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海
(安慶師范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安徽大別山旅游扶貧開發的SWOT分析
徐先海
(安慶師范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本文以安徽大別山區為研究對象,采用SWOT分析法,對安徽大別山區發展扶貧旅游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逐一分析,并通過SWOT分析指出為實現區域扶貧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安徽大別山區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抓住機遇,轉化劣勢和威脅,并提出旅游扶貧開發要與自身優勢相結合、建立大別山生態資源保護區、新農村建設與旅游協調發展,培養新形式下的現代農民和提升農村旅游市場管理水平等扶貧旅游發展對策.
安徽大別山;旅游扶貧;SWOT分析
大別山區位于豫、鄂、皖三省交接處,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和張八嶺,是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總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涵蓋36個縣(市、區).長期以來,由于交通不便等方面因素,大別山區經濟發展緩慢,成為了繼秦嶺大巴山區之后的中國第二大貧困區.
安徽省內一共有12個縣位于大別山,分別是安慶市5個縣,阜陽市3個縣,六安市3個縣,亳州1個縣.除安慶的望江縣外,其它都是國家扶貧縣,面積近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金安區屬于省扶貧開發重點縣區,金寨縣、霍邱縣、壽縣屬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而舒城縣、裕安縣還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
大別山區雖然經濟相對落后,但本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并且大別山區農村有大量勞動力剩余,可以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勞動力.因此大別山區發展旅游扶貧潛力大且意義深遠.
地質與地貌旅游資源.安徽大別山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巖構成,以花崗巖、片麻巖等為主,與其東、西兩端的張八嶺和桐柏山合稱淮陽山脈.大別山地區崗巒起伏,群峰突起,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120余座,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米,中山面積約占全部山區15%,其余多為低山丘陵,地質地貌景觀斷層、褶皺等構造特征典型.
水體旅游資源.大別山分屬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屬淮河流域的支流有史河與淠河等;屬長江流域的支流有杭埠河、掛車河、皖水,長河和二郎河等.大小水庫星羅棋布,有梅山、響洪甸、沸子嶺、磨子潭、龍河口、花涼亭等六座大型水庫,以及牯牛背、境主廟、毛尖山、高峰、紅旗、長春、釣魚臺等七座中型水庫,以及大量的塘壩工程,河流湖泊等水體旅游資源豐富.
動植物旅游資源.大別山地區有極為豐富野生動物資源,如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大鯢、小靈貓、金錢豹、原麝等,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5種,占全省35種保護動物的14%,其中列為一、二類保護的有原麝、金錢豹、小靈貓、白冠長尾雉和大鯢.大別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區內有珍稀植物2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8種,三級重點保護17種,這里有僅次于皖南的第二大的林茶基地,其中馳名省內外的有六安瓜片、桐城小花、岳西翠蘭等.
大別山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還孕育了有特色的文化古跡及民俗風情.例如,歷史文化名城桐城和古城史跡眾多的六安,潛山薛家崗文化遺址、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大別山還是革命老區,六安、金寨被稱為將軍縣.在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建立了許多烈士陵園、博物館等紀念性建筑,其中著名的有紅四方面軍指揮部舊址、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和皖西烈士陵園.
大別山位于三省交界處,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比如從合肥、南京、上海、西安、武漢、鄭州有合武高速公路、商景高速公路和寧西鐵路等路線構成的陸路干線.在安徽境內連接華東和華中的合武高鐵的開通使合肥至六安的車程不足半小時,六安市和桐城市又是合肥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以東西方向的皖西人員流量大幅增加.
安徽大別山區人口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扶貧對象主要是當地農民,但旅游扶貧開發的主體仍然是農民.由于農民所受知識有限,人數又多,而且在旅游方面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技術也不到位,導致他們的服務意識弱,服務水平又低,僅依靠農民自身力量是無法實現旅游扶貧的目標.
大別山區是國家級特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而旅游開發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景區景點建設,旅游公路建設,通信電力建設,垃圾及污水處理,旅游宣傳促銷等多個方面都需要巨額資金.
大別山旅游扶貧正處于旅游扶貧開發初期,需要大量管理人才和資金扶持,大別山區發展旅游業所需資金投入缺口大,導致很多的項目和修建設施停滯,同時引不進旅游專業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大別山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中普遍以小規模的農家樂、漁家樂等存在形式存在,旅游開發的重點放在賺錢而忽略了大別山文化資源,導致大別山紅色文化旅資源、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上,開發的起點低、內涵淺.
大別山區既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中部地區崛起的最大增長點,《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政策,安徽六安“5+1”項目,安徽政府“雨露計劃”等國家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為安徽大別山區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保證了大別山區旅游扶貧政策的實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工作緊張感越來越強,想要享受自然的需求也愈加明顯,大別山原生態的鄉村風光和生態環境既能滿足游客享受自然的需求,又符合游客的經濟能力,發展生態旅游是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好機會.
由于經濟環境的變化,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大大改善了當地外部環境,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者增加,這樣農民工返鄉留守與返鄉創業不僅能促進消費,讓他們先富再帶動其他當地居民后富,還刺激旅游相關聯產業及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變多,外出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一方面給景區帶來了商機、增加當地人們收入,但是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威脅.游客隨地消費自帶的食物以及加工食品產生的生活垃圾很難能及時有效處理,增加了景區維護生態環境的成本;同時在旅游扶貧開發初期,有效的旅游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當地各級部門會因資金不足而疏于環境保護.
大別山區不僅是革民老區,也是農業老區,在農村發展鄉村旅游,容易導致農民因為旅游收入持續增加而開始輕視農業,導致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出現明顯的轉化,出現發展農業和鄉村旅游這兩種經營活動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也會影響旅游發展的未來,加快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失去了大別山原有的自然生態.
大別山旅游開發處于初期,發展旅游產品缺少經驗,在旅游產品內容上效仿性強,多是路邊賣紀念品、爬山、游水等活動,沒有與大別山區文化、地域特色結合起來,缺乏文化特色和趣味性,加大了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產品的難度.
安徽大別山區的旅游資源與周邊湖北省、河南省具有較大的同質性,不僅擁有較為類似的自然資源,甚至文化資源也比較接近.另外,大別山旅游發展還受到其他省區生態旅游區替代性競爭的壓力與挑戰,如紅色旅游方面,江西井岡山、山西延安、河北西柏坡、貴州遵義和江西瑞金等革命圣地.
一方面是要處理好旅游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文化保護的關系,堅持在經濟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經濟.另一方面是要把握住政策機遇,著力發展當地交通和基礎設施,優化當地空間開發格局.這樣,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和扶貧政策,解決制約大別山區旅游扶貧開發的瓶頸問題;又能抓住生態資源、人力資源等優勢,準確找到方向,完善有利于區域開發和扶貧的體制機制.
大別山區具有保存相對完整的地質地貌,水文,動植物和氣候等生態資源,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立生態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域生態資源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措施.例如制定生態補償政策,設立生態補償財政專項資金,明確實施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主要領域、補償辦法,確定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措施等.
大別山是重要的農業區,不能因為發展旅游業能而放棄農業.要使農民通過農業生產增加收入,需要發展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特色農業,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現場指導、遠程培訓、陽光工程等多種手段,對重點人群開展實用技術、就業能力培訓工作,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大別山區實現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發展旅游業,這既可以有效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以吸引更多農民直接參與到旅游扶貧項目中來,增加家庭收入,從而帶動整個大別山區域的發展,還可以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加速當地交通、通信、衛生等服務業的發展,加速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大別山區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為確保這些資源能合理開發利用和旅游扶貧快速有序發展,必須要建立嚴格規范的管理體制,這就需要我們要積極培養和吸引一批屬于大別山區的管理和服務人員參與到旅游開發的項目中來,尤其是對正在從事當地旅游工作的居民要加強旅游經營管理培訓,引導大別山區居民按章經營、合法經營,從而使他們在統一的管理下走出貧困.
〔1〕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19(3):32-33.
〔2〕柯珍堂,徐丹.大別山鄉村旅游市場營銷SWOT分析及策略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5):1212-1213.
〔3〕彭玉婷.安徽大別山區生態旅游SWOT分析與發展模式探討[J].商業經濟,2013(10):53-54.
〔4〕毛贊.安徽省岳西縣扶貧問題研究[J].農村與區域發展,2014.28-29.
〔5〕諶靜.大別山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新農村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1):6577-6578.
〔6〕陶偉,戴光全.區域旅游發展的“競合模式”探索:以蘇南三鎮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33.
F592.7
A
1673-260X(2017)10-0139-02
2017-07-29
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一般項目(KJ2010B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