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勇 項 蕾 王藝鑫
網絡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影響研究
劉大勇 項 蕾 王藝鑫
進行意識形態的建設與一個國家的政黨前途以及整個國家的穩定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而且它也是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我國,一直以來意識形態的建設都是一項非常受重視的工作內容。當前我國在社會主義環境下建設意識形態的事業獲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效,但是從中我們也發現存在很多的弊端。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網絡文化 建設 探究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意識形態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不容小覷的問題。本文首先要明確在特有的網絡文化途徑下,意識形態產生的深遠變化。這主要包括:網絡文化的主要內涵及特征,及在其深遠影響下的意識形態內涵及特征等內容。
(一)網絡文化
1、主要內涵
網絡文化因其研究側重點不同,故其定義也有很多不同。從計算算法技術角度來看偏重于網絡技術的詮釋,從大眾傳媒文化解讀來看,則偏重于傳播影響,從“文化自覺”角度看,則偏重于因網絡的傳播而帶給社會的深遠影響及特殊的文化認同。本文所說的網絡文化內涵,即基于“文化自覺”視角下,包括與網絡生存息息相關的心理訴求、藝術反應、道德標準等內容。結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認為,所謂網絡文化,指的是一種包含很多特殊性的內容以及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并由它們組成的文化形態,人們借助網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在網絡空間當中進行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的創造總和。
2、主要特征
不同于農業文化以及工業文化,網絡文化來自于信息時代,當前在學術領域當中,學者通過不同的視角來對其基本特征進行了闡述,其技術特征屬于是一個最基本的特征,除此之外,還有精神特征以及主體特征這樣的三個維度。
(二)社會主義環境下的意識形態
在價值導向功能方面,網絡文化帶有明顯的趨眾性和網絡媒介的輿論引導性。因此,基于網絡文化,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輿論場的干預。不可聽之任之。同樣需要懲惡揚善,并通過網絡特有的傳播途徑及方式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尤其是在當下,“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的意識形態橫行于網絡的時候,更應當注重網絡文化的正確引導。
同時,在辯護教化功能方面,要發揮文化自信的標尺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影響認知。日常生活當中,意識形態對人們價值觀的判斷產生著主導作用,借助意識形態來實現教化以及灌輸,可以統一社會上的人們的主要思想方向,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
其三,是引導文化發展,意識形態屬于是文化內核,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當中,無論是任何文化都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統治階級的思想所影響,所以建設意識形態始終是社會文化核心的部分,它起到引導社會文化的整體發展的作用。除此之外,意識形態是思想上層建筑,它在一定經濟基礎上才會產生以及發展,因此它需要隨時保持和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基本一致的狀態,但是還要作用于它,為它服務。
其四,整合社會的功能,它指的是借助價值以及組織和制度等將不同的要素以及關系進行緊密的結合,進而形成一個整體,適應于新的社會環境。對思想觀念進行整合也是人類的社會不斷發展的一個普遍性的規律,社會個體以及其他個體間、社會與群體之間形成的思想觀念大多都是呈現出分散的狀態,而且還存在一定差異以及多元化,但是借助意識形態當中所具備的社會整合作用能夠將他們進行一定的凝聚,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國當前社會正處于此起彼伏且多元化價值觀念充斥的階段,怎樣將這種意識形態所具備的社會整合作用體現出來是非常重要的。
(三) 在社會主義環境下進行意識形態建設主要的內容
意識形態建設永遠是第一位的。無論是什么樣的意識形態,都要保證其發揮功能,以保證社會輿論的穩定,這關系到人心向背。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當下意識形態主要內容,尤其是本文所說的基于網絡環境下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則必須要摸清楚其內在的規律性。
1、政黨意識形態的建設
當一個政黨的綱領上升到國家意識層面上時候,即為全民意識形態建設。繼而落實政黨的綱領以及價值取向等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環境下建設意識形態,最主要的核心內容就是是否可以充分地發揮政黨意識形態所具備的主導作用。
2、加強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建設思想道德
意識形態屬于系統化以及理論化的一種思想體系,并不是零散且具體的觀念,它是來自現實當中,并且進行了適當的升華之后形成的。任何意識形態在上升成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后,統治階級試圖穩定統治地位,會不斷地嘗試將自身的思想傳遞給群眾。思想道德以及價值觀念都是意識形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意識形態的整體結構當中也是基礎性的內容。
4、建設政治文明
在社會主義進行文明建設的過程當中政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和意識形態的建設呈現出非常密切的聯系。它的情況是否良好可能會對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產生直接的影響。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提升政黨意識形態的建設能力,穩固政黨執政的基礎,也是建設意識形態非常根本的渠道之一。
網絡文化的形成通過一種全新的物質載體模式,在給我國的社會主義背景下建設意識形態的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基礎上,對建設意識形態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可以強化社會主義背景下發展出的意識形態所具備的吸引力
在社會主義環境下進行意識形態的建設需要我們始終進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傳播工作,并且保證人民群眾能夠熟悉它們的內在含義,不過我們不能將這些理論內容僅僅依靠單調的教條以及非常簡單的說教來進行傳播,這種形式只會讓最終形成的意識形態非常枯燥,沒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借助在網絡文化當中擁有的豐富的社會主義環境下的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則可以非常好地將其吸引力提升上去(見表1)。

表1 認知事物媒介分析
根據圖標顯示,在心理學的研究當中,人們對一件事物進行認知的時候,借助聽覺記住的事物內容能夠到達15%,使用視覺記住的內容能夠達到20%,但是將視覺和聽覺進行有機聯合,對事物的認知就能夠達到65%甚至以上,而且所給出的心里評價遠高于單一的媒介傳播。
網絡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字、圖像以及動畫等多媒體方式來表達包含著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意識形態主要內容就能夠讓它顯得非常形象且生動逼真,尤其是如今不斷發展的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可以借助它來在網絡上展示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令觀者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切身體驗的同時,就可以對其有一個非常全面的認知了,這在觀者心中形成的鮮明印象是大部分的傳統媒介都無法超越的。而且它還可以把枯燥內容變得更加活潑,觀者可以在輕松的氛圍當中掌握這些內容。
(二)網絡影響力的不可小覷
與傳統媒介傳輸方式不同的是,網絡文化能夠清晰的反應當下社會環境下的基本輿論情況,并能通過有效的網絡傳聲筒的作用,影響到社會的輿論走向。此外,網絡傳播具有廣泛性和全民參與性和交互性,其優點在于能夠基于網絡開展高度互動的速文化傳播途徑,指引當下某一階段的思想動態和行為方式。“讀者所看到的內容往往就是筆者所希望看到的內容”使得網絡傳播更具有灌輸性和引導性。另外,網絡使得自媒體得到漫延性發展,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更看重的不僅僅是大V精神,更多的是草根的解讀,這種形式讓社會主義環境下的社會意識形態宣傳能夠深入人心,實現更大的影響力。
(三)豐富當下意識形態內容
文化之間的交流,無論是雙向的還是逆向的都會影響人類發展的進程。網絡文化固然也是這樣。隨著社會的發展,基于網絡的傳播,網絡文化固有的文化內涵、文化標志、文化語言、文化解讀也同樣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當下意識形態的語匯。由于網絡文化傳播的快速及語言的更迭性,使得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速,盡快這樣的文化交流帶有某些功利性和利己性,和短時效益性,但同樣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當下意識形態領域的發展和遞進。文化強國、文化自信不是只是停留在書本里,更需要通過網絡媒介進行必要的傳輸,進而升華、提煉轉化為精神層面。
所以總的來說,和這種交往體系的出現以及擴展相伴的必然是不同的而文化交流以及合作,它也是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形成融合以及發展的過程。網絡,不但讓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變成了可能,同時還讓這種文化交流逐漸提升到了信息化以及更加高度的知識化水平上,進而讓網絡文化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境界以及層次,帶來了文化交流的新狀態,為社會主義環境下發展的意識形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韓為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若干關系研究[J].西北農林大學學報(哲學1社會科學版),2011(7):76~80.
[2]董冀忠.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徐萍.新時期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讀[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吳克明.網絡文化視角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01).
[5]趙志浩.網絡文化對人們生活影響的哲學思考[J].大連干部學刊,2009(08).
[6]陳伊哲.網絡文化安全制度管理[J].管理觀察,2009(09).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網絡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影響研究,2015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 15KSB06。
劉大勇(1971-),男,管理學博士(博士后),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項蕾(1992-),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王藝鑫(1993-),女,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