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意義;中國;建議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涵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文化等財富的總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致力于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從而有效地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①。
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是關系到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大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保障,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但目前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徘徊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再走野蠻增長的老路,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是迫切的現實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近年來,我國沙塵暴肆虐,霧霾橫掃大江南北,水體污染、化工品泄露等事件頻頻發生,廣大人民群眾渴望碧水青天,渴望自由呼吸。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民心所向,如何回應人民的訴求,考驗著我們黨的執政能力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維護生態安全已經不單單是某一個國家的責任,需要全世界所有國家一起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一系列國際公約和綱領性文件相繼問世,全世界對加強生態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理應順應時代潮流,樹立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③。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存的問題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發展模式問題。我們能耗和排污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綜合利用率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嚴重滯后。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環境資源法制建設進步很大,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但是長期以來重污染防治、輕資源保護的理念使得我國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對薄弱,對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三是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尚未真正建立。作為一種新的文明發展形態,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又一新的發展階段,是人類徹底反思以往發展模式弊病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更科學的發展思路,它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正確的環境倫理價值觀為主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雖然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發展觀,但真正在廣大民眾心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尚需時日。
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點,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要在于轉變觀念,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改變過去以破壞自然來獲得發展的思路。只有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落到實處,
中國經濟增長才是高效、健康和可持續的。其次,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調結構、保增長的抓手,不斷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傳統的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以資源消耗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在當今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中,這些產業已是強弩之末,缺乏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可持續性。而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新興產業,如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不僅可以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空間,還可以突破貿易壁壘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具有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再次,建設生態文明是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大對生態環境整治項目、新能源開發項目、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的投入,既能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能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無論對眼前還是長遠,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開發與利用,不僅可以治理環境,還可以使地方經濟得以健康有序地增長。最后,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歷經3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提供物質產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也在快速進步,但相對而言,提供生態產品特別是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實際上卻提升得較慢,而廣大人民群眾卻對生態產品的渴求日益迫切。生態產品的生產不僅可以滿足當前人民群眾的需求,而且也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④。
(二)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規。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革命,是對傳統生產生活模式的變革。要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規定,推動自然資源的確權登記,對水流、森林、草原、土地等統一確權,形成產權清晰、責任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定價機制改革,從資源供給程度、稀缺程度、資源再生成本、環境損害成本等多個方面對自然資源進行估值。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排污誰付費,誰損害環境誰補償。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清理,對其中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不一致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加快研究制定保護生物多樣性、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確保環境保護部門獨立行使監督權、執法權,對造成環境損害的責任方要追求其行政和刑事責任。
(三)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意識。提高每一個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素質。長期以來,人們對環境保護落后、生態建設落后的憂患意識不夠,對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內在關系和結構性矛盾認識不足,導致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要廣泛開展環境的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的宣傳環境保護的知識、政策、法律和法律法規,宣傳環境文化,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要不斷健全公眾參與的制度,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為各種社會力量參加環境保護搭建平臺,鼓勵公眾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生態文明擺在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積極推進綠色消費,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⑤。
[注釋]
①李宏偉,鐘紹銅.弘揚生態文化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57-61.
②周生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J].求是雜志,2013(17):17-19.
③張高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建設美麗中國[J].求是雜志,2013(24):3-11.
④吳瑾菁,祝黃河.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1):157-162.
⑤張凱.循環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在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新華社,2013(10).
[3]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J].環境經濟,2013(6).
[4]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