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威
(吉林大學 招生辦公室,吉林 長春130021)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顧曉威
(吉林大學 招生辦公室,吉林 長春130021)
新媒體日益成為一種主流傳播媒體,人們已經清晰地覺察到主流傳播媒體可能造成的新媒體與受教育者的“雙重異化”。為了應對挑戰,揚棄異化,我們不應片面強調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而應高度關注新媒體可能導致的“雙重異化”,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異化”現象的發生和進一步惡化。
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異化”的原意是指轉變、疏遠、脫離等。馬克思主義將“異化”理解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指“人的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媒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時效性。然而,人們對新媒體的需求和依賴性越發增強,使個體成為了新媒體時代消極被動的受眾,導致新媒體和大學生的“雙重異化”。
(一)新媒體教育模式的優勢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接受直接的信息傳達和教育,其途徑主要是課堂、會議和口述等。而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使用新的傳播媒介,例如網絡、電視媒體、數字媒體,拓寬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渠道,同時力圖把新媒體打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
新媒體能夠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介質,得益于其獨特的優勢與特點。
1.開放性強
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師和學生不拘泥于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表達、傳播或學習、接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
2.傳播途徑多樣
新媒體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按照人們的使用習慣及形態,新媒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新型電視媒體。基于網絡、手機和電視等媒體的派生產品,極大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進一步拓展了育人空間,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3.交互性、互動性強
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平臺。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體更傾向于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當今大學生具有強調自我價值、追求個性等特點,新媒體的出現為他們實現個人價值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二)新媒體教育模式的缺陷
1.信息傳播內容的多元化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塑造
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以網絡的形式傳播著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大學生作為信息傳播的受眾,不可避免會受到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例如,網絡、新媒體中信息海量,不乏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等文化糟粕,甚至還存在反動文化。此類內容的傳播,極有可能對大學生思想觀念造成侵害,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塑造。
2.深刻地刻畫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
一些學生在新媒體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新媒體產生了強烈的依附感。盡管網絡的時效性很強,但網絡溝通可以是非直接性的,而是可以在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實現。一大批在網絡中“善于溝通”的青年學生,一旦回到現實生活中便面臨諸多困擾,與在網絡世界中的溝通行為產生了巨大差異,從而加重了對網絡的依賴,導致惡性循環。
3.對大學生教育模式的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遠遠跟不上新媒體的發展步伐,使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漸轉入低谷。面對新的傳播媒介,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等無法快速尋求與新媒體的接洽與融合,缺乏前瞻性的教育思維,使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面臨巨大挑戰。
(一)新媒體本身的異化
從新媒體的形成和發展角度看,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從本質上來說,是科技發展推動的信息傳播的網絡化和數據終端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新型電視媒體的集結,極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新媒體成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教育機構以及個人傳播、表達信息的新載體,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結合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思路的良好機遇。
當前,學界對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關系研究較為流行。多數學者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極化已成為一種時代特征。新媒體作為新的傳播方式和媒介,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科技革命有效推動了社會轉型,使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或網絡社會轉型。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極大的可能被卷入網絡信息洪流之中,而無法單獨割裂開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為信息傳播和溝通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同網絡信息社會掛鉤;其次,新型電子產品的普及、發達網絡系統的建設,為人們特別是大學生群體接觸網絡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網絡不斷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人際溝通模式等,使大學生樂于接受這種快捷方便的人際溝通方式。因此,新媒體能夠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新載體,在多數人眼里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新媒體等網絡媒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時代的需要和選擇,其本質是網絡社會和網絡科技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然而,本文反對過分強調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學者們在研究新媒體等網絡介質時,都認識到了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時出現的困難,而后闡述了相關的解決辦法或措施,以便更好地體現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性意義。然而要明確的是,理論的闡明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但這種實踐是不是全面、深刻的還有待實踐檢驗。理論先行,往往成為對某個群體價值觀的引導。在網絡主流文化低迷、網絡環境復雜、大學生甄別信息能力相對較弱等情況下,過分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領域中“新媒體”的使用,反而會事與愿違,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導致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導,呈現一種新媒體自身“異化”現象。
從傳播內容角度看,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和內容是相對自由的,一些沒有經過過濾的內容會沖擊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深刻影響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網絡具有全球化、開放性的特征,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利用其在網絡科技上的先進優勢,通過網絡傳播自己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宣揚異于別國的生活方式。同時,黃、賭、毒、種族歧視等信息充斥網絡,網絡犯罪數量大增,網絡人格發展障礙也影響了一大批青少年。以上不良效應如果不能得到合理有效解決,會嚴重沖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傳播媒介角度看,網絡以其綜合性強、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正被人們喜聞樂見地作為得心應手的信息傳播工具而接受,而這種趨向一致性的后果就是傳播媒介的單一化。同時,新媒體會以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塑造每一個使用網絡的社會人。這種潛在的單一化的傳播媒介,使信息傳播方式走向了單一化的極端,反過來會影響乃至控制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教育模式更替角度看,傳統教育模式轉入低谷,教育者權威受到挑戰。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主體通常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工作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新媒體長期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形象受到嚴重挑戰。也就是說,新媒體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傳播載體和傳播途徑,并沒有解決傳統教育模式的弱化現象。
(二)受教育者自身的異化
1.受教育者主體意識弱化
片面強調新媒體的作用,有可能導致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模式等過分依賴網絡。手機、電腦以其輕便、快捷的特點,成為移動接收和發送信息的終端。可以說,手機和電腦是所有傳統傳播媒體的綜合體。大學生用手機可以實現聊天、購物、出行、讀報、訂閱等功能,日益成為“機奴”。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瀏覽手機和電腦信息,剝奪了本應自由思考和學習的時間。
2.強調自主性,忽視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新媒體打破了時空界限,能夠“全天候”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一改過去單方面被動接受教育的方式,能自主地選擇、甄別、學習和使用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但新媒體內容海量、交互性強、方式方法新穎等近乎完美的特點,給學生帶來的往往是便捷文化、快餐文化。在傳統教育模式控制力逐漸減弱的情況下,大學生每天接受著新媒體海量信息的“洗禮”,越來越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變化會潛移默化地削弱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其逐漸面臨失去理性與自我的風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擁有在新媒體中的強有力話語權,極有可能存在被其他內容湮沒的風險。在大學生對信息甄別能力不足的前提下,他們能否主動地尋求積極健康的內容是不確定的。
社會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目光引向新媒體,力圖使這一快速成長與發展的新事物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和平臺。但是這一轉變速度過快,真實效果需要驗證。我們既要肯定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作用,又要反對將新媒體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救命稻草”。面對過度張揚和依賴新媒體所導致的“雙重異化”,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弘揚主旋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應當正視新媒體的“雙刃劍”作用。一方面,積極肯定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傳播潛力;另一方面,網絡要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支撐,必須堅持一個基本點作為前提條件,那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加強網絡監管,優化網絡環境
首先,加強網絡立法工作。網絡立法應當成為網絡發展的基石,使在網絡中發生的信息傳播、觀點表達以及其他網絡行為都有法可依;其次,加強網絡執法工作。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打擊一切網絡犯罪,嚴懲網絡違法行為。同時,積極肅清毒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違法行為和不良信息;第三,加強網絡監察工作。有效的監督能進一步保證網絡環境的安全;第四,加強網絡技術建設。通過技術的改進,提高互聯網對信息的甄別和篩選能力,保留和提倡優秀文化,扼殺不良信息;第五,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我國的網絡文化建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基調激蕩在網絡世界的每個角落;最后,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同一切網絡犯罪作斗爭,同一切不良信息作斗爭,堅決抵制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群體的侵害。
(三)重視傳統教育模式的作用,優化新舊教育模式的關系
教育是人對人的教育,是教育者對學生的引導,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盡管傳統教育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受到挑戰,但我們不能忽視其作用。實際上,傳統教育模式在傳播媒介方面受到挑戰,但教育者仍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重視傳統教育模式的作用,首先應當從提高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出發。應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工作者隊伍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使其能有效應對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方式;其次,鼓勵創新教育方法,豐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容和精神世界。
新媒體的本質是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卻日漸呈現“一家獨大”的態勢,深刻地刻畫了大學生的思維、行為以及生活方式,成為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寶”。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新舊教育模式的本質,即作為傳播工具而存在;同時,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功能,發揮其應有的傳播媒介作用,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
(四)提高和穩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領域中的話語權
網絡文化話語權的主要目的是利益在網絡中得到表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中的文化話語權和文化話語能力,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努力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話語占領新媒體的高地,使新媒體成為傳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話語的重要平臺,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話語在與其他文化話語的博弈中占據主動和主導地位,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旋律在新媒體領域持久、強有力地激蕩。
(五)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大學生接受新奇事物的能力比較強,但在接觸新鮮事物的過程中,對于夾雜在各種網絡社會事件中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不同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信息甄別能力、評價能力是不同的。在網絡社會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對大學生來說是巨大的考驗。為此,媒介素養和素質教育是刻不容緩的,這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網絡,提高獲取知識、信息的技巧和能力,區分現實和虛擬社會的不同之處。培養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應當以媒介素養教育為前提,讓大學生正確認識新媒體的本質和作用,不依賴網絡、不沉溺于網絡;倡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信息獲取習慣,鼓勵其以多樣化方式獲取信息。
網絡環境下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即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網絡監管,凈化網絡環境,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如果沒有這些先決條件,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療效”就不會明顯。片面地強調新媒體的作用,可能發生錯誤的引導,進而引發“雙重異化”現象。
[1]朱建,周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3(5).
[2]時笑婉.網絡媒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亞太教育,2016(21).
[3]李博,田蘇宏.傳播學視角下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教育時空,2009(4).
[4]駱郁廷,魏強.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J].教學與研究,2012(10).
[5]馬志同.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2).
[6]鄧紅彬.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1(2).
[7]夏江敬.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6).
[8]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9]黃冬梅,謝紅彬.關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9).
The 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GU Xiao-wei
(Admissions Office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
New media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people are clearly aware that the mainstream media could cause the “double alienation” of the new media and the educated man.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and to sublate alienation, we should against on the one-sided emphasis on new media’s positive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double alienation” that new media could lead to. People should actively take concrete and effec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lienation and further deterioration.
new media;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09-28
顧曉威(1967- ),男,副研究員,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1-01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