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打”工作開展以來,通過不斷的行動及總結,已經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工作機制
一年前,一位從事外經貿工作的資深人士在以中國為第二大貿易國的阿根廷調查時發現,當地人公認為“假冒偽劣商品集中地”的一個著名小商品城,幾乎就是浙江人的天下。

“整個大賣場上千個攤位,通常都被整排承包,一個家族的人都在那里售假。一款奢侈品牌女士圍巾,市場價折合5000多元人民幣,高仿品賣400元人民幣。”上述人士對《瞭望東方周刊》提到在阿根廷的所見所聞時,忍不住搖頭苦笑。
而在國內,假貨更加觸手可及。
“我還專門網購過一塊售價600元的歐米伽手表作研究,內外包裝真假難辨,就連說明書都有英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好幾個語種。”上述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隨著電子商務、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侵權假冒正在變得更加隱蔽、手段更加“高明”,流通范圍也更加廣泛,這給以工商、質檢、公安三部門為主體的傳統打假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
新形勢下,新的機制也應運而生。
2011年,為加強對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統籌協調,國務院成立了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商務部。同時,各地也設立了相應的“雙打”機構。
由此,中國形成了全國上下一體、部門協作配合、地方聯合行動的打假工作格局。
一場國家層面的“打假總動員”由此開啟。
“雙打”工作開展以來,通過不斷的行動及總結,已經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工作機制。
“這套機制令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假冒偽劣工作的合力大大增強,中國創新和消費環境不斷改善,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雙打辦”)副主任柴海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2015年倫敦召開的知識產權犯罪國際執法大會上,中國“雙打辦”的代表應邀作了專題發言,介紹情況。會上,國際刑警組織評價中國的“雙打”機制“非常先進,成果顯著”。
29個部委的“聯合參謀部”
“雙打”領導小組的29個部委的成員陣容可謂豪華,涉及到所有實物及虛擬產品的制造及銷售全鏈條——其中包括海關、工商、質檢、新聞出版廣電、食藥、文化、農業、林業、知識產權等9個行政執法部門,公檢法3個刑事司法部門,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等12個綜合與行業管理部門,及中宣部等5個法制宣傳部門。
通過工作例會制度、重點推進制度、督察督辦制度、統計通報制度及績效考核制度,領導小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機制。
柴海濤將“雙打辦”形象地比喻為“軍隊的聯合參謀部”,“我們本身不辦案子,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全國領導小組的決策意圖,協調各部門、指揮各省市開展工作。”
以車用燃油專項整治行動為例,由“雙打辦”牽頭,各部門在抓好各自環節的情況下有效地形成了合力,織就了一張縱橫交錯的細密網絡:

質監部門抓生產源頭治理,重點抓好調和油問題;
商務部門嚴格經營資質管理,對加油站的購銷臺賬、油品來源情況、證書有效期限及基礎設施是否符合有關規范等加強檢查;
工商部門強化市場監管,重點查看加油站點證照是否齊全并在有效期內、油品進貨來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等;
環保部門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嚴格實施儲油庫、汽油運輸、加油站大氣污染排放系列標準,無害化處理假劣車用燃油;
稅務部門重點查處成品油生產企業通過變換油品名稱、改變換算比例、減少計稅數量等手段,將高稅率油品變更為低稅率油品或非應稅油品出售進而偷逃消費稅的行為(其中,海南省國稅部門查處海南華塑石化有限公司購進免稅和完稅石腦油未進行加工就直接銷售騙稅的案件,涉案金額達3.98億元);
公安部門則加大刑事打擊力度,偵破22起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35人(其中,重慶市公安局及質監部門則協同破獲了利用廢棄機油勾兌生產假劣柴油大案,查封大型儲油罐和攪拌罐14個,查明累計銷售假冒偽劣柴油2.6萬噸,涉案金額1.56億元)。
在此次市場整頓中,行政執法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23萬多人次,作出行政處罰近2000件,查繳假劣車用燃油1500多噸。
“這其中,每個地區、每個部門的努力都非常關鍵,必不可少。”柴海濤強調。
在“雙打”領導小組的指揮下,近3年來,全國共組織開展了150多次專項行動,累計查辦違法犯罪案件107.7萬件,起訴6.3萬件,判決7.8萬人。
其中,2016年,全國共查辦違法犯罪案件18.9萬件,抓獲犯罪嫌疑人2.2萬人,生效判決1.8萬人。
“雙打”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對此評價為:“雙打動真格的,成績不小。”
要比犯罪分子進化得更快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深度介入,侵權假冒模式不斷演變,呈現出區域分布碎片化、產銷分工精細化、物流支付信息化、違法行為組織化的趨勢和跨區域、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運作特點。
“互聯網打破了區域和國別界限,電子商務虛擬化、碎片化,傳統的分段監管、屬地查處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監管方式,已經很難有效發揮作用。”柴海濤告訴本刊記者。
比如,在網絡侵權售假方面,不法分子故意將生產、倉儲、銷售、發貨地分離,進而逃避打擊,明顯超出了單個部門、單個地區的職責范圍。而信息流、資金流、交易結算等在網上進行,零部件、生產組裝、物流在線下開展,執法監管難度很大。此外,網上經營主體數量迅速增加,監管任務日趨繁重,而對虛假交易、微商售假等新事物又缺乏有力的監管措施。
為了應對這種新形勢,公安部突出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善和升級統一指揮、情報導偵、合成作戰,推出了“集群戰役”的新戰術。
2016年,浙江溫州和臺州的市場監管部門接到群眾舉報,稱在某QQ群發現有人聯系銷售假冒保健品和化妝品,在介入之后,通過政企大數據合作渠道,結合售假網店的注冊、發貨、退貨、資金流等渠道信息追根溯源。
最后發現:在浙江銷售的這批假冒偽劣商品批發自黑龍江的哈爾濱;而貨物的生產環節是在河南平頂山;商品的原料供應商在廣州;成品包裝和儲運則是在汕頭。
“社交軟件做前端聯絡、訂貨發貨才進入電商交易環節,而生產、包裝、庫存、銷售整個鏈條跨地區協作,這個案件違法犯罪的新手法,幾乎包含了當前‘雙打工作面臨的所有新元素。”柴海濤總結稱。
如果像以前一樣,案件止于浙江的監管部門查獲、處罰假冒偽劣商品的線上銷售商,其上游的制造商、原材料供應商等整個制假鏈條幾乎不會受到任何動搖,假貨依然會在線上、線下的其他渠道流通銷售。
而在該案件中,公安部發動“集群戰役”,會同各地工商、質檢等部門同步收網,一舉摧毀了縱橫南北跨多省市的制假售假產業鏈。盡管這個案件中網上售假金額只有幾十萬元,但落地破獲的案件金額達上千萬元,鏟除黑窩點20多個。
2016年7月,公安部組織了一場打擊涉煙經濟犯罪行動,26個省市區161個城市協同作戰,上游瞄準造假設備煙機、原輔材料,中游咬住制造、加工包裝窩點,下游緊盯微商、網店、論壇、貼吧等銷售渠道,一舉搗毀黑窩點339個,設備35臺,假煙總值7.6億元,創近年之最。
柴海濤認為,“集群戰役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大數據精準打擊的優勢,威力驚人。”
阻止假貨“走出去”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在輸出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的同時,也輸出了一批假冒偽劣商品。
為維護“中國制造”的海外形象,打擊進出口領域侵權假冒違法行為,“雙打辦”2015年起組織開展了一場名為“清風”的打假行動。
2016年,海關總署加強了非洲、中東和拉美等地區重點航線的監控和精準打擊,查獲侵權商品3073萬件,案值近1.5億元;國家質檢總局2016年以輸往非洲、中東的商品為重點,檢驗3.2萬批次,查處不合格商品1000余批次,不合格率較上年明顯下降。
同時,質檢總局還開展了出口商品質量提升行動,加大對重點國別出口貨物裝運前檢驗,查處不合格商品數百批、假冒偽劣商品十幾萬件,這個數字較2015年有了明顯下降。
2016年,寧波公安、海關破獲的假農藥案查扣假農藥20多噸,假冒杜邦和瑞士先正達商標60多萬件,查扣了7條生產線。此案中的犯罪分子成立了多家化工廠仿冒系列農藥產品,以氨基酸等產品報關出口老撾、柬埔寨、泰國,假冒商標貨標分離另行出口,還在柬埔寨成立了加工廠貼牌分裝,銷往周邊國家。
中國駐外大使館經商機構也積極投入到這場行動中,利用中國參加的國際展會機會,大力宣傳“清風”行動,與當地執法部門加強協調溝通,共同打擊侵權假冒行為,通過網站和當地主流媒體,廣泛宣傳中國制造的正面形象,對詆毀“中國制造”現象進行主動交涉。
地方也圍繞“清風”行動開展了一系列專項行動。以江蘇省為例,其“出口品牌提升”專項行動,確定升級了315個出口名牌的宣傳扶持計劃,并對重點國家出口的“廠貨”,在重點口岸敏感商品進行目錄外抽檢,當地公安部門還在“洋河”、“波司登”、“好孩子”等品牌企業設立了駐企經偵警務室1638家。
中國的“清風”行動獲得了相關國家的一致肯定。
2015年,希臘出口中國的一種獼猴桃在中國被貼牌仿制,“雙打辦”接到這條線索后立即行動,情況很快得到了遏制。
希臘外交部負責中國事物的官員盛贊中國的行動力,說這樣的效率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塞浦路斯商工部也表示,中國的“清風”行動體現了大國擔當。
打假需要“組合拳”
2016年,“雙打辦”在長三角、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泛珠三角地區的18個省(市區)開展了試點,探索建立區域間信息共享、線索通報、證據轉移、案件協查等機制,并推出了信息公開制度。
“也就是說,所有打擊侵權假冒的行政執法部門在對案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20個工作日以內要主動向全社會公開,目的就是讓犯罪分子在全社會曝光。很多違法人員不怕罰款就怕曝光,信息公開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柴海濤說。
2017年“雙打辦”將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國家發改委一起,聯合30個部門推出“聯合懲戒”機制,讓違法行為、失信行為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某個行政執法部門處罰了你的侵權假冒行為,或者你在侵犯知識產權方面出現了嚴重失信行為,那么交通部門會限制你坐飛機和軟臥,你在注冊公司的時候工商部門會給予負面評價,銀行監管部門限制你的資金流動,等等。”柴海濤解釋道。
此外,“雙打”工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機制,有力推進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實現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無縫對接,防止兩者脫節,這是發揮中國執法體制優勢的關鍵。目前,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兩法銜接”的信息平臺的基礎建設工程已經基本完成。
“過去海關只能了解海關的,工商只了解流通環節市場的,質檢只了解生產廠家的,現在通過這個平臺,省與省,部門與部門之間連起來,實現案件信息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共享,這將大大增強打擊合力。”柴海濤介紹。
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建成了“兩法銜接”平臺,28個省級平臺實現了與中央平臺的對接,錄入案件信息34萬件。公安機關的統計數據顯示:公安受理行政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占案件總數的比例,較2013年提高了5個多百分點。
在浙江大學刑法研究所執行所長高艷東看來,類似的打假“組合拳”思路還應該擴展到整個產業鏈上的共同犯罪方。
“一個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的廠家受罰,連帶其零部件供應商甚至物流運輸商都會被計入不誠信檔案,并受到相應‘聯合懲戒的處罰,將來自然不會再有人敢跟他做生意。”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