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陶 濤
(滁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例一般心理問題的咨詢案例報告
張 悅,陶 濤
(滁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本文詳細介紹了一例因與室友發生言語沖突、大學生活適應不良引發的一般心理問題的咨詢過程.求助者為大一女生,因與室友產生人際矛盾和適應不良導致情緒焦慮低落,緊張不安,睡眠質量差,學習效率下降.求助者主動前來求助,迫切希望改變現狀,希望能夠正常地學習、生活.咨詢師根據其個性特征和問題的特點采取合理情緒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逐步改善其認知偏差,使其恢復生活自信心,克服了焦慮自卑的情緒,開始樂觀坦然地面對學習和生活.通過回訪跟蹤,發現咨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
人際矛盾;適應不良;一般心理問題;合理情緒療法;認知行為療法
隨著國家資助政策的逐步傾向,高校貧困學生日益受到關注,然而物質方面的資助幫扶并不代表資助育人工作的完成,在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社會,心理資助也尤其重要.在我接觸到的心理咨詢案例中,貧困生心理咨詢案例所占比例較大,他們通常來自偏遠地區,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兄弟姐妹較多,父母勞動能力差,文化水平低,他們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貧困擔心被特殊化對待,被同學看不起.本文選擇一例貧困生因人際矛盾和適應不良引發的一般心理問題案例,詳細介紹其心理咨詢過程.
求助者楊某,漢族,女,18歲,某高校本科一年級在校學生,性格偏內向.身高1.62米,體重55公斤,來自偏遠山區,兩個弟弟分別在讀高中和初中,母親右手殘疾,生活僅可以自理,父親勞動能力一般,無精神病家族史,家庭關系和諧融洽,經濟條件很差,高考后當地生源地貸款入學繳齊學費,獲得當地企業資助1000元,作為來校路費和第一個月生活費,打算入學后申請國家助學金.半月前與宿舍一家庭條件優越同學因不愿出錢聚餐吃喝而發生言語沖突,情緒低落煩悶,緊張不安,食欲下降,不想因為貧困被同學看不起,越想越自卑,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跑神兒,記憶力減退,對學習和課外活動提不起興趣,半夜睡不著覺,頭暈頭痛,不知道以后該怎么辦,對自己的未來也很迷茫,求助者迫切改變現狀,自己獨自來咨詢.入學體檢正常,無器質性病變.目前狀態:
(1)精神狀態:情緒低落煩悶,緊張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2)生理狀態:食欲下降,睡眠障礙,頭暈頭痛.
(3)社會功能狀態: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跑神兒,記憶力減退,對學習和課外活動提不起興趣.
心理測驗結果: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驗結果:抑郁為2.4分,說明該同學生活興趣減退,表現為情緒低落煩悶,自卑心理嚴重;焦慮為2.3分,說明該同學容易焦慮煩躁;人際關系為2.6分,說明該求助者人際交往不多,范圍不大.其余因子分與常模相比屬正常.
(2)抑郁自評量表SAS測試結果:標準分為51分.結果提示該求助者存在中度抑郁情緒,但以焦慮情緒為主要表現,屬于中度焦慮.
(3)焦慮自評量表SDS測試結果:標準分為54分,結果提示該求助者因為家庭貧困緊張不安,為中度焦慮.
初步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鑒別診斷:
(1)根據既往病史和入學體檢結果,該求助者無器質性病變基礎.
(2)根據無精神病家族史,結合區分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的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統一,心理活動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定,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能夠主動前來咨詢,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3)該求助者心理問題與家庭經濟貧困有關,因為聚餐花費與宿友發生沖突,由現實性刺激引發,與其處境相符合,沒有變形的心理沖突,排除神經癥性問題.
(4)該求助者心理問題由現實刺激引發,持續半個月,痛苦程度和社會功能受損程度輕微,排除嚴重心理問題,符合一般心理問題的診斷要點.
(1)近期目標:緩解楊某焦慮低落的情緒,使其進一步適應大學新環境,尤其是宿舍環境中與舍友的人際關系,改善其認知偏差,克服其自卑心理,重拾原有的興趣愛好,恢復正常的生活學習狀態.
(2)遠期目標:完善求助者個性,積極樂觀地面對家庭經濟條件,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人格發展.
咨詢階段大致可以分為:心理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和再教育階段.
第一階段:心理診斷階段,時間:2016年11月15日.目的與過程:
(1)了解基本情況,要求求助者登記相關填寫咨詢表,并向其說明相關咨詢中涉及到的一些事宜及相關規定.
(2)建立良好咨詢關系.求助者性格內向,存在自卑心理,不愿輕易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所以提前為其提供一個安靜封閉的場所,,讓求助者通過向人傾吐,講出自己的失落委屈、焦慮不安等感受,消除心中郁結.
(3)與楊某進行攝入性談話,收集一般資料,探求其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找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4)與該同學共同確定咨詢目標.
(5)向楊某介紹情緒ABC理論,布置家庭作業,通過放松療法緩解求助者焦慮情緒.
方法:會談、合理情緒療法、家庭作業.
第二階段:領悟階段與修通階段,時間:2016年11月28日.
目的:
(1)進一步加強溝通,加深與該求助者的咨詢關系.
(2)共同討論,幫助該求助者明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初步改變求助者的認知偏差,并修正或放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
過程:
(1)討論上次咨詢后布置的家庭作業,楊某通過放松訓練感覺“失眠多夢狀況有所改善,心情比上次咨詢之前要輕松了一些”.
(2)幫助求助者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使其真正理解并認識到:
1)引起楊某情緒困擾的并不僅僅是與舍友發生言語沖突那么簡單,而是通過這件事顯現出來的適應不良和自卑心理,以及她對這件事的態度、看法和評價.
2)要改變情緒困擾并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想改善與舍友的關系,適應當前的大學生活,就是要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從而改變情緒.
3)幫助求助者認識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擺脫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情緒困擾,最終能夠樂觀坦蕩地面對個人家庭狀況,不過分敏感,正確對待宿舍娛樂活動,不過于苛責自己,并以此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學習,不斷提高.
(3)布置家庭作業:
1)完成RSA自我分析報告.
2)對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做一個系統合理的規劃.方法:會談、認知行為療法、家庭作業.
第三階段:再教育階段,時間:2016年12月5日.
目的:鞏固前幾個階段取得的咨詢效果,確認楊某改善了不合理信念,提高自我情緒和行為的調控能力,個性有所發展.
過程:
(1)反饋家庭作業:通過分析RSA自我分析報告,讓該求助者明確是不合理信念讓她產生不良情緒.
(2)確認近一周以來楊某的焦慮癥狀已基本消失,重新找回了自信,克服了自卑敏感心理,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自信心.并從這次事情中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用SCL-90、SAS和SDS測驗發現該求助者的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咨詢效果比較顯著.
(4)結束咨詢.
方法:會談.
“我現在挺開心的,原來自卑緊張的感覺都消失了,跟室友的關系也融洽多了,我確實不應該過于敏感自卑,自己的情緒不能被別人所牽制”,由此可見,該求助者的情緒得到明顯改善,焦慮緊張情緒消失,逐步適應了當前的大學生活,不像之前那樣喜歡胡思亂想了,情緒狀態也比較穩定,精神面貌積極樂觀.
經過自我推薦和班級同學的認可,該求助者擔任起了班級的資助委員,立志為同學服務,還召集班級貧困同學加入心理健康協會,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疏導心理郁結和心理困惑.
楊某現在比剛入學的時候開朗多了,在宿舍有說有笑的,經常和我們一起上課下課,關系處的都挺好的.
該求助者最后一次與我談話時,不像過去第一次來的時候那樣情緒焦慮低落,面帶笑容,交流起來也很輕松,消極情緒已經基本沒有了.通過聯系最后一次咨詢與上述評定,并通過回訪與追蹤,發現咨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楊某已經適應了新環境,改善了與室友的不良人際關系,原來困擾她的負面情緒已基本消失,接受了挫折與困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按照現在的狀況,斷定楊某已具備解決以后生活中新問題的能力,能夠積極應對各種挑戰.
咨詢結束后,我們繼續使用SCL-90、SAS和SDS測驗發現該同學的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咨詢效果比較顯著.
綜上所述,認為咨詢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整個咨詢過程完整有序,條理清楚.咨詢結束,咨詢關系終止.
〔1〕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鄭怡,劉洋.一例一般心理問題的咨詢案例分析報告[J].現代交際,2016(3):237-238.
〔4〕孫曉利,金莉,龔睿.一例大學新生適應不良的案例研究報告[J].社會心理科學,2014(11-12):85-87.
B844
A
1673-260X(2017)10-0083-02
2017-06-28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項目(Szzgjh1-1-2016-22);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2016ckjh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