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龍坤
新聞報道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第一要義是真實,即新聞是對客觀存在的事實的描述,同時具備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目前,主流的新聞報道形式有5種:消息、通訊、評論、調查報告和新聞照片。根據新聞報道的形式不同,在創作手法上有所差異。
消息屬于狹義的新聞,是一切新聞報道的形式的源頭,講究時間短、篇幅短、真實性;評論是新聞事件之后社會各界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主要目的;調查報告是對某一客觀現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后以書面形式呈現;新聞照片是以視覺的方式報道新聞;通訊,是運用等多種寫作手法,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和消息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內容比消息更具體更系統。
而在新聞報道中,非虛構寫作常和通訊結合起來。
廣義上來說,一切以現實為元素為背景的寫作,均能稱為非虛構寫作,同時也被稱為“敘事新聞”。
敘事新聞發源于20世紀初,并在60年代的美國迎來鼎盛時期,當時著名的雜志《紐約客》、《滾石》等都是采用這樣非虛構寫作進行新聞報報道的發布,后來傳入國內。
雖然報告文學、紀實文學與非虛構寫作在文學創作上都屬于非虛構文學,但是相互之間仍存在差異,報告文學講究“完整”,有始有終;紀實文學強調“時間先后”,以時間先后串聯起邏輯現;但非虛構寫作不追求敘事的完整性,也不在立意上追求公正,以鮮明主觀介入感闡明對事件的感受。
但是在新聞報道中,采用的非虛構寫作在表達中會有很多客觀理性的思考。以及大量的現實細節描寫,以維護新聞的真實性。
同時非虛構寫作包括了新聞要素、學術理論和觀察到的事實,對某一客觀存在事實中復雜的信息,整理歸類并以文學的方式進行加工創作,便于閱讀。
根本上需要作者走進真實世界去了解真實的生活,使用包括場景表達、引用對話、人物細節以及切入痛點等方式包裝新聞。
通訊作為新聞報道中的重要題材,與消息相比篇幅長、角度多、帶有感情色彩、更全面、信息量更大,在創作中也會有更多的素材翔實報道,如何讓受眾輕松閱讀的同時信息有效傳達,成了編寫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非虛構寫作與新聞的結合與當時的背景有關。當代報業黃金年代大致為1992年止2012前后這大約20年的時間,并涌現了一批如南周、南都集團、北方派系優秀的報道,這一段時間時期內信息較為閉塞,門戶網還處于如日中天的地位,新媒體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與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能抗衡的局面。
而通訊的重要載體系報刊,重要的營收來源于廣告,廣告費用的高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行量及市場份額。在當時,信息不對稱且沒有更多的信息渠道的時候,如何擁有更多的讀者群體成了報刊的生死問題。
人性天然有弱點的,根據“選擇性”假說,讀者更喜歡相信,并傾向于自己既定的立場,并且擁有“窺私欲”想了解事件背后的更多的故事。
于是“故事性”加強了原本晦澀枯燥文字的閱讀,成了維護讀者的重要手段。
而新聞事件中,受眾常常不能親臨現場,加上許多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本身復雜,具有極大的信息量以及時間線索,如果單純的羅列,不僅不能幫助受眾了解事件的真相,反而會在傳播過程中導致新聞失實。
所以非虛構寫作,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復雜新聞事件在傳播上先天存在的不足,同時存在極強的變現能力(即將事實改編成影視劇等)。
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新聞報道中被廣泛應用離不開冰點、南方派系等刊物的使用。因此在運用中將以這些報道為研究對象。
其中葉偉民的《伊利亞的歸途》是非虛構寫作系列的代表作,其中伊利亞是新疆出生的孩子,被父親帶到南方訓練成小偷,偷竊為生,并被犯罪團伙控制。
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并不是個例,在當時新疆流浪兒童有了相當大的數量——“有3萬到5萬”之間,于是葉偉民從伊利亞的身上切入,把他當作樣本,將他的成長故事寫出來,當作這一個群體的縮影。
與新聞消息的不同在于,新聞消息只會客觀的報道當下伊利亞的狀況,并不會聚焦在具體的人物故事上,側重于信息的傳達。但是葉偉民用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將發生在伊利亞身上的真實故事寫了出來,并且基于對客觀事實的充分理解,做出了自己的理性判斷,使得《伊利亞的歸途》在刊發后,引起了巨大影響。
但是葉偉民記錄這個故事的時候,伊利亞已經17歲了,他并沒有親眼所見伊利亞的成長,而是通過采訪相關的人員收集信息,并整理信息之后,逐步還原伊利亞的成長故事。
所以在進行非虛構寫作的新聞報道中,新聞真實性仍然是第一要素。
隨后,才是文章的故事性、趣味性,再次才是文學手法的運用。
[1](美)馬克?克雷默(Mark Kramer)溫迪?考爾(Wendy Call)編.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10.
[2](法))勒龐.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
[3]杰克?哈特.葉青等譯.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