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銀(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基于產學研結合的地方應用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構建與實踐
陳海銀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文章針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的現狀,分析傳統模式下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建立基于產學研結合、符合應用型高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特點的畢業論文(設計)新模式,以期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和水平,實現產學研合作教育深層次合作。
產學研結合;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地方應用型
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也是實現“以能力為本”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其對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2004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論文 (設計)工作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及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均明確指出,各高校要充分認識畢業論文(設計)在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畢業論文(設計)的規范要求與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和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進程的不斷深入,傳統模式下畢業論文(設計)隱存的弊垢日益凸顯,畢業論文(設計)東拼西湊、抄襲成風現象、答辯過程流于形式已是不爭的事實,以致出現“存棄之爭”[1]“實踐代替”[2]等等引起爭論的話題。創新現有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建立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畢業論文(設計)新模式,已然成為眾多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改革與探索的重要問題。
隨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開展以及高校自身對教學質量的逐漸重視和對人才培養使命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各高校逐步對畢業論文(設計)從選題、內容、指導、格式、規范、材料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化管理,并采用了畢業論文(設計)的替代形式,如專業性調查報告、綜合性策劃書、藝術作品創作等等,這些都為規范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對于大多數“地名+學院”的地方應用型高校來說,由于本科教育時間較短,主要專業才有兩、三屆本科畢業生,一些新專業可能還沒有一屆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設計)基本模式仍然堅持多年一貫制的傳統模式,即由指導教師命題、學生選題并在校內定時完成。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存在著諸多弊端:
一是論文選題或重復陳舊,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從眾而缺乏創新;或大而空,動輒冠以“中國”“古代”“唐詩”“宋詞”之名,導致論文往往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或理論重于實踐,缺少應用,這與應用型高校“以面向地方為主”“以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為主”[3]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符,且與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有50%以上畢業論文(設計)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的要求相背離。
二是指導教師資源相對緊缺,難以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進行有效的指導。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具備導師資格的教師人數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數量少則5—6篇,多則數十篇,加之教師自身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設計)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三是學生迫于就業和考研壓力,疲于應付,缺乏學習熱情和創新欲望。目前,各高校畢業論文(設計)基本安排在第七學期或第八學期,此時正值學生忙于考研、考編、頂崗實習和參加各類招聘的“黃金”時期,因時間相互重疊、沖突,致使部分學生無暇專注畢業論文(設計)的開題和寫作,自然不能杜絕“剪刀+漿糊”的拼貼與抄襲之風。
四是在評閱和答辯過程中,高校堅持一切以學生就業為中心,且缺乏對畢業論文(設計)全過程的有效監控。指導教師及答辯老師為了不影響學生就業,對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畢業論文 (設計),往往采取遷就寬容的態度,以致出現對學生放松要求、流于形式、走過場以及評分結果不客觀等現象,其中關于“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可不可行?”[4]“畢業設計流于形式 大學教師左右為難”[5]等報道也是屢見報端。
針對傳統模式下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的現狀,就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6-12]。這些理論探討以及在現實畢業論文(設計)中的運用,為高校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仍有一些問題未能得到正視:一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規格定位上與研究型大學、高職院校有著本質區別:研究型大學主要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技術轉化型人才,而應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養應用開發型人才,因此,對于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應該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二是畢業論文(設計)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突出強化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對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改革,應該堅持質量提高與能力培養并重,不能“一頭輕一頭重”,更不能顧此失彼。基于現狀背景,提出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其對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和水平、實現產學研合作教育深層次合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2.1 有利于論文選題的創新和應用
題好文一半。選題是整個論文實施過程的第一步,也是衡量論文質量的“基石”。傳統模式下畢業論文 (設計)題目或來源于學院過往題庫,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愛好自行選擇確定。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則是在學校建立實習就業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的基礎上,選擇政府或企事業單位作為合作單位,與之進行一些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企業生產實踐需要相關聯的設計或研究課題,學生走進企業單位,面向企業單位需求選擇論文方向并進行論文寫作,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政府或企事業單位管理、生產等情況和流程的了解,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真題真做,避免論文選題盲目重復、人云亦云。
2.2 有利于緩解論文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壓力
近年來,各高校通過引進、培養并舉等舉措,師資隊伍不斷得到補充和優化。但與滿足“每位教師指導學生論文數量不超過10篇”的要求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方式,積極聘請政府、企事業單位、行業等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水平和工程實踐經驗的人員擔任畢業論文(設計)兼職導師,既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緩解目前高校論文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壓力。
2.3 有利于學生論文寫作的興趣
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在企業、行業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在校內指導教師及校外兼職導師的指導下,結合生產、崗位等實踐進行并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寫作,一方面避免了畢業論文(設計)與實習實訓時間上的重疊或沖突,且使學生得到了近乎“實戰”的實踐訓練;另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寫作的質量和水平。
產學研結合構建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如下圖),顧名思義,它是一種融生產、教學、科研三者為一體并貫穿于大學生培養過程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單位或基地,讓學生根據專業特點、興趣愛好以及企業行業生產實踐需求,在校內導師和校外兼職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論證和寫作,目的是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3.1 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
積極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包括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實習就業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這是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基礎。
以安徽巢湖學院為例,近年來,學校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理念,先后與和縣人民政府、廬江縣人民政府、巢湖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簽訂了政產學研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安徽富煌、安徽華星化工、安徽南峰潤邦綠色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巢湖安德利等公司企業簽訂長期科技合作協議;與巢湖市中級人民法院、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原合肥榮事達三洋股份有限公司)、馬鞍山視聆通軟件園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實習基地。這些都為規范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也為“產學研結合的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政府對于企業和社會參與、支持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缺少相關政策,企業參與合作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社會資源在人才培養中的支撐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政府牽動、學校主動、企業隨動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目前產學研合作尚處于人、財、物等資源雙向流動的初級階段。因此,亟需進一步拓寬和深化產學研合作領域,一方面,根據學科專業設置和實踐教學需求,積極主動地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尋求合作,共建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產學研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群,保證每個專業建有一定數量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就業基地;另一方面,重視精神文化等“軟”資源的互補和共享,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技術開發、學校和企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等深層次、長遠利益上進行合作,包括畢業論文(設計)的改革與實踐,實現校地、校企之間的全程參與和深度融合。
3.2 面向需求選擇論文方向
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主要表現為三種結合:一是與科研相結合,即學生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參與科研活動;二是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即學生根據自己的工作意向選擇合適的題目,真正做到“真題真做”;三是與專業相關單位聯合,結合工作實踐,即基于學生就業工作的需要,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與相關專業進行溝通,使學生的專業面、知識面更廣,培養學生跨專業、跨行業工作的能力。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或融學生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為一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面向合作單位崗位和生產需求選擇畢業論文(設計)方向;或融教師科學研究與畢業論文(設計)為一體,學生參與校內教師或校外兼職教師課題研究,這是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關鍵。一方面,畢業論文(設計)需要實踐指導,畢業實習是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積累實踐經驗的關鍵教學環節。在實習實訓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課堂所學和專業理論知識,結合生產工作實踐,選定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和方向并進行寫作,這對創新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會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面,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校內教師、校外兼職教師課題組一并進行課題研究,在教師和學生雙向促進互動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一定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和水平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3 校企合作共同指導管理
產學研結合開展畢業論文(設計),一般實行“雙導師制”,即校企雙方各有一名人員擔任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校方指導教師一般為學校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企業指導教師一般為工程師或管理人員等具有相關資質和指導能力的人員。在具體指導的過程中,校企雙方指導教師均需明確各自的職責:校方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文本規范和寫作要求等;企業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調研、論證和具體寫作等,雙方既明確分工又通力合作,并最終形成優勢互補。同時,在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環節,往往采用校企共同評價的方式,校企雙方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的評定將作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即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成績由校方指導教師評閱成績、企業指導教師評閱成績和答辯成績三個部分組成,并分別賦予一定分值比重。答辯工作結束以后,校企雙方需座談交流合作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的經驗與教訓,以便為下年校企畢業論文(設計)更好合作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產學研結合構建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是一種針對傳統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存在的問題,把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生產實踐、技術開發和服務地方有機融合于大學生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單位或基地,利用高校、企業和科研單位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最終達到產、學、研三方共贏的目的。這種模式的構建,對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和水平、實現產學研合作教育深層次合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1]時偉.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1):45-47.
[2]羅曉雨.社科類本科生畢業實踐作品代替畢業論文效果實證分析——以西安歐亞學院文化傳媒學院編輯出版專業為例[J].中國電子教育,2015,(1):9-13.
[3]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4]陶艷.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可不可行?[N].人民日報,2012-05-07.
[5]邱晨輝.畢業設計流于形式 大學教師左右為難[N].中國青年報,2012-05-14.
[6]張欣.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99-101.
[7]房敏.科研導師制: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必然選擇[J].雞西大學學報,2012,(7):28-30.
[8]吳從瑞.高等師范院校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3,(2):126-128.
[9]王衛芬.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7):72-73.
[10]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紅,等.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12):141-144.
[11]周同旭.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6,(4):127-129.
[12]唐杰,楊梨容,劉暢,等.結合本科實習完成畢業論文的模式探索[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5):121-124.
[13]李向名,任宇石,張曉芬.“產學研合作”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34-136.
A STUDY ON THE MOD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S’THESE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ISTIE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Hai-yin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In view of an evident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theses,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thesis writ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del,and then explores the new mod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s’ these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industry,education,and research as well as in accordance with school orient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feature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paper aim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theses,achieving the deep cooper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and research.
Combin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and research;Mode of graduation thesis;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G642.477
A
1672-2868(2017)02-0126-05
責任編輯:李 曉
2016-12-20
巢湖學院教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jyxm201219)
陳海銀(1981-),男,安徽銅陵人。巢湖學院文學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