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虎
2013年上映的歷史災難題材電影《大明劫》,講述了在王朝末期兩位偉人孫傳庭和吳又可抗擊闖軍并戰勝瘟疫的故事。王競導演以務實的態度耗費四年所拍攝出的《大明劫》,票房雖說不盡人意,可口碑上皆是稱贊。《大明劫》這部影片如同王競導演的《萬箭穿心》一般,并未加入過多的商業元素,而以影片的質量來取勝。其畫面風格凄涼與沉重交疊呼應,整體以冷色調為主,通過陰郁且充滿霧氣的天空來表達王朝的終結。大明的劫,終究在劫難逃。但孫傳庭和吳又可的家國情懷和忠仁品德,卻讓觀眾深深的震撼。
一、 家國動蕩下的仁義情懷
崇禎皇帝登基時年僅17歲,心系大明。他兢兢業業勤政十余年,在位期間擴大軍備,整修部隊,增加賦稅,多線作戰。只可惜年年災荒,闖軍的勢力越來越大,不得已只好啟用被關在牢獄兩年多的孫傳庭。孫傳庭一身忠肝義膽,愿意為報效國家而馬革裹尸,在接到任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陜西總督行轅,設下鴻門宴強殺反賊賀人龍,打壓地方豪強,收回被霸占的屯田。與此同時,吳又可不忍與庸醫一同弄權而離開了太醫院,成為了一介游醫,卻因行醫手段異于常家而被其他醫家所排斥,甚至被老家的地方官下令不準在他的轄內行醫。吳又可只得去投靠遠方的親戚,當吳又可抵達潼關時,賀人龍被殺的消息已經傳得巷內外皆知。在快速整頓行李之后,前往惠民藥局投靠了老醫生趙川。當吳又可見到趙川時,軍中的瘟疫開始蔓延。這時候的吳又可并沒有辦法向世人證明瘟疫的傳播原理是什么,從而也不敢毛遂自薦。
孫傳庭苦于軍中大疫卻找不到能夠幫助他的良醫,在吳又可與趙川因見解不同而半夜離家不久后,趙川用傳統醫家的尋常方法來處理瘟疫,久久起不到療效,最終自己也染上瘟疫去世了。吳又可在探訪周邊村莊時,每敲一戶人家,發現村民皆喪命于瘟疫之手,在村莊的古道之上,他甚至遇上了吃慣人肉的野狗。不僅如此,居民家中的食物也早已腐敗,面對此情此景,吳又可在結合從前見過的瘟疫以及當地的親身實例最終明白了瘟疫的傳播原理,也就是病毒的傳播原理——這是世界上最早領悟出病毒傳播原理的人。而在這之后,吳又可所著的《瘟疫論》,書中的達原飲對后世抗擊“非典”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知病毒傳播原理的吳又可返回藥局時,趙川早已去世。在孫傳庭的質問之下,吳又可雖百般推辭,心中怕自己難以擔當重任,卻又放不下被瘟疫折磨的眾人,最終選擇了前往軍中治理瘟疫。這是多么令人感動和欽佩的仁醫,不僅在技術上綿澤后世,更在生死之際,舍小我而救大家,成為中國文化強有力的注腳。
在孫傳庭與吳又可的數次談話中,有一次給人印象最為深刻。這一段對話也凸顯出了二人心中的抱負和苦悶。吳又可向孫傳庭說道:“這世上唯獨沒有后悔藥,當斷則斷,若錯過了那一線生機,就生死兩隔了。”用兵如同用藥,雖實物不同,而本質上卻是一樣的。孫傳庭說道:“值此亂世,得遇先生,實屬萬幸。”吳又可心中百感交集,自己的醫道不為世人所接受,而孫總督卻能讓又可放手一搏,畢竟要感謝孫總督的信任。這本是一段兩人的友情戲,但導演神來一筆,讓孫傳庭內心暗嘆說:“我能信你,誰又能信我?”這其中的心酸與無奈,自我抱負與殘酷現實的對比,一下子讓作品充滿了厚重感和現實性。在這一場里,文與武、仁與忠、官與民互為參照,使得人物形象頓時豐滿了起來。
最后,在出關之時,兩人的意見產生了分歧。孫傳庭的做法使吳又可難以接受,吳又可只得留下書信不辭而別。這確實是一個令人唏噓的遺憾,明末是一個亂世,每個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的堅守,孫傳庭想要報效國家,吳又可只想要遠離紛爭,一心治病。在這場亂世紛爭之中,兩人雖漸行漸遠,可也心終有戚。兩人都是讀書人,孫傳庭曾有一句棄筆從戎十余年究竟為何?他位居廟堂之高,吳又可游走于江湖,但作為知識分子兩人都在精心竭慮,盡平生之所學,試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挽社稷于將傾之際,可以說,他們就是中國人的脊梁,是我國優秀文化,家國情懷的杰出體現。
二、 高超技藝下的歷史追憶
毫無疑問,人們不可能回到過去體驗歷史,那僅僅存在于科幻小說中。歷史劇應當提供一個窗口或者平臺,進而給人們一個解讀過往歷史的角度以及方式?!洞竺鹘佟肪褪沁@么一部影片,或許受到了預算的限制,但卻在投資不大的情況下做出了近年來歷史作品高口碑的成績。它以一個追憶的角度進入歷史長河之中,在考究的場景以及道具的支撐之下,努力營造出了時代的背景和文化的氛圍,構建出了一段盡管沉重但卻栩栩如生的故事。
作品為營造王朝末期的氛圍,選擇了極具象征意義的軍事重鎮開封作為影片的開端。在這場硝煙彌漫的開封攻防戰之中,有兩個鏡頭最為用心——佛朗機炮換子炮和火繩槍繞繩的鏡頭,明朝末期使用的兵火器被精心制造了出來。而影片中所使用的佛朗機炮和火銃現已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了。這說明了制作組在道具還原上的精益求精。在中原大地上,末代王朝的天災人禍已成為中國封建王朝覆滅的象征。不難看出,王競導演特別重視開封攻防戰這段戲,縱觀影片整體,開封被圍的信息貫穿始終。一切的行動都是為了解開封被圍之急。開封攻防戰是大背景的詮釋,明確地說明了故事發生的語境。開封的重要性可由崇禎的一句話來詮釋:“開封不保,則京城不保,社稷難存?!边@種危在旦夕的緊迫感給予了主人公們拼搏的力量。
王競導演通過開場這一段戲,奠定了影片的時代背景和美術風格。而這開場的一段戲,已然證明王競導演所拍攝的《大明劫》將是一部忠于歷史的作品,但由于受到了制作預算的限制,影片的動作場景不會太多,而是以文戲為主。影片中的兵營以及城鎮選擇了現有的外景地,對部分主場景進行了再建,使用精心布置的場景和道具來表現歷史質感。為了能夠更好的闡釋出人物復雜的情感糾葛,調用了眾多實力派演員。演員們的精彩發揮,為影片的質量上了一道保險。其次,拍攝歷史影視劇,要注重的是當時文化的環境,對于文化環境的還原成功與否決定了觀眾的沉浸程度。明朝以儒家傳統文化為尊。“忠孝仁義,禮義廉恥”是儒學的核心。這八個字在孫傳庭以及吳又可身上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末代將軍孫傳庭戎馬一生,作為臣子沒有選擇其他的道路,一心報效國家。游醫吳又可的理論不被其他醫家所接受,可他有著醫生救濟世人的崇高理想,為此吳又可在治病時,不會去考慮他的身份、立場。
以追憶的角度進入歷史長河,生動描繪了王朝末期的氛圍以及對兩位主人公的多面刻畫,觀眾得以沉浸在影片之中。《大明劫》中歷史的厚重質感便由此得以體現,通過追憶的角度和手法,重構了這段故事。一個忠到極致,一個仁到極致,他們并沒有因為缺失了其他的品質而被降格,顯得渺小。兩人身處不同的立場,合理的立場讓他們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偉大人物,作品贊頌了儒家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
影片當中,孫傳庭的資料大多來源于一手史料,而吳又可的資料則相對少了些許。通過對《瘟疫論》那鋒利的言語的精彩改編,作品塑造出了一位不與庸醫同流合污,唾棄庸醫弄權,而離開了太醫院成為一名救濟于天下的游醫,譜寫出了孫傳庭與吳又可的一段佳話??v覽影片,吳又可似乎總是游走于歷史之外,他與孫傳庭不同,認為對患病已久的大明而言絕非一劑猛藥所能根治。對此,吳又可在影片說:“世道更替,何人焉知福禍兮?!睂O傳庭與吳又可,一忠一仁的極致表現,帶來的是情感的宣發。影片通過營造出人物的心境變化,為塵封許久的歷史以及早已逝去的歷史人物注入嶄新的血液。這種以重現角度進入歷史長河的手法,所再現的歷史并不只是枯燥的歷史知識,而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三、 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電影不僅是一面鏡子,在看到它光彩表面的同時,更如一把利劍,要能夠直指人心,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尋到一個平衡點。影片《大明劫》在商業上并不成功。最為直觀的一點即影片的票房遠低于投資,這種狀況或許會使往后的投資人望而卻步,但筆者更希望其優秀的口碑能令市場出現更多這樣高質量的作品。
影片中對于細節的把握令人稱道,影片所展現出的色彩都是較為沉重的,過于鮮艷的顏色沒有出現在影片之中。例如洋紅、普魯士藍這種鮮艷的顏色是不能夠出現在影片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工藝水平達不到要求。同時,盡管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去反復捏拿,電影之中還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瑕疵,糧倉主管向將軍行禮時,所行的禮是清朝禮節。士兵使用火銃去射擊時,眼睛過于靠近槍,那會的槍發射時火藥四濺,眼睛應當是離開的。種種問題,倘若不是王競導演主動說出來,怕是難以發現。
自《大明劫》上映之前,制片編劇謝曉東與王競導演已聯手推出了數部小成本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兩人不斷從社會獲取靈感,思考社會的現狀,做出積極的思考。謝曉東說,《大明劫》的靈感最早來自2003年,那時達原飲對抗擊“非典”的重要作用很打動他,因此造就了該片的問世。兩人作為中國電影人,創作出的《大明劫》更是獲得了當年中美金天使獎的最佳影片。
影片《大明劫》對于歷史電影的發展有著前瞻性,這部歷史電影不同于其他同類型影片,它的闡述方法是東方式的,或說是中國式的。從票房上來講,這部影片并不成功,但在培養人才方面卻是極其成功的。之所以說它是東方式的表現,最為主要的一個因素便是面向的觀眾群是不同的。影片中沒有武功蓋世、飛檐走壁的奇俠,沒有躲進輝煌的歷史之中找尋些許的自我安慰?!洞竺鹘佟焚潛P的是一位鞠躬盡瘁的將軍和一名救濟天下的游醫,是中國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在講述著過往歷史的同時,讓文化的優秀因素和弊病一點點地滲透出來,這種復雜交加,難以表達的心態也正是我們面對歷史時的感受。因此,在闡述過往歷史的時候,大可不必描繪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古代形象。要抓住中國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傳統,用屬于中國人的文化心態拍攝出中國人的影片,想必這厚重的歷史質感會與觀眾的內心發生共鳴。
王競導演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之后,陸續拍了十余年廣告。再回到電影業界時已經30多歲了。王導從他的第一部影片《方便面時代》開始就一直受到好評,可在票房上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他希望用更多的電影來與觀眾對話,來傳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筆者也希望王競導演的影片能夠在未來保持口碑的同時獲取商業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