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曉芳
一、規定與超越
先請讀者看看下面幾首詩詞。
例一:《故鄉行》:“家住小橋頭,清溪日夜流。映門波蕩漾,繞屋鳥清幽。燕逐耕煙犢,農聽喚雨鳩。搗衣聲碎月,能不記鄉愁。”
例二:《天凈沙》:“青藤綠葉黃花;葫蘆扁豆絲瓜;小院灰墻碧瓦。情難作罷,春心纏繞籬笆。 蜂兒飛過墻東;蝶兒追到園中;一片花兒爭寵。難留春夢,可憐數點殘紅?!?/p>
例三:《秋山漫興》:“又是梧桐葉半黃,登高豈止覓文章。橫塘開罷花千朵,曠野飛來雁一行。烏桕賄風狂染色,露螢懷月細流光。十年詩事成陳跡,我欲歸耕鬢已霜。”
這三首詩詞,沒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更沒有特殊的個性標簽。因為,這樣的故鄉情懷,幾乎銘刻在數以億計的國人心中。這樣的農家小院,遍布大江南北。這樣的登臨心緒,撞擊著無數詩人的心扉。人們很難猜到作者是誰,寫于何時。
下面再看幾首:
例四:《故鄉行》:“霞抹綠參差,小舟撐出詩。村分溪兩岸,門繞竹千枝。細雨沾衣濕,新秧出水齊。鷺知人攝影,站立候多時?!?/p>
例五:《浣溪沙》:“詩意漸從溫室濃,無須泥土亦蔥蘢,枝頭約夢嫁東風。 春色移情新蕾上,陽光漫步大棚中。小詞沾上草莓紅。”
例六:《八聲甘州》:“正麥逢小滿艾香飄,露月澤青茅。聽柴門半啟,雞聲犬應,人試鐮刀。割罷三行四垅,揩汗帶伸腰。始覺東方白,日上林梢。 屈望行車走馬,為進村入戶,官與民聊。便老翁拂凳、新婦把茶燒。說瀘溪,拆窯平礦,汲沅江,復墾種青椒。宜農策,這回不是,癢隔靴搔?!?/p>
這三首,盡管讀者也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可以一眼看出是當代詩作。因為,這里有明顯的新農村時代印記。這三首同前面三首,均摘自首屆“孟賽”獲獎者的參賽詩作。例一、例四作者為吳華山;例二、例五作者為何鶴;例三、例六作者為劉能英。
同一個作者的作品,甚至是參加有著鮮明的同一主題的賽事,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刻下了時代的痕跡、題材的標記,如照相機、溫室、蔬菜大棚、干部下鄉、惠農政策。有的作品卻可以掙脫時代的束縛,如小橋流水、蜂飛蝶舞;如鄉愁、春夢、秋思。這些常見的田園景觀和普遍的人文情懷,幾乎是歷代詩人創作的永恒主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自然不會離開詩人田園寫作的筆端。當然,也就會大量出現于此次“孟賽”作品中。這種規定性與超越性并存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次賽事的內容構成格局,從而也引申出一個問題:田園詩詞寫什么?
二、傳統與變化
一幅美麗的當代農村畫卷
當代農村田園風光,這幾乎是所有參賽作品的主打內容。翻開每一位作者的詩稿,描寫田園風光的作品,俯拾即是。既有田疇屋宇、稻麥溪流的傳統描寫對象,也有大棚蔬菜、機耕車運的時代田園景觀:“小女下鄉看外婆,村街樓宇似星羅。不知門號是多少,忙打手機問表哥。”(孫宇璋《鄉下探親》)“喜三農、稅免田園?!{新騎、樓矗牛閑。娃添電腦,叟返童顏。正燈明亮,歌豪邁,舞蹁躚?!保ǔ叹障伞缎邢阕印むl村》)
“樓宇”“村街”“門牌號碼”“手機”“三農”“免稅”“電腦”等當代詞匯,典型地反映了當代農村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更反映出農村已經從自然經濟的小農社會,走向現代新農村的時代特色。
一群生動的當代農民形象
文學作品自然離不開人,田園詩當然也少不了田園中的人和事?!懊腺悺弊髌分校覍嵱涗浟颂飯@中的人物活動,既有春種秋收,也有漁樵夜織:“柳線穿梭日月長,村姑織網坐機旁。一鏡煙波移遠棹,誰家星夜正歸郎?”(王瓊《漁村夜織》)采茶采蓮:“荷塘一望寬無際,紅妝綠傘天然趣。一片笑聲頻,采蓮湖上人。”(洪雪蓮《菩薩蠻·曲岸風荷》)
同樣是傳統的農事活動,春種秋收多與汗水辛勞搭配,側重于反映農民的辛苦;而采茶采蓮,則因為有了茶園和蓮塘這種天然景色做背景,則顯出一種詩意與畫境,作品具有一種天然的審美價值。所以,在孟賽作品中,這類借助具有先天審美優勢的作品,遠遠多于描寫枯燥的彎腰收割。
然而,有的作品則能于傳統農事活動中另出心裁:“點亮紅霞日漸升,禾場鋪麥鬧騰騰。幾家大嫂幫新婦,一片歡情引怨聲。 慳吝鬼,丑男人,昨天短信好煩心:寄錢不問花銷事,催我農行去轉存?!保▌①F連《鷓鴣天·禾場上》)不僅寫出了打工寄錢存款等農村經濟活動的時代特點,還再現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場景,性格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可惜這類優秀之作還不多見。
一種新鮮的當代農業樣貌
今天,樓房、電視、手機、轎車等,已成為農村面貌和農民消費的重要特征。打工經濟、土地流轉、城鎮化進程以及農村政策、支農扶農舉措等諸多重要變化,在作品中均有所表現,如“……干部萬村根扎,凝聚力千鈞。進戶民情訪,噓寒送暖溫。惠風輕拂稻花村。喜看扶貧,喜看共耕耘。喜看挖塘修堰,貯滿萬家春”(程菊仙《喝火令·贊“新三萬”活動》),反映了湖北省獨有的“三萬”活動。
其次,是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農業機械化、新的耕作方式,成為今天農業生產的重要景觀。但耕作方式,特別是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如何在詩詞中反映則有一定難度。應對這種挑戰,有的詩人在大膽嘗試,如王崇慶的《水調歌頭·一位老農話春種》:“老漢倒閑了,忙碌是公司。鐵牛晝夜馳騁,怎得誤農時?秧有育秧工廠,栽用插秧機器,服務價相宜。轉眼綠千頃,雙手哪沾泥?……”還有《喝火令·觀插秧機插秧》《蝶戀花·農民總經理》《八聲甘州·參觀監利縣育秧工廠》等,較好地表現了“三農”中的一些新景觀。
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
在反映農村新變化、新風貌的同時,詩人對農業災害也表現出憂慮?!皦m土飛揚旱到云,禾苗心事兩堪焚??蓱z人定勝天筆,終向田間寫祭文?!保ê晰Q《回鄉見百年不遇旱象》)反映對農村旱情的關注,以及大旱中對雨水的渴望:“久旱秋禾半欲焦,風雷忽至雨來潮。天公預釀豐收酒,爭到檐前飲一瓢?!保ǔ叹障伞队辍罚?
對農村管理中的不良現象也有所揭露與批評。“板車拉貨到村頭,兩兩三三進小樓。民宅敲開交易定,一張選票一壺油。”(孫宇璋:《選村官前夜》)聊聊28字,典型再現了選舉前夜一個村官候選人賄賂選民的場景。語言生動,批評委婉含蓄,藏而不露,于輕松談笑間反映了農村基層選舉中的問題。
相比這種婉轉批評,有的批評直截了當,痛快淋漓,如洪雪蓮的《減字木蘭花·“土地日”贈父母官》:“為官一任,莫教農田丟一寸。寸土皆金,留與兒孫細細耕。 商招垃圾,一堵圍墻圈十里,縱使高升,也是千秋戴罪人?!蓖闯庖恍┑胤剿烈馇终嫁r田土地,而無實際效果的“商招垃圾”行為。
打工經濟在給農民增收、農村土屋變樓房的同時,也使農民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空心”,這種令人憂慮的現象,也進入了詩人的筆端。如王瓊《浣溪沙·秋訪甲洲村》就表現了詩人的這種憂患情懷:“秋過長河訪甲洲,波回縠皺荇沉浮,穿林忽見小洋樓。 一縷煙飄空寂寂,清寥誰聽鳥啾啾,村莊兒女去難留。”“白水蒼蒼一葉舟,出村只待趕潮流,如今誰解稻粱憂?!?/p>
這類詩作,盡管數量只占全部參賽作品中較小比例,卻是不可或缺的篇章,難能可貴。如果沒有這部分內容,則會造成內容的缺憾,降低成色。
三、觀察與思考
田園詩中的農村畫卷、農民畫像、農業樣貌,大體上表現了今日的農村田園,關照到了今日農村的現實生活,反映了這些年來發生在農村土地上的變化。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作品對農村社會的觀察視野似乎還不夠開闊,尤其是對農村社會的深層變化還談不上全面反映;對農村的現狀、發展態勢,缺乏高屋建瓴的總體把握。參賽作品中,桃花源式的鄉村風貌、安居樂業的農民以及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占了絕大比例,甚至不少是“今天的村莊唱著過去的歌謠”。今天的農村田園,其面貌的豐富性、問題的復雜性,遠遠超出“過去的村莊”。然而,這種豐富性在詩詞中表現不夠,有的還是空白,如,土地流轉、打工經濟、耕作模式變化,即使偶有涉及,也僅僅是觸及皮毛。農村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甚至危機,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耕地拋荒、水流污染、治安惡化等等,對這類消極現象,作品的觀察與反映還遠遠不夠。這是需要引起詩人重視的地方。
二是作品內容淺層描述者多,深刻表達者少;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不多,能震撼心靈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翻開參賽作品,到處鶯歌燕舞,花紅柳綠,小橋流水,國泰民安,桃花源幾乎無處不在。這些內容當然不錯,作品基調也屬健康,但是僅僅停留于此,則顯然將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進行了簡單化處理,失之于表面化和人云亦云。沒有讀懂在這個巨大變化中人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所帶來的深層意義和長遠影響,低估了農村四化進程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而對一些嚴重問題或危機,缺乏深切的人文關注和剖析,則是作品缺乏時代精神高度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三農”,有著無比豐富而復雜的話題,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轉型、農業生產方式更新,新一代農民思想觀念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與傳統的沖突;表現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這些沖突、矛盾和問題,都是農村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都有待于政府管理的進一步完善,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這一持續的改革、完善過程中,詩人要有敏銳的眼光,深刻的觀察,敏銳地捕捉,真誠地抒情,努力承擔應有的時代使命。
(作者系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高級記者,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