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
興盛與危機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眼下的專用汽車市場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雖然臨近春節的2、3月是銷售的淡季,但是從今年的重卡市場來看形勢喜人。重卡市場今年2月份銷售各類車輛8.8萬輛,環比增長6%,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52%,凈增長5.3萬輛。8.8萬輛,也意味著2017年2月份的重卡銷量,創下了重卡市場2月份銷量的歷史新高。在此之前,重卡市場2月份的歷史最高點是在2012年,當年的重卡市場月度銷量為7.8萬輛。
與重卡市場相類似,專用汽車市場也增長明顯。今年一季度的產銷量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去年11月和12月份未能完成的市場訂單。從去年10月份至今,受國家治超新政實施的推動,再加上煤炭市場補充庫存等因素的同期疊加,公路運力緊缺,專用車銷量迅猛攀升,很多企業產能一度供不應求(見本期焦點)。
專用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增長潮,開年伊始更是各種好消息頻出。先是全國第二輪治超行動開展,不僅外檢啟用紅外檢測儀,而且從源頭加大對超載超限的懲罰,36個部門聯合懲戒超載全過程,個人限制、信貸等多手段讓違法成本大大提高。緊接著,全國各地新一輪重大項目投資相繼開工,擬定的投資項目數額更大,動輒從千億到萬億不等。根據各省公布的數據進行統計,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于45萬億。
這輪增長高峰將持續多久?2017年的市場是否跟去年下半年一樣保持高位增長?套用一句俗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預判和分析。
盡管如此,但實際上風光之下,暗殤橫陳。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經歷幾十年的發展,長期暴露出的矛盾并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產品同質化依然嚴重,價格戰愈打愈烈,產品質量不高、創新意識不強,不少企業在生死線上垂死掙扎。
毫不夸張的說,好幾次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優勝劣汰都被突如其來的市場暴增沖散,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仍十分嚴峻。從今年兩會發布的消息來看,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年”。年后這番政府“紅利”的推出,并非是以往“大水漫灌”的需求側刺激,相反是行業整頓的信號,2017年,我國專用汽車市場將進入變幻叵測的一年,市場競爭將走進一個快魚吃慢魚、大魚吃小魚的時代,同時行業很快將重新進行洗牌進入良性循環的過程。
踏平世間坎坷路,一路走來太從容。下筆千言皆武略,字里行間有雷霆。眼前的形勢,或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