曾提及。
1.2 課程建設效果顯著 在線開放課程將教育擴大到課堂以外,免費為任何能夠上網的學生提供來自一流大學的課程。截止至2017年2月,中國大學體育類MOOC開設了《體育與健康》《運動與健康》和《太極與文化》3門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其中《體育與健康》是國內首門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汪曉贊教授牽頭錄制,該課程被評為2016年中國大學MOOC優質課程。中國大學MOOC采用微視頻的方式,在形式設計上打破了以往教師在講臺上講述、在運動場上進行示范的常規方式,更多地引導學生通過觀看一些圖片、視頻、史料和外景的方式來呈現學習內容,教師的語言更多的是以畫外音或者簡單地串聯主線的方式出現。這種設計形式讓學習者獲得一些平時難以獲得的體育知識,激發學習者對體育的求知欲和興趣,從而進一步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來,為深化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1.3 “建以致用”有待加強 “建以致用”是在線開放課程的根本建設思路,而當前重視建設、輕視應用、課程相對孤立的現象尤為嚴重[9]。2015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曾指出:“要關注優質課程資源在不同高校的應用,為高校師生教與學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3]??梢姡诰€課程的應用是何等關鍵,作為擁有名師、海量資源、形式新穎的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其根本目的是為體育教學服務。雖然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出臺了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但是“落地”的效果仍不顯著,在大部分高校一味追求課程建設數量、不注重課程建設質量的環境下,對于優質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的推廣和應用更是冷而淡之[10]。基于此,構建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共享與應用的實踐范例對于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真正實現從“在線課程建設”到“開放在線課程”再到“在線課程應用”三位一體的網絡教學范式。
2.1 促進優質體育教育資源的應用與共享 教師名師的示范、拓展資源的呈現、互聯網的傳播、全球范圍的課程共享,為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學生可足不出戶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案例解析、課后小結、章節測驗、論壇交流模塊緊扣課程主題,呈現出全景、跨界、互融的在線學習體驗[11-12]。依托在線教學平臺,突破了教師資源狹窄的瓶頸,促進了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2.2 推動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深度融合 “互聯網+”模式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在線開放課程作為實景教學的延展和拓展,打破了傳統體育課堂的填鴨式教學,借助軟件編程架構系統的知識鏈條,依托互聯網的媒介效應,采取開放式的共享途徑,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找準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方向,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2.3 線上與線下創設“翻轉”教學模式 線上海量的拓展資源、線下互動的講解示范,形成了“翻轉”的教學模式,“翻轉”教學注重課前、中、后知識技能內化和應用的個性化教學,通過“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來呈現體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突破了學生對教師資源的依賴,倡導彈性、自主學習模式,最終形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13],實現了線上虛擬教學與線下實景教學的跨界整合。2.4 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 體育教師擺脫了僅在體育場館講授實踐技能的局限性,借助多媒體教室,以觀看圖片、視頻、史料和外景的方式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要點的傳授,將知識點貫穿于課堂內外,形成連貫的知識鏈條,將校本課程數字化,實現資源永久保存[14]。這種設計形式讓學習者獲得了一些平時難以獲得的體育知識,激發了學習者對體育的求知欲和興趣。
3.1 大學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應用的設計理念
3.1.1 “交互、創新、系統”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不單單采取“面對面”講授的模式,更多的是借助互聯網采取交互的模式進行升級與重塑。在應用前期的設計中,設置實體的環境和情節,以圖片、視頻、知識點、單元板塊的串聯呈現出系統化的教學框架,從而迎合學生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學習需求。
3.1.2 “科學、自主、多元”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以科學發展觀的視角詮釋大學體育的核心要義。依托在線開放課程,在應用前期的設計中,將教學拓展資源(多媒體課件、圖文史料、習題庫等)融入教學內容中,并適當采取自主探究、師生互動、虛擬教學、在線答疑等多元化手段,豐富教學組織形式,從而滿足教學需要。
3.1.3 “合理、趣味、實效”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打破以往體育教師在講臺上講述、在運動場上進行示范的常規方式。在應用前期的設計中,以趣味化和全景再現的設計理念,構建合理、趣味、實效、可行的教學實施方案。在教學過程中以微視頻為主線,以圖片、外景等拓展資源為輔助,依托在線教學平臺,調整與優化原有在線開放課程的結構設置。
3.2 大學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應用的實施過程
3.2.1 全程化教學模式 全程化教學模式將網絡數字化教學分為若干個單元,根據教學目標采取遞進式、程序化的單元教學,最終實現教學單元的精準對接與無縫對接,促使學生全方位、多元化、系統化地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內容。本研究將全程化學習模式劃分為微輔導、課前預習、課中互動和課外復習4個單元(圖1)。

圖1 全程化教學模式結構
1)微輔導:體育教師針對學生所學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微輔導,將講解稿上傳至平臺,方便學生課前查看,預設實際應用中會遇到的問題,每周上傳并發布網絡作業,讓學生提交作業至“微輔導”板塊,從而有針對性地輔助學生;2)課前預習:體育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預習,了解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節奏,對預習知識點的效果進行預測驗,小組間可互相討論及解答疑惑,通過學生主動預習,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3)課中互動:體育教師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通過教學視頻的展示,增加生生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研討遇到的問題,從而轉變僅僅是教師講授的填鴨式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形成探究式學習;4)課外復習: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合理把握重點和難點,體育教師有針對性地提供拓展資源的鏈接網址,上傳拓展閱讀文獻,推廣互聯網+、手機APP等智能學習新路徑。
3.2.2 互動式學習空間 教學互動平臺以共享課程為中心,基于大學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提供全面的網絡教學功能,包括布置作業、單元測驗、期中考試、課程通知、資料下載等,充分發揮了課程平臺在教與學活動中的作用。同時,師生可以在互動課堂模塊通過文字互動、依托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實現遠程輔導。實時、高效的教學互動空間為體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諸多便利,學生可隨時隨地、不出課程平臺共享海量網絡在線資源,真正實現了名師課程視頻教材教、參文獻資料的輕松獲取與調用(圖2)。

圖2“教與學”互動學習時空
3.2.3 模塊化學習區域 模塊化學習區域是為了解決全程化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而將其系統地歸類,并按照不同教學進程細分為若干個子模塊,每一個子模塊均有特定的學習功能。本研究將模塊化學習區域劃分為交流討論模塊、跟蹤監控模塊和測驗作業模塊。
1)交流討論模塊:影音、史料資源在教學中具有一定局限性,體育教師缺乏和學生的互動,根據教學進程,體育教師和學生在交流討論區實時提問與答疑,會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和掌握知識的重難點。交流討論模塊下設教師答疑、課堂交流、綜合討論3個子版塊。教師答疑版塊主要發表關于作業、測試、課件等內容的疑問。課堂交流版塊主要呈現的是在課件中作為教學內容的討論;綜合討論版塊主要發表關于本課程、學習、生活等一般性話題。
2)跟蹤監控模塊:在影音播放進程中,根據畫面實時出現的場景,采取定格停播技術,以窗口彈動框形式呈現出選項或判斷題,學生梳理此前畫面中出現的知識鏈條,第一時間做出判斷,從而監控學習的效果,防止學生人在心不在的消極學習心態。
3)測驗作業模塊:主要分為單元測驗和單元作業2個子版塊,單元測驗版塊設定截止時間和作答有效分數及次數,截止時間后的提交不再計分,可提交次數最多為3次,并提取最高得分作為學生的有效分數。單元作業版塊設定提交作業、批改作業和成績公布3個階段,作業批改采取自評或互評的方式,可上傳附件。
3.2.4 多元化學習路徑 拓展資源循環播放、論壇專區線上答疑、師生之間互動交流、課件資源一鍵分享、在線網絡測驗考評、課后作業郵件互發等是依托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學生學習的全新路徑(圖3)。例如:可依托體育在線開放課程集中組織開卷考試,按照各章節題庫,根據考核標準賦分,最終實現考核公正、統一、規范的目的。此外,通過上傳的文獻、圖文資料以及課程視頻中的教學與比賽錄像,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吸引力、增強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甚至有助于輔助體育教師備課等。

圖3 多元化學習路徑
3.2.5 全方位質量監控 教學質量監控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核心環節,科學的規劃、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是確保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15]。教學質量監控可劃分為教師答疑、課堂交流、綜合討論3個層面:1)教師答疑:通過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中的論壇帖子,實時回復學生關于作業、測試、課件、考核內容等方面的疑問;2)課堂交流:針對體育在線開放課程視頻中呈現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并對教學重點、難點給予詳細解答。通過任務點是否完成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監控;3)綜合討論:通過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及社交網絡平臺(QQ群、微信群、微博)發表任何想與學生分享的經驗及想法,例如:關于本課程的知識點、考核點等話題。
3.3 大學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應用的評價效果
3.3.1 考核評價方式 大學體育在線開放課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計分,共有4部分組成,即:平時單元測驗占30%;平時單元作業占10%;隨堂布置的課程討論占10%;課程結束考試占50%。60分及以上為合格,85分及以上為優秀。而在教學應用中,為滿足學生多元化考核評價需求,將原有考核評價方案適當優化,采取網絡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并加強過程性評價,即:平時網絡在線測驗占總成績的20%;期中階段測評考核占總成績的20%;課后小組交流討論占總成績的10%;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己顺煽兺瑯硬捎冒俜种朴嫹衷u價,60~69分為合格,70~79分為中等,80~89分為良好,90分及以上為優秀。
3.3.2 教學效果評價 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3個方面對其應用前后的效果轉變進行了學理考量:1)教學設計:從定向預設向非定向生成轉變。以階梯化、層次化、體驗化為鏈條,綜合應用多種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促使學生全景式地掌握所學內容概況,激發學習動力,拓寬知識面;2)教學過程:從教師權威向學生主體轉變。利用網絡技術提供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提供了開放式教學環境和協作交流平臺,真正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3)教學評價:從單一考核向多元評價轉變。由傳統單一的終結性考核轉變為網絡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強調與注重過程性評價、不以分數論優劣的評價模式。
3.3.3 教學效果反饋 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應用于教學后,真正實現了全程化、交互式、多維度的教學新模式,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產生了重大變革,突破了傳統“面授”的教學局限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跨時間、跨地域的互動交流平臺,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體驗網絡教學帶來的高效和便利。傳統體育課程與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的差異對照尤為明顯(表1),就體育教學改革而言,既是一種促進,又是一種激勵,與以往傳統體育教學的填鴨式教學不同,體育在線開放課堂更加倡導探究式學習,以迎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了優質體育教育資源的一站式共享[16]。

表1 傳統體育課程與體育在線課程教學效果對照
4.1 結論 1)應用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有助于豐富校內課程資源,節省教與學的時間,促進教學資源共享,提升現有課程建設水平。
2)應用體育在線開放課程有利于降低學校教學運行成本,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緩解體育師資不足的問題。
3)應用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可為學生提供高效、便捷的網絡學習環境,呈現出全景、跨界、互融的在線學習體驗。
4.2 建議 1)應進一步提升大學在建體育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質量與建設水平,豐富體育課程資源,重視體育在線開放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
2)應秉持“建以致用”的原則,加快實現從“在線課程建設”到“開放在線課程”再到“在線課程應用”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網絡教學范式。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
[2]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Z].教技[2012]5號,2012-03-13.
[3]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Z].教高[2015]3號, 2015-04-13.
[4] 金成平.體育慕課現象的現實反思與未來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4):122-126.
[5] 符巍.大數據時代MOOC對大學體育教學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3):104-107.
[6] 王國亮.翻轉課堂在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及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36):117-121.
[7] 張學海.MOOCs背景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5):99-104.
[8] 陳堅偉.MOOC時代中國高校體育在線課程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3):109-114.
[9] 于歆杰.在線開放課程需要建以致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5(24):9-10.
[10] 雷敏.我國大學體育課程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J].體育學刊,2017,24(3):101-105.
[11] 劉路,劉志民.歐美高校的MOOC實踐困境及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7(1):98-104.
[12] 石娟,尹睿,張夢葉.國際視域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特征分析——基于中、英、美、加、澳五國MOOC的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5):90-98.
[13] 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0):97-102.
[14] 穆肅.機遇與挑戰:從開放教育資源到開放教學過程——從遠程教育視野出發對開放在線課程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5(8):52-58.
[15] 陳延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5(2):71-75.
[16] 劉玫瑾,莊靈.北京體育大學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