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出這個時代新的活動形式,廣泛策劃、舉行各種營銷推廣活動,是當下院線、影城創新的方向。
“活動”和“活力”在很多時候是同義語,缺乏“活動”在商業世界等同于缺乏“活力”,因為活動意味著與市場的溝通。
傳統的院線、影城活動和現今不一樣,關鍵在于那些影廳和幾百上千個座位,都是院線、影城自己的地盤,看得見摸得著。現如今的院線和影城,連自家地盤都被互聯網所“籠絡”。消費者大部分都已成“低頭族”,院線、影城的活動策劃倘若與低頭按鍵沒有關聯,再好的創意也找不到市場入口。創造出這個時代新的活動形式,廣泛策劃、舉行各種營銷推廣活動,是當下院線、影城創新的方向。院線、影城的資源并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生存”。
在這個被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糾纏的時代,院線、影城每天產生的大數據流量無限寶貴。假設院線、影城能在網上挖掘各種網紅,讓網紅和影城消費者共同參與各檔期影片上映活動,推廣效果不就水到渠成了嗎?再假設,院線和影城如果放開思路“跨界”,與KTV、親子樂園、書香節等結合,就能讓院線、影城本身變成網紅,使自己的名聲在網絡間不脛而走,迅速躥紅。
曾經有人倡導過“互聯網影業公司”,沒有成功,因為僅靠貼標簽不可能完成轉換,必須真正具有互聯網基因。第三方售票公司天生就擁有這樣的基因。從2014年到2016年,網上售票用3年時間占領了80%多的市場份額。基因創造新物種,所幸網上售票之外還有大片空白——線下活動。以O2O方式開展院線、影城與互聯網的聯動,就可能有“新物種”——新型的影城、院線公司或者是虛擬院線的橫空出世。
這些年震動業界最大的事件離不開“并購”,這在市場要素時代和資本市場時代都很了不起,但在創新驅動與迭代的時代,“并購”并不代表一切。單純擁有很多傳統的院線、影城不如為它們創造互聯網基因的生存密碼。而活動正是檢驗影城、院線生命力的標尺,是檢驗院線、影城未來的試金石,是市場創新的風向標。
在過去20年的電影產業起步階段,傳統院線、影城的各種活動大致有三個特點:其一是院線由一班極富激情的骨干組成,他們追求“攻城略地”的快感,成為院線和影城市場拓張的急先鋒。這樣的團隊遍布全國各地,每每樂于舉行全國性電影營銷經驗交流會議,成功案例和好主意很快在全國復制。其二是院線營銷人員成為市場執牛耳者,院線、影城因此與影片發行商乃至導演、制片人及制作公司等結成良性合作同盟,全國上下出現并維持這種產業各端的親密關系達20年,是中國電影得以高速發展的強大力量。第三是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主體影響全國的主流媒體,它們直接參與了中國電影振興的大潮。
這些昨日之輝煌今天恐怕都難以望其項背,開辟新局面要靠新時代的新人。也許仍然需要上述三種力量,其一是院線、影城可依靠的互聯網時代年輕人隊伍,他們組成具有創造性策劃和落實能力的團隊,并在全國風起云涌。其二是利用當下互聯網媒體的力量。第三是各類具備時代特質的新型電影的出現。三者還是昨天的組合,只是換了元素。
造就今日院線、影城的營銷活動,要靠新的互聯網人、工具以及事件。傳統院線、影院中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昨日英雄正在陸續退出歷史舞臺,他們或者要重新學習,或者必須把激情的血液傳給年輕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