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韓笑
不應該針對區塊鏈的具體技術制定法律框架,而是要針對具體技術的行業、場景應用來制定規則
相比于互聯網,被稱之為人類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區塊鏈技術正逐漸滲透于人類社會的各種應用場景。
區塊鏈因作為數字貨幣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被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首先關注。有券商分析人士認為,數字化時代,區塊鏈、認知計算和云計算這些技術,將會重塑金融業未來。
所謂區塊鏈技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分布式賬本技術;通過運用加密以及網絡安全的技術進行保證,保證數據不被篡改;不管是什么領域的數據,通過不斷地添加和編輯可以了解歷史數據信息。
在國內,我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領域早已躍躍欲試。中國郵儲銀行近日攜手IBM,宣布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資產托管系統。系統上線以來大幅縮短業務環節60%以上。
埃森哲索菲亞研究院院長維亞勒。
浙商銀行也正式上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匯票產品。招商銀行也在2016年加入r3銀行區塊鏈聯盟。
深圳已成立首個fintech數字貨幣聯盟,有望率先試點數字貨幣。聯盟成員涵蓋平安集團、招商銀行、微眾銀行、大成基金等國內外40多家知名金融機構。
區塊鏈當前的現實應用情景如何?究竟可能帶來怎樣的行業前景?近日,《財經》記者專訪了埃森哲索非亞·安蒂波利斯研究院的院長艾曼紐·維亞勒,埃森哲在三年前開始探索區塊鏈技術相關應用。
據艾曼紐·維亞勒介紹,埃森哲近期調研發現,全球最大的10家投資銀行中,8家獲益于區塊鏈技術,降低基礎設施成本的幅度達30%,每年節省80億至120億美元成本。
“最終,區塊鏈技術并不是要取代現有的所有的東西。”艾曼紐·維亞勒說,“區塊鏈只是會和現有的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成為整個IT框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之前對區塊鏈的討論和炒作,到如今的理性思考,艾曼紐·維亞勒表示,現實中區塊鏈已進入到實際應用的具體部署階段,銀行、醫療保健、政府……各行業已經在探討究竟該如何搭建本行業的區塊鏈。
隨著區塊鏈應用的逐漸落地,艾曼紐·維亞勒認為,應當搭建一套規范的法律框架。但這種法律框架不是針對區塊鏈技術立法,而是依照行業、場景應用而建立,防止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套利。
《財經》:很多人將區塊鏈與互聯網相比,稱其為人類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互聯網現在已經為人熟知,而區塊鏈對很多人來說仍然很陌生。作為這個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者,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艾曼紐·維亞勒:區塊鏈是一種基礎性的技術,為很多潛在的新系統或者新事物奠定基礎。如果想要應用區塊鏈還需要其他技術的配合,比如加密、分布式的技術、點對點的技術。這些技術是比較復雜的,但是人們也不需要特別了解。就像我們使用郵件,我們只需要知道郵件是需要網絡的,不管是有線還是無線,或者是4G。但是你不需要知道支持這個郵件功能的底層協議是什么,只要能上網就行了。
同樣我們只需要知道,區塊鏈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價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支撐區塊鏈的復雜的底層技術。
《財經》:作為研究學者,您覺得區塊鏈最大的意義是什么?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未來會產生什么樣實質性的改變?
艾曼紐·維亞勒:對我來講,在數字世界里,區塊鏈技術是最有可能給沒有信任的世界帶來信任的技術,我認為它是信任的核心。在一些領域,如果不通過這樣的技術,可能需要制定很多規則、監管政策來建立信任,而區塊鏈技術本身就是可以帶來信任的。
《財經》:這種信任什么時候才能普遍地實現?目前區塊鏈在金融和醫療等領域有些應用,在其他領域還要等待多久?
艾曼紐·維亞勒:作為研究人員,我總是非常樂觀的,有時可能過分樂觀了。
技術本身進步是非常快的,只是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可能進展較慢,尤其是大規模的應用。如果拿互聯網來舉例的話,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互聯網被有限的人群使用,一直到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互聯網才被大規模推廣。所以我們也可以預見區塊鏈在未來5年內在某個行業大規模的應用,然后10年-15年或者更長時間后,可在物聯網等領域大規模應用。好消息是,目前區塊鏈的技術成熟度要比互聯網剛出現時要好得多。
《財經》:能否舉例介紹一下區塊鏈技術在現實中的運用帶來了哪些變革?
艾曼紐·維亞勒:比如埃森哲推出的智能電表,可以測量電力的消耗,之后將所有數據通過區塊鏈進行傳輸。雙方可以簽署智能合同,當家庭用電的數值達到一定的閾值,會自動地按照規定的價格從供電機構買電。所以當用電值低于閾值的時候,系統會自動地被觸發,把錢轉給供電機構。
這個產品是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的應用。物聯網的數據不是通過人,而是通過傳感器來采集的,而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安全地并且大批量地采集數據。這種通過傳感器大規模地獲取可信任的數據,可使市場概念更好地體現。也就是說,通過區塊鏈所產生的信任,把個人和公司連接在一起。
《財經》:區塊鏈技術作為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引發了人們對數字貨幣的探討,那么數字貨幣產生的實際意義是什么?潛在的風險又是什么?
艾曼紐·維亞勒:現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國的央行都在關注數字貨幣。但這并不是要用數字貨幣來取代我們每天所用的紙幣和硬幣。而是要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新系統供公司之間、公共部門之間使用,保證公司、商業銀行、央行等之間的交易可以數字化地進行,這樣更高效。
現在的支付系統主要是通過信息平臺來進行,這也是數字貨幣討論的初衷。就是要實現每個國家的支付系統的統一化。可是它跟我們所說的比特幣是不一樣的,它不會對個人產生影響。說到潛在的風險,也就是央行可以起到的作用,就是在促進數字貨幣或者比特幣的合法化發展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潛在的洗錢、資金非法轉移的問題,所以要非常謹慎。我認為各國都應該有一個規范數字貨幣使用的法律框架。
在今后十年的發展中,我們要注意平衡數字貨幣和紙幣、硬幣之間的關系。
《財經》:從國際經驗來看,其他國家有沒有成熟的法律框架值得中國借鑒?
艾曼紐·維亞勒:我們和法律專家、技術合作伙伴的建議是,不應該針對區塊鏈的具體技術制定法律框架,而是要針對具體技術的行業、場景應用來制定規則。據我們了解,各國也在考慮制定相關的法律框架。
具體到法國來說,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都沒有特定法律框架的約束,而是沿用了現用的法律框架。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框架來防止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套利。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國家內部也可以進行這樣的法律框架約束。
《財經》: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在實際應用中,會不會與當前的貨幣和金融主權要求有所沖突?我們知道比特幣引發的一個爭議就是其對貨幣主權的挑戰。
艾曼紐·維亞勒:從本質上講,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布式技術。可是如果我們講到主權這個詞,其本身就帶有中央化的含義,所以二者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央行在這之間可以發揮作用,制定一些政策來平衡中央化和分布式之間的矛盾。
《財經》:您對于央行要實現這種平衡有沒有可提供的建議?
艾曼紐·維亞勒:我認為,央行應該像護衛者一樣,對整個系統進行監測,采取反洗錢、防止作假等措施。與此同時,央行也要保障分布式系統的運行。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里,人與人之間商品和服務的交易一直在現實中進行。而現在我們要探討的是虛擬的數字世界。我們既要沿用之前多年來的交易習慣,也要通過法律框架來防止欺詐等行為的發生。
《財經》:各國央行在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時是非常謹慎的。金融領域之所以這么謹慎,是因為這項技術不是百分之百地成熟,還是因為金融領域具有特殊性?
艾曼紐·維亞勒:講到行業顛覆,過去幾年,音頻和視頻行業都在流媒體技術誕生的時候遭到了顛覆。金融行業在擁抱這項技術的同時,也看到了潛在的風險,希望根據金融行業的情況有所調整。不過,區塊鏈確實還是比較新的技術,不是很成熟。很多企業也不確定能否在自己的行業和產品中采用這種技術。當然在某些領域,比如數字貨幣、跨境支付、保險領域是可以的。我覺得保險可能會成為比較大的應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