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鋼
清代文學家沈復,字三白,號梅逸,以《浮生六記》聞名于世。在這部傳誦不衰的自傳體散文中,卷六“養生記道”記述了其養生之道、強身之舉和長壽之法,頗受世人的關注與青睞,以致博得“養生從此留真訣,休向嫏嬛問素書”之嘉譽。
以運動來養生 沈復喜愛打太極拳,且深有感悟。他認為,太極拳是由無數圓圈連貫而成的一種拳術,因此一招一式,皆不能離此圓圈。否則,便違背太極拳之原理。練習太極拳前,須存神納氣,靜坐數刻。打拳時要舒緩,由始至終,連綿不斷,如行云流水一般。他遵行蘇子瞻《養生頌》之法健身防病,并對調息吐納之功有所體驗。
沈復熱衷游歷名山大川,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融為一體,“浪游記快”、“中山記歷”中均有相關的記述。在“中山記歷”里,記載了沈復遠足琉球島,目睹當地人九月份放風箏的情景,并指出,中國人放風箏多在清明前,“義取張口仰視,宣導陽氣”。他每天日出則起,“收水草清香之味”;“日則步履于空潭、碧澗、長松、茂竹之間”,探僻尋幽;聽樵歌漁唱、鳥鳴婉轉、溪水淙淙,賞滿眼翠葉紅花,“泰然仰臥于青蔥可愛之草地上”。
以讀書來養生 沈復將讀書作為“頤養第一事也”。他認為,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他讀《逍遙游》,感悟養生之道,惟在閑放不拘,怡適自得;讀白香山、陸放翁之詩,若與前賢晤面對談,如見其襟懷之澹宕,身心愉悅。通過讀書,沈復找到了精神寄托、養生知己,“放翁胸次廣大……其于養生之道,千言萬語,真可謂有道之士,此后當玩索陸詩,正可療余之病”。此外,“養生記道”中還匯集收錄了范文正之養生言論、林鑒堂之《安心詩》、孫真人之《衛生歌》、蔡西山之《衛生歌》、程明道所述之“病有十可卻”、邵康節之養生詩、楊廉夫《路逢三叟詞》、應璩“陌上見三叟”詩以及無名氏等人的養身學說精華等,留存下了古人養生的一手史料。
以養心來養生 沈復養生講求正心安心之法,倡導精神內守,居敬養心,樂觀豁達。他認為,治有病,不若治于無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養心之法,心如明鏡,心如山水。欲安心而卻病,非將名利二字滌除凈盡。并以林鑒堂詩:“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作為自療之藥。
以勞作來養生 沈復深諳“四肢亦欲得小勞,譬如戶樞終不朽”之理,早晨入園林,種植蔬果、芟草、灌花、蒔藥,以勞作來舒展筋骨、運動四肢。在勞作中盡享田園之樂,在勞作中積攢健康本錢。
以眠食來養生 沈復認為,養生之道,莫大于眠食。飲食不節,是受病之始。甘脆肥膿,乃腐腸之藥。菜根粗糲,但食之甘美,即勝于珍饈也。他還特別喜歡吃蒜,這對身體健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睡眠不在多寢,只要神凝夢甜,即片刻亦足攝生。先睡心,后睡眼。此外,他每日午飯后,必于竹床小睡,養精蓄銳,醒來感覺神清氣爽。
沈復的養生之道,以養心為本,以養身為要,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