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文治
隨著當前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電視媒體在多元化的新媒體發展形勢下顯得應付乏力,從過去的論壇、博客到如今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所帶來的一輪又一輪的沖擊,使得過去由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一直去不復返。隨之而來的還有傳統媒體受眾量的流失、競爭力下降、輿論影響力降低等,面對媒體融合時代中的諸多挑戰,傳統的電視媒體包括電視新聞記者唯有積極謀求轉型,才能夠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持續發展[1]。
在當前的媒體融合時代,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開展了轉型之路,而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選擇了與新媒體融合,相繼推出電子版、網絡版、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新聞客戶端等,完全意義上的傳統媒體已基本不復存在,這股媒體融合的趨勢也在不斷擴大深化。
然而,雖然眾多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方面采取了上述諸多方式的嘗試,但實際效果十分有限,更多的融合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觀念、體制等方面并沒有做到真正的融合,只是將新媒體技術作為為了融合而融合的工具,是典型的形“融”而神未“融”。基于此,筆者認為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最重要的仍然在于從業人員的角色轉型,尤其是記者的角色轉型,唯有他們從觀念、心態以及技術方面與新媒體展開融合,才能真正推進傳統媒體的持續發展。
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電視媒體相比起新興媒體,在傳播符號、公信力以及受眾的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但這并不能代表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會容易很多。由于媒體融合尚處在起步階段,融合新聞制作水平仍有待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由于受到電視媒體本身與內外部環境的制約,要想在體制內完成角色轉型,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其一,便是由來已久的工作慣性使然,導致電視新聞記者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意見立場方面,都顯得過于官方,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打官腔”居多,甚至常以官方自居,脫離民眾根基,報道不切實際;其二,許多電視新聞記者對自身工作認知仍停留在過去階段,而在當前的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為電視臺工作,還需掌握為移動媒體、廣播等各類形式的媒體提供服務。
相比較文字報道、圖片報道等形式,電視新聞報道的工序要更為復雜,有著其特有的制作模式,從素材采集到加工制作完成,還需經過多重審查把關,并且還需在特定的時間段播送,一套機制下來則難以保證新聞信息傳播的實時性。而在當前的媒體融合時代,觀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實時性往往是觀眾對新聞信息的基本要求,所以在第一時間報道的媒體往往會受到更多觀眾喜歡,電視媒體在這一點顯然難以匹及。
中國的電視媒體輿論監督也曾有過輝煌歷程,其中以《焦點訪談》為代表,而現如今電視媒體中新聞監督節目卻再難激發人們的討論。相比之下,新媒體所引領的輿論監督趨勢愈演愈烈,“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日本女留學生江歌被害事件”等都起始于網絡等新媒體,進而引發民眾討論,新聞事件逐步發酵,而在這一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仿佛成為了新媒體的追隨者,導致電視新聞記者的信息收集與輿論監督職能淹沒在悠悠眾口之中。
在當前的媒體融合時代,公眾的話語權得到了空前的確立,新聞生產的中心化特性逐漸消除,信息傳播渠道也呈多元化、復合化方向發展,更重視與公眾的互動性。而作為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電視新聞記者同樣需要了解當前現狀,對自身角色定位進行積極轉型,才能夠共同助推電視新聞傳播走出困境。
一直以來,就輿論的載體而言,存在著“主流媒體”與“民間”兩個輿論主陣地,而在時代的發展下,當今社會分化為了人際輿論場、自媒體輿論場以及傳統媒體輿論場。其中傳統媒體不僅是輿論陣地,同時也是宣傳陣地,這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講,要時刻謹記自身的公民立場,在進行正面宣傳工作的同時,也要將社會事情、民眾請愿如實進行表達,實現宣傳陣地與輿論陣地的相互融合[2]。同時,電視新聞記者要將民意表達始終擺在新聞傳播的首位,否則不但無法發揮宣傳效果,甚至會引發民眾輿論的聲討,導致媒體與記者本人公信力下降。所以,身為電視新聞記者,要懂得將民眾意見進行匯集,以公民立場作為出發點,以表達公民心聲的方式去擴大傳統電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在當前的媒體融合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新聞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而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則應該改變自身的“新聞生產者”角色,轉型為“問題解答者”,這既是媒體融合時代所趨,同時也是政府對新聞工作者賦予的新的使命與要求。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轉型期,上至政府企業,下至尋常百姓,都存在著諸多內外部問題,作為電視新聞記者要深入基層與新聞發生現場去探尋民眾最為關心的任何問題,由以往的新聞報道轉變為問題解答,不僅要做到新聞信息的告知與謠言粉碎,還要能夠引發民眾討論,統合民眾意見,這些都是當前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之路所需要努力的方向。諸如“豫章書院”教育問題、“水電醫藥費”民生問題等,都值得電視新聞記者去進行解答深究,還民眾知情權,獲得政府與民眾的支持,同時解決實際問題。
在媒體融合時代,技術、產品與渠道固然重要,但說到底新聞傳播的取勝靠的還是其信息內容,要時刻謹記“內容為王”的原則[3]。不過從當前的媒體信息內容提供來看,其效果還無法滿足與現代民眾的需求,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筆者認為新聞內容性的提升,需要從以下四點予以把握:1.突出觀眾地位,基于觀眾的角度去探尋新聞事件的發展,打破過去呆板乏味的新聞播報模式,以故事化的手段去進行新聞傳播,凸顯出互動、評論、調查等特點;2.電視新聞報道要重視懸念預留,凸顯出內容重點;3.作為電視新聞記者,要避免與主持人角色定位重合,認識到自己是新聞信息的采集者,要多用鏡頭去重現新聞,而非用嘴去講述新聞;4.電視新聞傳播要凸顯深度,切不可為了吸引眼球而出現部分新媒體“泛娛樂化”、“碎片化”的通病,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在現代化的媒體技術加持之下,也讓我們生活在“地球村”的居民能夠對世界上任何一處發生的新聞發表個人觀點與見解。身為電視新聞記者,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將現在與將來、個人與社會、本土與外來等不同時間、地域有所關聯的事物加以比較,便能夠從中發現巨大差異,而許多原本不起眼的小事便會強烈的反差對比下變成珍貴的新聞信息。比如“大陸民眾吃不起茶葉蛋”、“日本馬桶蓋遭到中國游客瘋搶”等新聞,便是基于全球視域下,凸顯出了新聞的價值。
隨著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從中體現出了國家對于媒體融合的號召,未來傳媒業勢必會呈現規模化、多元化的發展,而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作為新聞的生產者、服務者,唯有擺正角色定位,積極尋求轉型,才能夠得到更多發展機會。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媒體融合時代,各類新媒體的興起,也進一步豐富了受眾的信息獲取渠道,人們在信息的甄別過程中也比過去更為理性,心態方面有著重大的變化。而作為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電視新聞記者,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因此要順媒體融合之勢,及時調整心態、提升業務技能,強化對新媒體新聞內容的整合能力,從自身的角色定位方面展開積極轉型,為公眾貢獻更為全面、真實的報道。
[1]郝靖.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探究[J].今傳媒,2015(7):117-118.
[2]周玲娜.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轉型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7).
[3]陳慶順.探析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J].新聞研究導刊,2017,8(8):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