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亮
摘要:豬口蹄疫具有典型的疾病特征,需要做到及時的發現與控制管理。同時日常要注重預防為主的飼養理念,做好豬舍環境管理、飼料品質管理、疫苗接種管理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疫情發生后的大規模傳播帶來的損失。具體操作上需要依據各場的飼養情況而定,做到個性化處理。
關鍵詞:豬口蹄疫;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1-0019-02
豬口蹄疫屬于病毒感染性的豬傳染性疾病,其傳播速度很快,但是在成年豬中的病死率相對不高,主要導致豬生長發育緩慢,因此養殖戶較為重視。該病具有發病急促、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多、病程時間長等特點,因此,在防治工作上存在一定難度[1]。病豬所排出的氣體含有高濃度的病毒,同時在豬的口、蹄等區域有大量的水皰,該區域的病毒量也較多,發病后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因此需要對病豬進行快速隔離與捕殺,同時對相關接觸性的傳播行為進行消毒管控。
1 豬口蹄疫常見疾病特點
口蹄疫病毒有7種血清型,危害大的主要為O型與A型,不同血清型之間不存在交互性的免疫。感染畜種為豬、牛、羊等偶蹄動物。該病毒可以通過受損皮膚、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得以傳播,患病動物的尿液、乳汁、唾液、糞便、精液與產品都含有一定的病毒,如果人類食用了相關農副產品則易產生健康威脅。該病毒傳播最常見的是以空氣為媒介的傳播方式,在春秋季節交替時病毒會隨風得到有效傳播,甚至會傳播到60 km之外的區域。但是如果處于低溫環境,該病的傳播速率相對較慢,病毒會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同時陽光對病毒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如果溫度高達37 ℃,病毒可以在48 h內得到有效滅除,如果溫度在80 ℃以上則可以快速滅除。此外,該病毒處于高于9.0與低于6.5的pH環境下有更強的敏感活躍性。因此要抑制其活躍性可以通過酸堿值的調控來進行處理。
該病一般有2~4 d的潛伏期,最長可以達到1周,而短的可以在10~20 h內發病。主要表現為豬口部與蹄部的水皰,體溫明顯升高,甚至可達40~41 ℃,表現為蹄部紅腫,跛行,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病情發展后會導致病豬多部位的水皰,包括鼻部、乳頭等。在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淡黃色透明的水皰,而后發展為粉紅色,情況嚴重者表現為水皰破損與鮮紅色潰爛組織,并且有淡黃色滲液,形成黃色結痂。如果沒有繼發性感染,病豬會在10~15 d內結痂痊愈;如果出現繼發性感染,會產生潰瘍性的病灶組織,嚴重狀況下甚至會引發蹄殼松脫、心肌炎與敗血癥,最終導致病豬死亡[2]。
2 豬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日常需要注重疫情監測觀察,及早發現與控制,要完善相關安全管理體系,做好疫苗免疫來提升豬群免疫力。當前接種口蹄疫疫苗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疫病防治手段,預防效果已經得到認可與證實。一般情況下,以豬O型口蹄疫疫苗為例,公豬間隔3個月接種1次,3頭份/頭,之后間隔4個月1次,3頭份/頭。種母豬分別在配種前與分娩前的1個月各接種1次,3頭份/頭;仔豬在60~70日齡期間進行1次接種,2頭份/頭,在25~30 d時再進行一次加強免疫,2頭份/頭;后備種豬處理與仔豬一致。商品豬在第二次接種后的4個月以上要再進行一次接種,2頭份/頭,同時要控制在出欄之前的28 d接種。要注重免疫抗體的動態監測,如果免疫抗體不符合要求需要及時做好補免。在飼養大肥豬的情況下,在第二次免疫操作4個月后需再次進行免疫接種。
在生豬的管理上要嚴格,盡量保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避免在疫區購買生豬與相關飼料產品,采用全部封閉飼養,避免外來疫情進入。在需要引入種豬時,要選擇沒有疫情發生的區域進行采購,同時采購的種豬要進行2~3周的隔離觀察,檢測確定沒有疫情后再進入飼養場群體飼養[3]。
要注重養殖場環境管理,對人流、車流與物流進行嚴格的管控。在大門口要設立消毒池,并配備專人操作執行。消毒池中的消毒液要保持每周2次及以上的更換頻次。病豬要實行全面有效地隔離管理,病死豬需要做無害化處理。消毒要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對病死豬周圍噴灑消毒液,而后對其排泄物、垃圾、污染物以及相關使用物料進行焚燒或堆積發酵處理等。消毒時最好是帶豬消毒,這樣才能達到全面徹底的消毒效果,避免豬舍內有有害菌的殘留。在消毒液的選擇上,可以選用1%~2%氫氧化鈉、0.2%~0.5%過氧乙酸、1%~2%甲醛等溶液。疫情發生后,首先要對疫情區域做全面封鎖管理,避免疫情區域內的畜產品流出,將飼料與墊料全面燒毀,同時用1%~2%福爾馬林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清潔,對病死豬做無害化銷毀。要及時確定病原,對豬舍情況做全面調查,避免病毒再擴散。對于周圍容易感染的動物及時接種相關疫苗,避免疫情的擴散。
要注重飼養管理,確保豬舍清潔衛生同時干燥溫暖,避免風襲或者溫度大幅度波動的影響,控制相關疫病發生源。飼料要保持新鮮干凈且品質良好,飼料配比上要保持科學合理性,注重營養搭配,避免飼料產生霉變,從飼料源頭來確保豬的體質健康。
3 小結
豬口蹄疫在豬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需要依照國家相關規定做好飼養管理,準確掌握疫情特點,做好預防控制管理,建立養殖戶自身的安全防范體系,從環境、飼料、用藥、運輸等各環節進行嚴格把控,避免疫情發生與疫情發生后的病毒傳播擴散,將口蹄疫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圍,確保養殖戶的經濟利益與民眾食品安全。具體操作上,需要做到不同區域不同養殖情況區別對待,提升養殖管理的針對性與科學合理性,最終保證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力軍.豬口蹄疫綜合防控措施[J].農家致富顧問,2015(12):50-51.
[2] 項科順,張 娟,孫紅祥,等.豬口蹄疫的疫情現狀及防控措施的最新研究進展[J].浙江畜牧獸醫,2015(2):9-13.
[3] 向文弢.豬口蹄疫的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6(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