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會
摘 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個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原有的教育方式逐漸不被受教育者接受,能夠與時俱進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需要其擺脫以書為本、以考為綱、空遠舊的困境,轉變重視其社會功能而忽視受教育者需要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強調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相輔相成,以促進社會的和諧和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承擔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關鍵詞: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對策
一、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困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新時期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應在“意識形態(tài)市場”中讓受教育者堅定信念,免受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蝕,更好地指導個人實踐、發(fā)展。
1.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觀念僵化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無視社會新矛盾、遠離社會實踐。隨著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西方諸多腐朽文化、思想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造成威脅,日益侵蝕著人民的思想,新舊體制的改革,利益的調整,社會問題增多,社會矛盾加劇,面對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以書為本、以考為綱,教成為職業(yè),學成為一種手段。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針對的是學生、政府人員,還有廣大人民群眾,但由于其方式方法的簡單落后,并未對大多數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對有針對性進行教育的群體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難以跟上受教育者心理需求,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未能得到徹底改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少且形式化,以考為目的很少與實踐結合,不能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tài)與心理需要。缺乏現代化教育手段,未能有效將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與方式未適應實現現代化。
二、新時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分析
(一)注重社會功能與個人功能的有機結合
1.重視人的實際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使其更好地滿足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為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服務。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作為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為受教育者的合理訴求提供有效的幫助,走進受教育者的內心,在這快節(jié)奏的生活、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立足社會的能力和社會所需要的品質,結合實踐解釋社會問題和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可靠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向人學轉換是時代的要求。
2.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功能,將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相結合。片面強調個體功能容易進入個人主義的誤區(qū),走向極端,過分強調社會功能,與教育的核心觀念相悖,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容易出現空遠浮的教育現象,思想政治教育應承擔起“堅定理想信念,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職責,進一步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激發(fā)廣大師生投入到改革事業(yè)的巨大激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同時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形成教書育人,服務育人。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
1.結合實踐。教育一旦脫離了實踐就失去了本身的說服力和價值。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理論與實踐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等優(yōu)良傳統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而非停留在書本課堂上,“思想下鄉(xiāng)”“教育下鄉(xiāng)”結合群眾的實際需要開展教育活動,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針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解決人們的思想矛盾和道德沖突。
2.教育方法多樣化,走進網絡“陣地”。教育主體的多層次性,需求的多樣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同時,進行教育的環(huán)境不是孤立的,應充分重視家庭、社區(qū)、同輩群體的作用,進行引導教育,尤其要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抵制腐朽思想侵蝕的需要,方法多樣,如構建網上教學基地、3D模擬教學、微博互動等凈化網絡環(huán)境,營造網絡育人氛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促進其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李曉琛.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探究[J].學理論,2011(1).
[2]李萍,童建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返本歸真[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5).
[3]吳瓊.“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