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春
最大的靈感來源于成功企業家的示范作用。從這個角度而言,向馬云和馬化騰等企業家的非凡事業學習,其影響力可能會超過任何政府項目
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Peter Thiel)被人們看做是“一位逆向投資者”。最著名的投資則是——他是硅谷唯一高調支持特朗普的人。現在,特朗普入主白宮,人們才恍然大悟:蒂爾的確能把握“做個少數派”的機會。
此前,彼得·蒂爾不但高調為特朗普站臺演講,而且還出錢出力。對于這一點,彼得·蒂爾不僅直言不諱,而且依然堅信他的“少數派”選擇之路。他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舊常態失靈、失效了,正因如此特朗普才當選了總統。特朗普總統決意做出新嘗試,如果他行事一切照舊,那反而成問題了。”
作為硅谷風險投資人,PayPal聯合創始人兼硅谷Facebook董事會成員,彼得·蒂爾讓中國人熟知是因為他的一本暢銷書(《Zero to One》),他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橫向的發展,也就是從1到N,復制某種可行的模式從而推廣并大規模使用;另一方面是縱向的發展,也就是從0到1,不斷做新的嘗試。有中國學者提出,美國的從0到1的能力,加上中國的從1到N的能力,將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合作紅利,對此,彼得·蒂爾坦言,“我認為,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的確能夠互補,但兩國的公司都極具雄心壯志。美國公司想要擁有最大的規模,中國公司渴望創新。雙方都希望實現多元經營而非局限于一種產品和一個產業。”
顯而易見,彼得·蒂爾對“美國研發+中國制造”的合作路徑并不認可,他認為現在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已經出現了很多明顯不同的特點。他含蓄地指出:“由于兩國的公司都給予本國市場更多的關注,美國公司可能會努力在美國制造更多產品,中國公司可能在中國進行更多的設計。但無論如何,美國公司將繼續尋求與深圳等擁有強大基礎設施的城市建立合作關系。”
“從0到1”的創新正在中國大地發芽,中國的設計也在艱難地拱出泥土。那么,如何促進中國獨創性的企業更多地誕生?彼得·蒂爾忠告:在美國,我們看到在信息科技領域有如此多的創新,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對這個領域的管控比其他行業少。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政府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放手。這樣才能激發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彼得·蒂爾告訴《財經》記者:“我認為最大的靈感來源于成功企業家的示范作用。從這個角度而言,向馬云和馬化騰等企業家的非凡事業學習,其影響力可能會超過任何政府項目。”
美國硅谷風險投資人,PayPal聯合創始人兼硅谷Facebook董事會成員彼得·蒂爾。
《財經》:在美國大選之前,硅谷幾乎是一邊倒地反對特朗普,但你逆勢而行,為特朗普站臺助威,并成為特朗普過渡團隊的成員。一些人可能擔心特朗普走得太遠,你現在依然保留這份支持嗎?
彼得·蒂爾:舊常態失靈、失效了,正因如此特朗普才當選了總統!特朗普總統決意做出新嘗試,如果他行事一切照舊,那反而成問題了。
《財經》:你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制造業回流計劃,這會加強還是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彼得·蒂爾:之前的歷屆政府始終關注著政府計劃和轉移支付,但對選民而言,有一個好工作比獲得政府的直接援助要重要得多。我想特朗普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正確的。
《財經》: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會否對硅谷的文化生態和創造力造成傷害?
彼得·蒂爾:硅谷會繼續保持強大。特朗普總統并不想阻止移民,他想要做的是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早就采取了類似的措施。這對美國和硅谷都是有利的。
《財經》:如何看待“美國研發+中國制造”這一過去數十年來卓有成效的合作模式的前景?
彼得·蒂爾:由于兩國的公司都給予本國市場更多的關注,美國公司可能會努力在美國制造更多產品,中國公司可能在中國進行更多的設計。但無論如何,美國公司將繼續尋求與深圳等擁有強大基礎設施的城市建立合作關系。
《財經》:如何看待中美科技合作潛力,有人說美國的從0到1的能力,加上中國的從1到N的能力,將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合作紅利,您如何看?
彼得·蒂爾:我認為,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的確能夠互補,但兩國的公司都極具雄心壯志。美國公司想要擁有最大的規模,中國公司渴望創新。雙方都希望實現多元經營而非局限于一種產品和一個產業。
《財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依靠資源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創新對中國未來發展極為重要。但是,對于什么是創新、如何推動創新等問題,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對中國的創新路徑你有什么建議?關于創新,你對你的中國同行有何建議?
彼得·蒂爾:我想要告訴中國的企業家們不要盲目相信趨勢。如果所有人都在討論你經營策略的要素,那就意味著你要面臨很多競爭。
《財經》:你認為中國人比較悲觀,因為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中國的未來有樂觀的理由嗎?你覺得中國未來幾十年會發生什么?
彼得·蒂爾:在中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悲觀主義,而是我稱之為“計劃”的態度。“計劃”性的思想意味著做長期計劃而非一步一步地隨機適應。你做明確的計劃時,會將制約和限制因素都考慮在內。我想中國人很清楚未來增長所面臨的局限。這看似是悲觀,但實際上它能夠激發創造力。中國人知道自身的局限性,而且清楚未來不會自動變得美好,正因為如此,他們知道必須努力奮斗,而這讓他們更有可能通往成功。
《財經》:《從0到1》這本書講到獨特性、不可復制性,你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創造怎樣的環境,才能促進這類獨創性的企業更多地誕生?
彼得·蒂爾:這很難說。在美國,我們看到在信息科技領域有如此多的創新,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對這個領域的管控比其他行業少。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政府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放手。
《財經》:創新來源于企業家精神,來源于企業家開發新的產品,創造新的生產方式,這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中國政府怎樣做才能激發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彼得·蒂爾:我認為最大的靈感來源于成功企業家的示范作用。從這個角度而言,向馬云和馬化騰等企業家的非凡事業學習,其影響力可能會超過任何政府項目。
《財經》:目前,中國正在試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本質上是草根活動。依靠民間力量的創新是否是一條探索之路?這一草根活動還需怎樣的市場機制?
彼得·蒂爾:人們下定決心、白手起家之時,創新就會產生。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做一項不熟悉的工作,可能會創造出連專家都從未想到的發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不同的人進行小規模的創業可能是有利的。重要的是他們要做不同的事,而非以同樣的方式在同一事業上競爭。
(以上文章選自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財經》雜志聯手推出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