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政偉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親社會行為表現形式、影響因素和提高方法的研究綜述
羅政偉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親社會行為泛指他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積極影響和益處的行為.現如今的社會人情冷暖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導致人們不愿實施親社會行為.研究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和表現形式,能夠讓我們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親社會行為的發生率的方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社會正能量事件的發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親社會行為;合作;助人
美國學者Wersberg于1972年第一次提出親社會行為的概念.他認為親社會行為是指行為人不管是出于同情、慈善、分享、協助、捐款、救災和自我犧牲等目的,都是想讓他人或社會獲得一定的益處(遲毓凱,2005).
絕大多數的人認為:親社會行為是指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或者對他人有益處的行為.包括與他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物品,給他人提供幫助,與他人開展合作,捐贈行為和安慰他人等(Eisenberg&Fabes,1998).Aronson(2004)提出親社會行為是對他人有益的所有行為的總稱.美國版的《心理學百科全書》則定義為:對行為實施者沒有明顯益處,但是對于行為的接受者有益處的反應組成.
國內的研究中,周宗奎(1987)認為親社會行為與援助行為、積極性社會行為和利他主義的是相同的,即個體計劃或者幫助他人或者群體的行為或者意愿.白利剛(1997)認為親社會行為是指所有能夠給他人帶來益處的行為.俞國良(1999)提出親社會行為對行為者本身并無明顯好處,而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行為.寇彧(2006)提出親社會行為是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意向或行為,但是這個行為更加傾向于獲得社會對行為實施者的贊美.張文新(1999)的定義:親社會行為是指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或者對他人有益處的行為.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和親社會行為的定義,部分學者根據親社會行為的不同表現形式,將其劃分為分享、助人、安慰、合作、謙讓等形式(寇彧,王磊,2003).我們從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中也可根據其對親社會行為的定義: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謙讓、助人、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中,可以看出其對親社會行為的分類(朱智賢,1989).以下主要敘述幾種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形式,以便我們采取不同的促進方法.
分享就是與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自己的東西.分享的個體與他人共享自己的財富、權利、智慧、能力、情感等,與他人共享,自己可以獲得快樂,并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合作就是至少兩個個體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的行為.章志光(1996)認為合作是指雙方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而共同采取活動,從而獲得雙方所期待的結果的意向或者行為.Baron(2008)認為合作是決策者所做的決定是對所有參與者來說是最好的,這個定義傾向于去解釋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是會選擇背叛他人或者與他人合作.
助人是一種自愿幫助他人獲得一定的利益的道德行為.助人行為指為特定的個人或者群體的獲得一定利益的行為.又根據助人行為的動機來分為兩個類:無個人動機和有目的的助人行為.無個人動機是指不求任何回報的去幫助他人,也就是完全的利他行為.有目的的助人行為就是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想要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金盛華,2005).
個體會受到各種復雜的因素影響而做出不同的親社會行為.大致的影響因素可歸類為:實施親社會行為者的因素、接受親社會行為者的因素、情景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
實施親社會行為者的因素中包括:實施者的性別、年齡、性格特點和情緒狀態等.在性別層面上,性別差異直接導致實施親社會行為的意愿和完成程度.比如在緊急或危險的情景中,男性會比女性更可能實施親社會行為.而女性又比男性更加容易同情他人,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會實施親社會行為.楊美榮(2007)等的研究顯示男性更愿意實施親社會行為.而李丹(2000)則持相反觀點;在年齡層面上,兒童比成年人表現出更少的親社會行為.成年人因為更容易對他人產生共情,更可能會實施親社會行為;在性格特征層面上,Bierhoff等人(1991)指出具有較高的移情能力、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自控能力、較低的利己主義的人,更可能會實施親社會行為;在情緒狀態層面上,當個體處于愉悅情緒的時候更可能會實施親社會行為.接受親社會行為者的因素包括:吸引人的外表、身份特征、性別等.在吸引人的外表層面上,具有強烈吸引力外表的人更容易得到幫助.不過有些研究中提到,這主要是對女性而言的;在身份特征層面上,個體的身份特征直接關系到實施親社會行為者評估對方是否值得為他人實施親社會行為.比如而暈倒的病人比摔倒的酒鬼更可能得到幫助;在性別層面上,女性會比男性更可能獲得他人的幫助.可能是男性為了想要在嬌弱的女性面前展示出自己強勢的一面,或女性顯得無助和可憐,所以男性因為同情才更加愿意提供幫助.
情景因素包括:緊急情景和非緊急情景.緊急情景指的是在突然情況下發生的、比較特殊少見的、讓人措手不及的情景.這些緊急情景可能隱藏有一定的危險、有時候甚至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包括自然災害和恐怖襲擊事件等,這時人們不太可能實施親社會行為;非緊急情景是在相對自然,平常的時候,親社會行為很容易實施,也不會給實施親者帶來傷害或者損失.
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個體的任何行為或認知方式必然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Wade-Benzoni(2002)指出:個體處于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中,就表現出相適應的親社會行為.在共情的社會環境下,個體將會感受到友好、和諧、愉快和互助的良好氛圍,那他更愿意去實施親社會行為(Levine,2001;Janoff-Bulman,2002).同時,宗教文化和家庭教養方式等都能影響這個社會的親社會行為.
鑒于以上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形式和影響因素,我們提出以下提高親社會行為的方法:培養共情能力.這主要是對于家長和老師們而言的,要多積極引導兒童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別人的心情,才能達到感同身受的境界;學習傳統文化.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助人為樂和尊老愛幼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對社會有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能夠給世人做好榜樣;多參加團隊活動.因為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得到增加,分享和助人行為自然就提高了;表揚和獎勵.適當的表揚和獎勵能夠激勵人們出于榮譽和名利的目的而做出親社會行為.人們的親社會行為通過獎勵得到了強化,那么將會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動的做出親社會性行為,比如《感動中國》節目的宣傳和強化等.
現代社會,由于碰瓷事件和欺騙行為的增多,很多人不愿意做出親社會行為,導致了社會道德水平的下滑.我們通過研究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能夠給政府和教育提供一下思路和方法.積極尋找提高親社會行為的方法,保證人與人互助發展,這樣才能讓我們享受一個和諧發展的新世界.
〔1〕白利剛.親社會行為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1997,15(1):48-53.
〔2〕遲毓凱.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
〔3〕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寇彧,王磊.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干預研究述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9(4):86-91.
〔5〕寇彧,張慶鵬.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169-187.
〔6〕李丹.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3):285-288.
〔7〕俞國良.社會認知視野中的親社會行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0-25.
〔8〕楊美榮,李建明.大學生利他行為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9):804-805.
〔9〕張文新,林崇德..兒童社會觀點采擇的發展及其與同伴互動關系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9,31(4):418-427.
〔10〕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十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周宗奎.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研究述評[J].心理發展與教育,1987,3(4):38-41.
〔12〕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3〕Aronson,E.,Wilson,T.D.,&Akert,R.M.(2004).Self-Knowledge:How We Come to Understand Ourselves.Social Psychology,130-163.Prentice Hall,USA:Pearson.
〔14〕Baron,J. (2008).Thinking and decid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Bierhoff,H.W.,Klein,R.,& Kramp,P.(1991).Evidence for 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 from data on accident research.Journal of Personallity,59,263-280.
〔16〕Eisenberg,N.,Fabes,R.A.,&Spinrad,T.L.(1998).Prosocial development.John Wiley&Sons,Inc.
〔17〕Janoff-Bulman R,&Leggatt H K.(2002).Culture and social obcial obligation:When"shoule"are perceived as"wa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6:260-270.
〔18〕Levine R,Norenzayan A,&Philbrick K.(2001).Cross-Cultrualdiffenrencesin helping strangers.Journalof Cross-Cultral Psychology,32:543-560.
〔19〕Wade-BenzoniK A,OkumuraT,BrettJM,etal.H.(2002).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2:1373-1395.
B844
A
1673-260X(2017)10-0088-02
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