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金萍
隨著網絡技術越來越多元化和快速發展,為新型傳播形式的產生提供了幫助。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種先進的信息獲取手段如微博、微信、博客等成為了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可按照自身的興趣愛好,搜索有關于生活方面的新聞信息。微新聞的生產、發布及擴散需要微博這一重要平臺的支撐,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微新聞制作。那么,微新聞的傳播特征有哪些?這是當前我們應該深入討論的話題。本文首先概述了微新聞的涵義,其次分析了微新聞的傳播特征,最后論述了微新聞的發展前景。
微新聞的全稱是微博體新聞,在Web2.0技術基礎上形成的即時信息發布系統。微新聞和傳統一句話新聞不同,其主要是以用戶關系為基礎的信息獲取、傳播及分享平臺,用戶采用WEB、WAP或者多樣化的客戶端進行個人社區的構建,信息字數通常在一百四十字之內,信息更新完成后可即時與他人分享。
微新聞具有精短、靈活、快捷的特點,對成本費用的要求不高,只要一部電腦或者手機,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記錄下自己親身經歷或者生活中看到的真實新聞事件,及時將該新聞信息分享和傳播給他人。由于微新聞注重對社會中發生的真實事件進行即時傳播與詳細表述,因此微新聞滿足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人的需求。微新聞存在兩種形式:首先,以個體為基礎的微型博客體新聞,或者網友爆料體新聞;其次,在媒體類企業基礎上形成的微型博客體新聞。
過去采用的新聞流程是先由新聞工作者對社會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采訪和調查后,再以專業角度將獲取的事件整理成新聞,盡管這樣新聞的品質無可厚非,但新聞發布很難做到及時性,就算是網絡新聞,也必須經過采集和制作才能發布。微新聞有效避免了上述情況,只要發現新聞事件就能在第一時間完成新聞信息的編輯以及照片的采集,并在網絡上及時傳播,所以微新聞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由于每位微博用戶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對某一新聞事件很難做到詳細的記錄,再加上微博用戶的專業度不夠,只是接觸了新聞事件的表層,無法深入到整個事件中。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微新聞的傳播過程呈現出了碎片化特點,但這并不會影響微博用戶對新聞事件全過程的了解。由于參與微新聞傳播的人員較多,一則新聞信息往往需要在幾個人的描述后才能將整體信息展現出來。該過程是對碎片化的信息進行再整合的過程,有效集中了微博用戶對同一新聞事件的注意力。所以雖然微新聞的傳播過程存在碎片化情況,但微新聞又有著自我整合的優勢,毫無影響其對整個事件的全面反映。
由于微博用戶從事的行業、文化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對新聞信息的掌握與理解能力高低不等,這樣在基于微博的云傳播網絡中,微新聞接受與傳播信息時,信息經常被曲解,最終失去了真實性。同時,由于微博用戶的專業性不強,選用的信息發布方式存在隨意性,缺乏必要的監督控制,于是,一些不法人員明目張膽的在微博上散播各種謠言,對社會的穩定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微博用戶常常在蠱惑之下,在網上發布激烈的言論,吸引廣大網民集中討論,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微博用戶還會組織起來在社會中鬧事,給社會帶來了安全隱患。
在微新聞中,除了對媒體企業發布的微新聞及微博用戶發布的新聞無法控制外,微博用戶可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發布所有消息,任何群體都能對其發布的消息及時了解和轉發,所以微新聞傳播具有透明化特點,很難對微新聞進行高效控制。
此外,微新聞還有較大的傳播影響力,以實例說明,2011年7月23日晚上,由北京開往福州的D301次動車組在行駛到溫州鐵路端時車輛發生了追尾事故。在事故發生前七分鐘里,溫州民眾在網絡上發布了動車行駛速度緩的消息。事故發生四分鐘后,乘坐本次動車的乘客在微博上發布了動車緊急停車和停電的消息,并發生了兩次巨大的撞擊。事故發生十三分鐘后,又有乘客在微博上發出了求救信息,網友們看到后紛紛轉發,兩小時后該名乘客被救。事故發生兩小時后,官方微博號召大家勇于獻血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里已經有上千位微博用戶前來獻血。從這個典型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微新聞的傳播能力極強,盡管微新聞有助于公眾對信息的及時獲取,但微新聞缺乏可控性,無法控制一些失真和煽動性的新聞。
隨著大量的西方文化進入我國,微博上充斥著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由于微新聞具有實時性、開放性、互動性及便捷性等優勢特點,未來將是社會公眾與各級政府部門推進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平臺之一。現階段,我國已經有不少企業利用微博這一新型的開放平臺發展自己的公益事業。作為電腦輔助新聞報道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活動,傳統媒體可以利用微博輔助日常的新聞采編報道活動。這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微博上大量的、實時的信息,研究報道議題、獲取新聞線索、取得報道素材和靈感、約稿組稿、收集受眾反饋,甚至可直接獲得新聞,省時省力。同時,傳統媒體也可以對復雜的微博信息作“去碎片化”的深加工,使之成為獨家產品。二是利用微博尋找和發現采訪報道對象(特別是知名人士及有關專家),拓展傳統采訪的時空。例如在新浪微博,記者可以利用跟帖、私信等交互功能在線采訪包括各界名人、明星和各類組織機構在內的2萬多名“V用戶”,這比郵件采訪更加便捷,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從而提高采編工作效率。
以往中,各級政府部門主要利用電視或者報紙等傳統媒介來發布新聞信息,社會公眾很難在第一時間掌握政府部門當前的作為,并且還為此出現了一些誤會情況,認為政府辦事不利。而通過微博平臺,政府部門可將最新的消息及時傳播給廣大公眾,以便于公眾及時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信息。然而部分政府部門雖然開通了微博,但僅僅側重于傳播形式的創新,為了滿足公眾的心理需求,在微博上發布大量的官話、套話,不夠通俗易懂,很難和公眾建立良好的交流關系,形式化色彩嚴重。還有的政府部門在微博上只發布好消息掩蓋壞消息,在公眾面前展示自己的政績,長此以往,公眾就會對微博中政府發布的信息不以為然。
政府微博必須在公眾面前時刻保持一種正面向上的形象,首先,政府部門必須第一時間將突發事件發布到微博上,保證更多的公眾及時了解真相,防止毫無根據的流言,提高公眾對政府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其次,政府部門不得有官僚之氣,積極與公眾建立密切的互動關系,認真傾聽公眾的意見或建議,通過微博實現綜合化服務。
政府開通微博是今后發展的主流趨勢,這并非是微博具有傳播覆蓋面廣、傳播速率快等優勢,而是政府部門對社會公眾的生活情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關鍵工具。目前,政府部門在微博上開設的交通部門、醫療部門等受到了廣大公眾的高度關注。
手機媒體主要是基于移動互聯網而形成的,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上網,手機不再只具有打電話、發短信的功能,還可供使用者隨時隨地上網。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整個微博用戶比例中,手機微博用戶共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之多。現階段,市場中存在大量的智能化手機,可以提供拍照、錄像等服務,通過手機微博發布突發事件要遠遠快于電腦。在城市上班族數量不斷攀升下,他們乘車上班過程中經常會用手機上網搜索熱點新聞、上微博。隨著手機的全面普及,手機微博軟件的研發技術將更加的成熟和完善,今后中,手機會是傳播新聞活動的不二選工具。
綜上所述可知,微新聞已經成為了網絡新聞領域中的熱點部分,是現代人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和青睞。本文主要從微新聞的涵義角度出發,分析了微新聞的傳播特征及其發展前景。主要從信息發布時效性強、傳播過程的碎片化與信息整合、信息傳播失真與謠言以及傳播可控性差等方面對微新聞的基本內涵進行分析與闡述。雖然微新聞為我們帶來了諸多便捷,但其也有一些不足如真假信息混雜以及泛濫的淺層化信息。當前,我們應注重將微新聞和傳統新聞報道有機結合,彼此優勢互補,和諧發展。
[1]張超.淺析微信輿論場傳播特點及引導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6.
[2]吉祥.淺談微傳播時代下我國輿情引導的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
[3]馬愛杰.論微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功能[J].新聞戰線,2015.
[4]肖盼章.自媒體時代輿論傳播的路徑與引導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5.
[5]楊國安.微媒體時代的輿論危機及引導策略[J].青年記者,2017.
[6]王志瀟.從傳播特性看網絡新聞的優勢與劣勢[J].新聞世界,2014.
[7]魏國榮.以“內容魅力”提升微新聞傳播力[J].軍事記者,2016.
[8]幸菲菲.“微新聞”的傳播特性及傳播控制[J].新聞傳播,2014.
[9]鄭智斌,馬曉寧.論網絡社會的兩個維度[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90—91.
[10]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