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紅
本文所說的綠色圖書,主要指的是以環保為主題的書籍。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因此,當前出版界逐漸掀起了一股綠色圖書出版熱潮。我國的綠色圖書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本世紀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體現出了與綠色圖書相關的特定的出版格局和思潮特征,本文從多個角度對其展開分析。
綠色圖書中的基本理論學科,主要包括了生態哲學和環境倫理學。從其總體情況來看,其出版狀況較為零散,這也體現了這類圖書的作者群往往具有自發特征。
首先,基礎理論綠色圖書的作者群往往具有多樣性,出版行為具有偶然性和自發性。主要包括了兩大類,一類是主流學術機構的作者,另外一類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國傳統哲學過程中尋找生態思想。
其次,基礎理論綠色圖書的作者群往往分布比較零散。事實上,從綜合范圍來看,當前我國綠色圖書基礎理論思想受到西方影響很大,尤其是受到了美國相關理論的影響較大,因此,大量美國環境倫理學書籍被引進中國,這些作者和譯者往往具有很大的學科背景差異,體現了極大的分散性。出版或翻譯這類書籍的作者既有工科背景的學者,也有文科背景的學者。
另外,從這類書籍的主要思想來看,更多的集中于以生態中心主義來解析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主張,人類應當推出生態主宰者的位置,扮演好生態環境中的普通成員這一角色,這是人文主義在新時代下的新的解析。
所說的結群出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叢書、系列圖書等等,指的是一批作者、譯者以某一環境問題為主體,而展開的一系列圖書的出版行為。這種出版行為往往需要不同研究者的積累,并且需要研究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和配合。就實際狀況來看,我國綠色圖書中層理論學科的結群出版,往往體現在對西方經典文庫的翻譯上,國內作者的研究成果結群出版的狀況還并不多見。
就對國外經典綠色圖書的翻譯出版來看,通常是一大批研究者和翻譯者有意識聚集而出版的相關叢書。比如,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未名譯庫?生態批評名著譯叢”就是這樣的典型。
另一方面,我國的環境生態學家、生態文學學者以及翻譯家也逐漸在出版市場上嶄露頭角。這就要包括了專門從事生態研究的學者,以及專門從事此類圖書的翻譯家。
從此類圖書的思潮來看,其思想較為復雜,專業結合性較強。其主要思想核心集中于“深綠”思潮,也就是完全好摒棄人在生態環境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與基礎理論和中層理論相比,應用學科綠色圖書的出版往往更加集中于某一特定領域。就當前我國此類圖書的出版現狀看來,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生態政治學、生態人類學以及環境法學。在這些領域存在著眾多研究者,并且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生態政治學通常多是對西方經典的翻譯和引進,思想有著明顯的多元化趨勢,譯者也相對較多。更為明顯的是,在此類圖書的翻譯和引進,具有明顯翻譯傳承傾向,因此,也更容易造成流派之別,有利于促進學科進步。
生態人類學在我國發展正在方興未艾的階段,本土化作者開始不斷涌現,尤其是對我國少數民族問題展開的研究較多。從這個角度來看,已經逐漸體現了本土化中國特色,其突出變現就是不同于歐洲完美田園的概念,更加強調人與環境的同等地位,逐漸具有淺綠特征。
環境法學則主要是針對中國法律做出的研究。
從這類圖書的思潮來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逐漸走出了歐美“深綠”色彩,將生態環境的發展視為人類生存的條件之一,更加符合中國本土的特點。
國內應用分支學科圖書,近年來在出版市場上表現十分出眾,也體現了其與現實的密切相關性。一方面,環保人士對于這類圖書的出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和總結,最終將成果以綠色環保圖書的形式推向市場;另一方面,是綠色新聞傳播類圖書,也成為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在這類圖書的作者中,以青年作家為主,著力于我國綠色環保視野通過傳播學方式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綠色圖書呈現出四大格局,并且通過這些格局其中體現了不同的思潮特征。具體來說,一方面,在從基礎學科逐漸過渡到分支應用學科的過程中,綠色思潮也逐漸由“深綠”向“淺綠”過渡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從基礎學科逐漸過渡到分支應用學科的過程中,從圖書的具體內容上來看,也體現了從翻譯引進西方環境理論和思想,到逐漸深入展開本土化研究的特征。
綜合來說,環境保護作為當前我國廣泛重視的問題,綠色圖書必然進入發展高潮階段,著重研究我國的具體問題的圖書必將成為此類圖書的發展趨勢,得到社會的重視。
[1]程宇.公共治理語境下的自組織及其能力增進[J].華東經濟管理,2007(7):38-42.
[2]胡志紅.激進環境哲學沖突、對話、合作的學術場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1):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