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艷
1986年,美國青春片《春天不是讀書天》的上映,在大范圍內引起了熱議。本片導演約翰·修斯堪稱20世紀末的金牌喜劇人,他拒絕給“青春”一詞下定義,而是致力于用鏡頭呈現出少年時光的不同形態。《春天不是讀書天》講述了高中生菲利斯和朋友們為期一天的逃學經歷,對升學、戀愛、家庭等與青少年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進行了深度討論。光陰飛逝,時隔30年,這部影片仍然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為我國當下青春片泛濫的電影市場提供了豐富借鑒。
一、 貼近生活實際的主人公形象
青春電影以校園生活為主題,為了豐富故事情節,導演一般會突出表現角色的與眾不同。細數我國近年來的青春片,從《老男孩》到《何以笙簫默》,多數影片的主人公總是擁有“校花”“學霸”一類的頭銜。這些附加詞語倉促地為角色下了定義,缺乏對人物性格的深度發掘,導致觀眾被主觀帶入,失去與影片的互動機會。貼標簽的做法很可能會造成角色形象的臉譜化,這無疑是人物塑造上的失敗。在影片《春天不是讀書天》中,導演放棄了過多的側面烘托,而是全程跟隨菲利斯的腳步,由觀眾自行品評人物性格。
菲利斯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為了給自己爭取一天的假期,他騙過了父母和老師,并且將好友凱倫、思朗邀約出來,三人共同度過了難忘的一天。他能歌善舞,在狂歡節的游行車上即興表演,絲毫不懼眾人的目光;他調皮逗趣,用電子琴和假人制作物理裝置,完美混過父母的檢查;他真誠善良,幫助凱倫走出了家庭陰影,能夠理解朋友的苦衷。菲利斯,這個少年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青春氣質,年輕的面孔、無窮的活力、耀眼的自信,所有事情都能應付得游刃有余,他足夠灑脫,卻不至于讓人覺得離經叛道。最令菲利斯出彩的劇情是他們的免費午餐,三人去高級餐廳蹭飯,因為沒有邀請函,被門衛厲聲叱責,菲利斯突發奇想,冒充芝加哥香腸大王,現場串通思朗,演出了一段完美的雙簧,讓門衛信以為真。一個如此聰慧活潑的少年,自然深得同學、師長乃至鎮上居民的喜愛。
“人生苦短,如果不經常停下來看看,你會錯過很多事。”這句屬于菲利斯的經典獨白,巧妙地勾勒出一個伶俐的少年形象。菲利斯帥氣、機智、善良,集眾多優點于一身,同時,導演也沒有避諱他身上頑皮、沖動的小瑕疵。優點與缺點的兼顧,共同構成了這個貼近生活的天才少年形象。部分青春片塑造出的人物總是極其完美、毫無缺點,過度發掘了電影角色的藝術性,而忽略了人物本身的現實性,這類偏門藝術創造出的只是華美的空中樓閣,缺乏實際內涵和現實意義。相比于脫離生活的完美人物,這種寫實的角色塑造方式更加恰當,優缺點兼具的設定親切討喜,像菲利斯一般生活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主人公,才能夠充分引發代入感,勾起觀眾對青春的美好追憶。
二、 配角設置有力襯托和建構主體
導演約翰·修斯一直致力于通過鏡頭展現青春的多面性,在他的作品中,觀眾可以看到不同生活狀態的青少年,他們或生活優渥,或命運多舛,正是這些零碎的人格,組成了多種語態下的少年群體。為了體現青少年生活的各個方面,影片緊緊圍繞主人公菲利斯,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配角形象,更全面地展現了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少年們的生活百態。
在這部影片中,最能襯托菲利斯的性格特點的兩個人物是凱倫和珍妮。他們都是菲利斯最為親近的人,卻生活在困擾之中,正是菲利斯幫助他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凱倫家境優渥,但父母關系緊張,父親的控制欲造成了他的優柔寡斷。從最初的怯懦到最后的勇于反抗,凱倫的性格變化受菲利斯影響很深,菲利斯的獨立自主,讓凱倫感到羨慕和一絲崇拜。在片中,凱倫的家位于偏僻山區,整棟建筑如博物館般精致而冷清,他形容父親為“愛車勝過愛子”,將自己當作一個物品來控制,完全剝奪他的發言權。凱倫父親的法拉利更是本片的一個重要道具,在影片開始,這個有些軟弱的少年反對菲利斯借用這輛車,害怕父親最愛的座駕出現閃失,當他意識到停車場員工私自駕車兜風時,一向少言寡語的凱倫爆發出一聲狂躁的尖叫,最后,他竟然親手毀了父親的豪車,這象征著凱倫正式告別過去懦弱的自己。脫離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的生活,決然成長為獨立的男子漢,青春的蛻變用一件小事就足以證明。
姐姐珍妮則對菲利斯感到不滿。在家里,弟弟占據了父母更多的關注,在學校,弟弟屢次逃課卻仍未被記過,在他裝病后,焦急的同學們甚至為他組織捐款。這一系列事件刺激了珍妮,她嫉妒弟弟的得天獨厚,想盡辦法要抓菲利斯的現行。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菲利斯用自己的善良與關心,讓珍妮懂得了釋放,也讓她真正明白了問題所在。原來,姐姐的痛苦只是自尋煩惱,一個人的快樂取決于她自己的心態,而不是別人的做法。當驚險刺激的一天結束,所有的誤會和矛盾都隨之解開,一切的根源只是青春的不成熟性和不穩定性。年少時常有的負面情緒,最后都會成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青春經歷。
三、 完整而流暢的影片情節線索
電影《春天不是讀書天》在劇情方面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線索明確,整部影片圍繞著菲利斯一天的逃學經歷展開,用100分鐘的時長,全面記錄了發生在短短一天中的悲歡離合。導演憑借以小見大的手法,將短暫的一天漫長化,通過菲利斯三人的刺激冒險,細膩地表現了80年代青少年的心理與思想變化。
一個無話不談的好友,一場純凈美好的戀愛,一次充實有趣的冒險經歷,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青春時代的夢想,在《春天不是讀書天》中,它們都被菲利斯一一還原。而這一切不過用了短短一天,像一個短暫而淋漓盡致的美夢。影片開始的契機非常偶然,清晨的一縷陽光,讓少年突然厭倦了學校生活,決定叫上心意相通的伙伴,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逃課之旅。菲利斯沒有去歌舞廳和酒吧,也沒有去挑戰社會的底線,而是度過了真正充實的一天。3人駕駛著凱倫父親的愛車,肆意馳騁在芝加哥的街道上,登上摩天大樓的頂層,處于35英尺高空下的一切景色都以平靜的姿態展示出來,只有主角3人處于最中心的位置,萌生出一種青春的自信和理想。他們沖進博物館,在名作《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面前停留,在美麗幽深的窗口駐足。盡管身邊都是衣著正式體面的成年人,他們依然我行我素地穿著牛仔褲、皮夾克,絲毫不在意來自成人世界的目光。與此同時,鏡頭猛地轉向學校,操場上,上體育課的少年們繞著跑道漫無目地奔跑,老師們念叨著:“你們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兩相對比,展現出導演對教育制度的反思,當青年們被套上沉重的利益枷鎖,青春的亮色也就此剝落。同樣是一個陽光晴好的午后,菲利斯與同學們的選擇究竟孰優孰劣,將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循規蹈矩的服從學校的安排是一種選擇,沖出束縛,用更有意義的方式度過一天同樣也是一種選擇。在修斯的鏡頭中,逃學并不代表無所事事,觸碰社會道德的底線,相反,片中的逃學只是一種逃避規則的符號,它象征著比默守陳規更加新奇而有意義的事物。修斯并不認為反叛是絕對的反義詞,而是著力描寫青春的勇敢無畏,正是這種勇氣,為平淡的生活點綴上難忘的快樂。
“當清晨醒來的時候,你是否知道今天會這樣度過?”菲利斯向凱倫提出的問題,同樣也是每個人青春的問號。這樣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與其默守陳規坐在座位上,不如沖出校門來場冒險,在無規則的世界里盡情游戲,暫時放下學校里的金科玉律,忘卻現實世界的煩惱。既然青春給予了我們資本,又何必永遠循規蹈矩?
四、 明麗氣質與暖色調的相映成趣
在約翰·修斯的作品中,青春不是爭斗與叛逆,不是離別與無奈,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應該用愛來表達。在《春天不是讀書天》中,導演摒棄了暴力美學和極端主義,敏銳地捕捉到了青少年的心理變化,用平實快樂的美好,替換了張揚的荷爾蒙,從而讓青春變得純凈,充滿了愛和希望。
約翰·修斯在本片情感基調的把握上,秉承了他一貫的作品理念。無論是《十六支蠟燭》,還是《早餐俱樂部》,以及使他名聲大噪的系列喜劇片《小鬼當家》,修斯都一直堅持著清新寫實的風格。這部作品已經初步具備了《小鬼當家》的雛形,顯得幽默而低調,盡管影片也涉及到了親情冷漠、交通治安意識淡薄等問題,但并不顯山露水,而是通過喜劇的形式將冷色轉暖,融入本片的整體氣氛。
“迷茫”這個詞匯總是出現在青春片中,《春天不是讀書天》也不例外。盡管菲利斯是個樂天派,但他心中非常明白,三人很快就要各奔東西,思朗要繼續留在高中學習,她和菲利斯現在非常相愛,認定了對方是自己的終身伴侶,但沒有人能準確無誤預言未來。凱倫則更加直接表達了自己對未來毫無打算。友情、愛情和職業的不確定性,的確令人無奈和傷感,但導演沒有讓他們成為影片的主流,修斯和菲利斯一樣堅信“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至于未來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交給未來安排。反觀我國當下的青春電影,不少作品極力渲染青春的朦朧和傷感,同時將過多的目光放在中學時代的愛情上,這種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深思。人生中最好的年華,本就是朝氣和活力的代名詞,盡管有著各種各樣的苦惱,但多年后回看,都已是過眼云煙。用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少年時代的事件和情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將成人世界的規則,強加給尚處于不確定中的少年,無疑是對那個純真年代的誤讀。
迷茫和傷痛,早已成為青春類型片不再新鮮的主題,無邊的灰暗吞噬了本該屬于青春的絢爛色彩。在情感基調的把握上,《春天不是讀書天》非常具有代表性,導演愿意真誠地感受青少年的心聲,并堅持以青少年的方式說話辦事,約翰·修斯對青春的回憶,不是笨拙地橫沖直撞,而是用真實的愛來打動每一位觀眾。
結語
影片《春天不是讀書天》集青春片與喜劇片之大成,拋去不合時宜的心悸與戰栗,著重表現了那個時代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愛與快樂。男主角馬修·布羅德里克的演技同樣可圈可點,榮獲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大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跟隨著翹課天才菲利斯的腳步,我們共同度過這充滿驚喜的一天,共同緬懷過往的快樂。從這部影片中,觀眾能夠聆聽到少年心底的聲音,而不是停留在刻意營造的和諧表面上。相比于矯揉造作的煽情,華而不實的傷感,青春題材影片更應該給觀眾真實而積極的觀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