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貴
【摘 要】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英勇不屈的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沖破國民黨圍追堵截,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抵制黨內分裂勢力,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可以說長征的勝利,是毛澤東正確運用戰略戰術思想的結果,同時也實現了黨內空前團結,最終取得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
【關鍵詞】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思想;長征勝利
一、長征初期,毛澤東正確主張未采納,紅軍損失慘重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主力開始向湘西進行戰略轉移,以求同湘鄂西的紅二、六軍團會合。10月15日,毛澤東還在江西于都,那里正在召開贛南省的省、縣、區三級干部會議,毛澤東給到會的200多名干部作了報告。他說:敵人企圖斷水捉魚,全部消滅紅軍。我們主力紅軍要順水而去,沖破敵人封鎖線,打到敵人后方去。然而,毛澤東仍然受到排擠和打擊,正確主張未被采納,結果中央蘇區約有80萬群眾被慘殺,紅軍損失慘重,中央革命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
二、通道會議,毛澤東力挽狂瀾,提出通道轉兵主張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長征進入湖南通道境內。此刻,“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李德、博古等人,不顧紅軍湘江戰役后兵力折損過半的實際情況和敵人張網以待的險惡局勢,仍然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中央紅軍將面臨一場生死決戰,隨時都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在這危急關頭,黨中央在通道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此次會議,毛澤東力挽狂瀾,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轉兵。
三、黎平會議,毛澤東力排眾議,確定轉兵貴州決議
通道會議以后,1934年12月15日,中央紅軍占領貴州黎平。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決議指出:“新的根據地應是川黔邊區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這次會議結束了自老山界以來關于紅軍戰略行動方針的爭論問題,從而改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前進方向。
四、猴場會議,毛澤東深謀遠慮,及時調整行動方針
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兵分兩路向黔北挺進,連克錦屏等7座縣城,于12月底進抵烏江南岸的猴場。中共中央在猴場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作出《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提出首先在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后向川南創建川黔邊新的根據地的戰略任務。會議還決定,“關于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以加強政治局對軍委的領導。這個決定,實際上剝奪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是反左傾斗爭的最初勝利。
五、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正確領導地位
1935年1月初,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著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決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六、四渡赤水,毛澤東運籌帷幄,紅軍跳出包圍圈
1935年1月19日紅軍移師北上先是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隨即掉頭向東,于2月下旬二渡赤水河,重新進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取得長征以來第一次大勝利,蔣介石聽到紅軍二占遵義,非常震驚,重新部署,加緊追擊并堵截紅軍,而毛澤東率領紅軍在遵義獲勝后,于3月9日主動撤離遵義城,全師西進,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蔣介石馬上在重慶召集將領開會,再次調動大軍聚集在川南圍堵紅軍,以防紅軍北渡長江和紅四方面軍會合,而毛澤東又指揮紅軍于3月底不是北上渡長江,而是突然掉頭東進,四渡赤水河,神速南下,突破烏江,跳出了蔣介石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七、會理會議,毛澤東闡明戰略思想,會后紅軍節節勝利
1935年5月12日,中共政治局在會理縣城舉行擴大會議。毛澤東總結了紅軍四渡赤水河、搶渡金沙江的勝利,闡明了運動戰略正確思想,會議針對當時部隊的思想情緒,進一步闡明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動作戰才能擺脫敵人重兵包圍的作戰方針。會議批評了林彪要求撤換毛澤東、朱德軍事指揮和反對機動作戰的錯誤,從而統一了認識,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堅持了正確的軍事路線。會理會議后,紅軍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跋涉大草地,突破臘子口,紅一方面軍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吳起鎮,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的偉大勝利,是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正確的戰略戰術的勝利。其主要表現在:
(1)審時度勢,在中央紅軍即將遭到覆沒厄運的危急關頭,力主放棄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避實就虛轉兵貴州,挽救三萬將士于危難當中。
(2)曉理動情,贏得多數中央領導的支持,召開遵義會議,結束“左”傾錯誤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統治,實現偉大轉折。
(3)運籌帷幄,運用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縱橫馳騁湘黔滇川,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取得長征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4)高瞻遠矚,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堅決抵制張國燾分裂中央的錯誤,堅持北上,保留火種,將革命的大本營奠基西北。可以說,毛澤東在長征勝利中的貢獻和作用是決定性的。
【參考文獻】
[1]何仲山,李松林等著.毛澤東與蔣介石半個世紀的較量[M].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年
[2]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M].三聯書店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