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反貧困:中國問題與世界經驗
●本刊評論員
近些年來,我國持續加大扶貧力度,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從1980年到2007年的28年間,中央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600多億元,平均每年僅為57億元左右。目前,僅2016年,扶貧方面安排政府財政資金達1067億元。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稱,“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成效不僅創造了我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而且使中國的減貧事業繼續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彰顯了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013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年均減少1391萬人。世界上也對中國在扶貧事業上的努力和成效給予高度評價,世行認為,中國為世界減貧作出了三分之二的貢獻。
這些成就并不表明反貧困的制度需求在弱化,資源供給已經充分。中國反貧困的成效是相對三十多年前計劃經濟體制下“共同貧窮”狀況而言,當前貧困線的劃定和貧困發生率的計算,還是基于較低標準。如農村貧困線為人均收入2300元,僅相當于每天收入1美元,而世界銀行確定的“絕對貧困線”和貧困線分別1.25美元和2.5美元,并且計劃近期將前者提高到1.9美元。以農村貧困狀況為例,2016年低于2300元人民幣年收入的達4300多萬人,他們離“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水平還有相當距離,貧困線提高的幅度也低于經濟增速、財政收入增速、物價增速??傊瑴p貧事業進步顯著,但反貧困的任務還十分沉重,這也是黨和政府在扶貧攻艱上付出極大努力的原因。
在貧困標準方面,我們當然要承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國情,不可能達到西方福利國家的高標準。但是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掛鉤,建立同財政收入、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相聯系的動態評估機制仍是必要的。同為人類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弱勢的貧困階層不能受到漠視,不能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被邊緣化,理應讓所有遭受貧困苦難的人得到關切。
三大政策工具的運用,中國制度層面值得反省的方面還有不少。社會保險如何實現“社會化”,如何解決“中看不中用”的問題?如,養老保險多軌制、體制內外有別、地方分割等問題,使財政補助和財政供養的對象并非是社會最貧困的群體,也使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在養老基金的使用上苦樂不均,這樣的問題必須通過重建真正社會化、統一待遇標準、共享財政支持的社會保險制度來解決。當前,全員包括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納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養老保險實現全社會統籌,這些“社會化”改革措施方向是正確的,應該加快推進。
社會福利方面同樣存在待遇等級差別、單位化、負福利效應的問題,如機關幼兒園享受財政補貼,城市公辦學校財政投入和建設標準普遍高于農村學校,應屬全民共享的福利卻只有部分人享受,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建立普惠性的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福利制度。社會福利制度應該追求共享性、普惠性,讓最弱勢的窮人和具有其他弱勢特征的群體也能享受到同等待遇的社會福利的關照,這是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在反貧困方面,中國有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也有社會主義的優勢。如何利用國有資產收入助力反貧困工作值得進一步研究。近來國有資產劃轉社會保障基金的頂層設計已經啟動,這一嘗試應是社會主義優勢在反貧困事業、全民共享發展成果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