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衍
路耀華先生24日在《環球時報》撰文,建議盡快籌建“中國工業博覽館”,以完整系統地展現我國工業化成就。其積極性值得肯定,但修建此類博物館并非當務之急。
任何國家、民族的發展進步,都需要對自身獨特的文化進行傳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會更加旺盛。這種傳承既包括人文歷史、文學藝術的方面,也涵蓋科技進步與整體經濟的發展歷程??梢院敛豢鋸埖卣f,博物館是這個世界上喚起民族大眾記憶最好的方式。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文化市場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增加相關文化產品的提供成為現實需要,博物館建設就是題中之意。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要遵循特定的規律,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同樣如此。中國博物館要想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是要確實能夠通過展示喚起大眾的記憶,二是要與大眾生活現狀或者現代科技發展相關聯,起到指導作用。博物館展示的本質是為現代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必須要有時代意義,滿足廣大公眾生活的需要。這是我做科學博物館相關工作20多年的最大體會。
人類建立過各式各樣的博物館,但很多博物館并未取得成功,甚至因為訪客稀少而關門大吉,就是因為違背其內在發展規律。譬如建造“電信博物館”,初衷是好的,但民眾往往感覺通信就是正在身邊發展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也親歷其發展變化。這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會覺得這類博物館沒什么意思,博物館自身也面臨沉重的展品更新壓力,恐難維持。
當然,也有積極的例子,譬如消防博物館的建造在展示與消防相關的發展歷程同時,加入家庭消防教育的元素,能讓大眾學習到很實用的知識,所以內容雖看似冷門,但很受歡迎。
既然博物館的使命是就某個領域深刻揭示其發展歷程,就應不斷向專業化發展。我國博物館——尤其是工業、科技博物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精細化程度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早在18世紀末期,法國就建立巴黎工藝博物館,展示工業革命內容及相關技術知識產品、工匠技藝,隨后英國、德國、美國等其他國家也開始陸續收藏展示。
不久后,這項工作出現一個大問題:工業產品的延伸擴展領域越來越寬,包括交通領域、電力領域、機械制造、民用產品、化工產品、重工業、輕工業等。其中一些子領域又可以細分,如交通領域包括航空、海洋、陸地交通,陸地交通又包括汽車、火車、自行車等等。這么繁多的細分領域,展品根本就是“收不勝收”,幾乎沒有一家工業博物館能把它們都展示出來。
我去過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國際上還有一點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應讓更多的企業、事業單位展示本學科、本領域的科學文化,少建一些“大而全”的博物館。譬如在日本,幾乎每個大型工業企業都會從本領域出發,建立面向大眾的博物館,如豐田制造汽車、三菱機械等。這種從市場主體出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既能加強展示效果,又能節省公共資源,非常值得我們學習?!?/p>
(作者是中國科協原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由張怡然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