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芳
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存在著多元化、評判標準二重性的特點,高職院校作為學生價值取向引領的主陣地,應著力構建“大思政”格局,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內到校外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形成環境。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價值取向
一、高職學生價值取向的現狀
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也就是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并作出選擇和追求。價值取向不僅受到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高職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多元化、評判標準二重性的特點和趨勢,具體表現如下:
(一)價值取向功利化、多元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高職學生普遍認識到只有從社會需求出發,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能力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在競爭背后也隱藏著功利化的思想,如:在入黨問題上,大部分學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就業和發展,而不是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在知識學習方面,往往“有用”就學,“沒用”就不學;在就業方面,追求工作輕松、待遇高的工作。他們在價值取向上,有的重錢,有的重義,有的重享樂,有的重事業,有的重理想,多元的價值觀使得高職學生的社會生活異彩紛呈,但也可能引起他們思想的混亂和社會的無序。
(二)價值評判標準的二重性
大學生價值評價標準的二重性主要表現在價值認知和價值行為的相互分離,即“高認知,低行為”。例如,大部分高職學生認為考試作弊的行為是可恥的,然而部分高職學生為了獲取好成績,往往背離這樣的價值認知;大部分高職學生認同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的價值取向,但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需要大學生挺身而出的時候卻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在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判時,一般會采用公認的社會核心價值進行評判,但一到自己身上,這種評價標準就發生改變,朝著利已主義的方向發展。
二、高職學生價值取向的研究對策
要解決高職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問題,我們必須正視社會轉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幫助高職學生樹立健康科學的價值觀。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價值觀引領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高職教師隊伍的主導作用,如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使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論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進學生的頭腦中,提高教育內容的實效性;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變灌輸式教學法為互動式雙向交流模式,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和吸引力。
(二)拓展教育平臺,注重高職學生社會實踐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提高自身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大學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單純依靠學校教育,靠理論的灌輸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必須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專業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及各種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在校內、校外實踐過程中,學校必須隨時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發現學生與正確價值觀相背離的行為和習慣,并給予及時糾正。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了解人民,能夠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加強高職院校網絡教育的陣地建設
網絡的發展與普及在拓展高職院校學生視野的同時,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黨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信息時代,高職院校應加大投入,加強主體網站和網頁建設,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如,在學校設立“紅色網站”,使之成為校園網絡上的紅色“圣地”和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精神家園;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網上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活動,像BBS社區、輔導員在線、心理熱線等,使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文化陣地,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又懂信息網絡技術的新型宣傳工作隊伍。
總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價值取向的現狀,高職院校應堅持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指導下,創建思政課教師、學工、宣傳等部門統籌管理的“大思政”格局,有效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韓國強.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教育問題[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1994(02):108-113.
[2]謝宏忠.大學生價值導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85.
[3]楊業華.當代中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