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初,崔 健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雙微”時代校園微公益發展研究
趙士初,崔 健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微博、微信兩大交互工具的出現為校園微公益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高校要整合校內資源,挖掘校園微公益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兩大平臺的傳播優勢,打造“雙微”平臺,構建校園微公益發展新模式。
校園微公益;雙微;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微公益,顧名思義就是從微不足道的公益小事兒著手,強調積少成多,將微愛心與微力量匯聚一起,成為壯大的公益力量。它以公益精神為核心,傳遞公益價值和公益理念,塑造公益習慣[1]。
國家、社會重視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3]。2013年,“圓夢中國——公益我先行”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微公益大賽成功舉辦。本次大賽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教育部新聞辦、新浪微博聯合發起,以“我的中國夢”為主題,采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向社會傳遞隨手做公益的行為與理念,通過親身參與公益實踐,為需要幫助的人“圓心中一個微小的夢”,倡導公益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
微公益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社會公益理念和精神的把握,逐步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有效方式[2]。2013年,西北師范大學一名學生在新浪微博平臺以“愛尚微公益——拍賣愿望”為項目名稱,進行微博拍賣,籌集善款,溫暖了貧困兒童,培養了公益精神,增強了參與公益的動力。
發展校園微公益是網絡時代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提升道德素養的重要渠道。依托微博、微信等交互平臺,學生以轉播或創作的形式,就能參與到微公益活動中來。國內不少高校利用微博、微信平臺等搭建校園微公益第三方平臺,為大學生搭建起與聯想微公益大賽、新浪微公益平臺、多背一公斤、愛心小站、微微螢火蟲、茶缸兒等知名微公益網站溝通的橋梁,鋪就了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渠道,提供了全方位的微公益資源信息,實現信息與資源的互通共享。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捷徑,為具備官方法律保障的公益活動的開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學生在公益活動中感受社會生活、群眾冷暖,熱心奉獻付出,收獲成長,有效地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校園微公益第三方平臺還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公開交流、分享活動經驗的平臺[3]。大學生之間的信息相互影響,形成動態能量流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微公益活動中來,逐步實現從個人的公益堅持到群體的公益堅守的轉化[2]。
2014年5月,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某項目組著重對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態度、需求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持續性不足、微公益理念淡薄,但參與微公益的主體意愿較強,喜歡簡單便捷的微公益活動方式,渴望校園微公益網絡平臺[4]。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地域間貧富差距仍然較大,老少邊窮地區貧困問題依然突出。我國59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由于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財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務短缺[5],教育、醫療、衛生、業余文化生活等服務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社會公平。微公益可以作為一種促進公平的方式,讓東部發達地區更多的人關注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發展進步,以開展“定點幫扶+微公益”的形式,將東部過剩的資源轉移到貧困地區去,捐書、捐資助學、捐物越冬、支農、支醫、支牧等,堅持長期性、常態化,確保“幫扶一個,脫貧一個”。校園微公益是社會公益的一股重要力量,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三支一扶”、促進生活物資、教育資源分配等方面為公益創造更大的空間。
大學生活動最主要的場所是校園。校園內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問題,在水、電、糧食、書本、紙張、文具、衣物、電子產品等方面存在浪費現象。由于沒有更有意義的方式處理這些過剩物品,物不能盡其用、得其所。吉林大學跳蚤市場近幾年書籍交易量達到500余冊,且貴重商品的交易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發展校園二手交易市場,充分克服信息傳遞慢、信息不對稱的弊端,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6]。因此,高校有必要發展校園微公益,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加強公益精神培養,構建網絡公益平臺,為減少校園浪費提供可能,為集中微資源辦大事提供渠道。
(一)構建“雙微”平臺發展校園微公益是順應學生意愿的最佳選擇
我國現已進入互聯網Web2.0時代,網絡的使用正在朝全球化、個人化、便捷化、移動化的趨勢邁進[7]。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增長了2.1%。在城鎮網民中,家庭Wi-Fi的普及率為81.1%[8]。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已獲得較高的普及。在此基礎上,微博、微信等交互工具的使用量也大幅攀升。根據《2015年微信公眾號媒體價值研究報告》,從月覆蓋人數的變化趨勢看,微信和微博App均呈現上升趨勢,從微博、微信App使用次數和時間上看,微信用戶粘性遠超微博App用戶[9],顯然,微信已成為移動互聯網用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微信用戶接近100%,且使用率極高。微信平臺的功能日趨完善,將會吸引更多的用戶。
隨著微博的發展,微公益成為網絡熱詞匯,微博給微公益創造了較好的輿論氛圍,但真實性、公信力一直都是微博公益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0]。微博公益大多以個人傳播或轉播消息為主,只能在短期內引起關注,持續影響不足,而且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證。在虛擬、復雜多變的網絡平臺上,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欺騙和誤導,一旦參與到虛假微公益中,不僅會造成潛在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微博空間信息似海,公益信息一旦匯入其中,便會“泥牛入海”。只有公益活動建立在信任、可靠關系的基礎上,才會發揮其公益作用,而微博的傳播方式決定了它難以避免虛假公益信息的傳播。因此,“微博+微公益”模式發展出現困境。
微信作為社交類工具的“后起之秀”,與其他社交平臺功能相似,方便用戶間交流與獲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因其突出的優勢得以快速推廣和廣泛應用,占據了信息傳播領域的一席之地。公眾賬號與用戶之間保持著強有力的互動,使虛擬世界中的“推送→接收”的弱關聯性轉化為“推送→接收→反饋”的強關聯模式,減少了虛假公益信息的傳播。微信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以及精確性的推送方式,使得微公益信息的到達率高,傳播效果更為顯著;靈活多樣、方便快捷的參與方式,能夠調動微信用戶參與微公益的積極性[10]。毋庸置疑,微信為公益事業創造了發展機會。20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臺功能,吸引了許多微公益活動入駐微信平臺。
目前,微信的影響力呈指數增長,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重要源頭。當然,微博也具有其自身的傳播優勢。形象地說,微博像荒野森林,微信則像人工園林,建設良好的自然生態是微博生活,精雕細琢、悠然樂道就是微信生活。這就使得微信不可能達到像微博一樣的大規模、大數量的關注度與轉發量[10]。因此,開展校園微公益要揚長避短,在微博和微信間建立一種關聯:賦予微博對外“發聲器”的功能,實現宣傳、擴大影響面的作用;賦予微信對內“發起者”的功能,實現發起執行公益活動和研討公益模式的作用。
高校要把握大學生渴望參與校園微公益活動的形勢,成為校園微公益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實施者,積極搭建網絡公益平臺,開展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校園微公益活動,培養大學生公益精神,向社會傳播公益理念,為校園微公益營造創新、綠色、開放的發展環境。
(二)構建“雙微”平臺發展校園微公益實踐探索
以長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學生微公益助手(以下簡稱“微助手”)為例,簡介依托“雙微”平臺開展校園微公益活動的運行模式。
“微助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主線,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以“共同成長”為目標,由長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團委發起,號召在校大學生積極投身微公益活動。“微助手”以校內大學生為參與主體,依托微信公眾號,征集發布社會微公益服務項目,并開展網下公益活動。包括三類主要征集項目:公益倡導類(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價值倡導等)、社會服務類(社區服務、知識培訓、志愿服務、社團活動、捐贈財物等)、信息發布類(失物招領、校園助手等)。此外,還設置常規項目,在春秋兩季定點向貧困地區捐贈書籍、衣物等生活學習用品。
“微助手”是公益發起者、受助者、援助者以及社會人員多方參與、共同監督的線上信息發布平臺,實現公益征集、公益服務、理念傳播三項職能。“微助手”菜單欄設置“眾說公益、服務項目、公益成果”三個模塊。開設“眾說公益”模塊的目的是加強對微公益的理論研究與分享參與者的認知感悟,吸引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公益參與者以及校院團組織等對微公益的關注;開設“服務項目”模塊的目的是發布常規項目與征集項目內容,起征集動員、統籌協調的作用;“公益成果”模塊用于加強監督執行,并借助微博平臺,展示活動效果,擴大校園微公益的社會影響力,進而吸引更多的高校學生和社會人員關注微公益活動。
“微助手”運行的流程包括“征集信息→發布信息→公益執行→成果展示→研究反饋”等五個步驟。第一步,征集信息,采取主動征集與被動征集兩種方式;第二步,把征集的信息按照服務項目分類公布,推送給微信用戶;第三步,制定服務計劃,組織動員大學生開展公益活動;第四步,在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展示活動成果,再次向用戶推送執行效果;第五步,鼓勵和獎勵用戶進行研討反饋。每完成一次上述工作步驟,即對“公益精神培養、公益價值實現、公益理念傳播”進行一次完整詮釋。
(三)“雙微”時代校園微公益發展前景展望
發展校園微公益符合時代潮流,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11]。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12]。在網絡大眾化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交互工具除了“炫曬”“微商”“灌雞湯”等功能外,更應當承擔起在社會變革、經濟轉型、價值引導等方面中的公益責任。借助于“雙微”平臺,我國公益事業取得了較大成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雙微”環境已經影響校園的每位學生和每個角落,發揮它們的傳播優勢,校園微公益事業必定會煥發更大活力。
高校開展微公益活動要強化全面系統的觀點。為保證校園微公益的長期性和常態化,國家、社會、高校必須在法律、制度、組織、經濟上給予必要保障,不斷完善服務平臺,努力構建大學生微公益服務體系,在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法律監督、打造校園微公益品牌項目、創新微公益形式、健全校園微公益管理機制、引進助學、助困“微商”等方面進行努力和探索,不斷將校園微公益引向深入,創造性地推動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校園微公益成為引領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方式。
[1]馮瑩姣.微公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2]游敏惠,程艷.大學生微公益現狀及其引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59-63.
[3]陳學鳳.以社團為載體培養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實踐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3(32):83-85.
[4]錢文嫻,陳學鳳.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現狀調查與需求分析[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23-26.
[5]程聯濤.我國貧困地區區域特征及扶貧對策[J].貴州社會科學,2014(10):114-117.
[6]孫一鳴.大學生二手交易市場分析——以吉林大學跳蚤市場為例[J].工商管理,2014(2):29-31.
[7]劉日亮.互聯網時代“微公益”文化傳播方式初探——以公益微信訂閱號為例[J].科技傳播,2015(6):119-120.
[8]第35次CNNIC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EB/OL].(2015-02-03)[2015-10-20].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9]艾瑞網.2015年微信公眾號媒體價值研究報告[EB/OL].(2015-06-19)[2015-10-20].http://hy.cebnet.com.cn/20150619/101200838.html.
[10]方杏,張丹丹.微信:微公益發展的又一機遇——以騰訊公益官方微信賬號“Hi公益”為例[J].傳媒研究—新媒體研究,2014(8):119-121.
[11]李鑫.高校校園微公益發展現狀及前景[J].宿州學院學報,2014(6):23-26.
[12]馬化騰.“互聯網+”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2015-07-09)[2015-10-22].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7/5705.html.
2016-07-11
趙士初(1985- ),男,助教,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崔健(1985- ),男,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1-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