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田
對于東臺西溪而言,每一處歷史的痕跡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時空網絡中的某個坐標,必然有其發展的起點與淵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溪,就是東臺歷史的高地。
(一)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西溪。來西溪的人,不一定都是來看風景的。
因為,就西溪文化而言,這里有看不完的盛典。
在這個盛典中,挨個聳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由此而形成了西溪“高大上”的文明長廊。
西溪,早在五千年之前即有先民活動。
西溪,歷史悠久,西漢入志,最早的文字記載,當屬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雖然,目前全國“董永的傳說”非物質申遺入榜的已有四個省市(山西萬榮、江蘇東臺、河南武陟和湖北孝感)。江蘇的東臺赫然在目,榜上有名。
另外還有幾家,山東的濱州、安徽的安慶以及江蘇的丹陽、金壇等地,仍在“鍥而不舍”。都說,那里的地方志早有歷史記載。他們各自解讀,或過度詮釋,寄希望于申報出現轉機。
我去過西溪多次。我以為,惟有去過西溪“董永和七仙女文化園”的人,才真正信服并了解這個故事更深的內蘊。
散落在西溪古鎮四周,與之密切相關的遺址多達五十多處。
如“董家舍”、“董家垛”、“董賢村”、“雙鞋莊”、“舍子頭”、“金釵井”、“繅絲井”、“十八里河口”、“南倉河”、“辭郎河”等,恰恰就是這些遺址,完整地構建起這個愛情故事的細節和全部。
自《甲骨卜辭》有了“孝”的文字,以及后來“二十四孝”孝文化的產生,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包括三國時期,魏曹植的《靈芝篇》賦詩中也有“漢董孝子諱永墓”題于西溪廣福寺。
西溪的“孝文化”,它是由時間鍛鑄而成的,具有橫跨幾千年的韌勁。同時,它又是一種體量龐大的覆蓋,覆蓋到大江南北,九州大地……
矗立于古鎮南邊的唐塔,應該是西溪的第二個文化坐標。
追溯唐塔的故事,依然要先從“孝文化”講起。
在清嘉慶《東臺縣志》中,有隨代山西朔州尉遲恭的母親避難于西溪的記載。其時,漁民出海,海難頻頻,為此尉母極為痛心。她囑咐過兒子,若有朝一日,得一官半職,在此建塔,方便漁民在出海或歸來時,以辨別方向。
果然,鐵匠出身的尉遲恭,輔佐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之后,不忘母訓,啟奏朝廷,獲準并于貞觀年間(627至649)到西溪親自監造此塔。
后淮南黜陟使李承又為此塔取名“海春軒塔”。
尉遲恭,唐初大將,武藝超群,多次救主。尤其武門事變,由于他的遠見卓識,不僅緩解了矛盾,而且為大唐留住了如魏征這樣的大批的棟梁之才。身居高位,且有“敬德不陷”、“富貴不淫”“拒娶公主”、“不拋棄結發妻子”、“仁厚樸實”等高貴品德。古今的文學作品中,如《隋唐英雄傳》、《貞觀之治》、《薛仁貴傳奇》和《隋唐演義》等,都有尉遲恭的形象出現。
若干年以來,百姓家過春節,貼春聯的同時也有貼門神畫的,為的是驅邪避災。這一對門神,一個是秦叔寶,一個是尉遲恭。
三相閣里,陳列著北宋三相即晏殊、呂夷簡、范仲淹曾經在西溪擔任鹽官時留下的斑斑足跡。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兵部尚書。
他性格剛毅,生活儉樸,閑雅多情,善解人意,唯賢是舉,且舉賢不避親。他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倡導州、縣立學,中國現存的“天府、白鹿洞、石鼓、岳麓”四大書院,均與他有關。鹽倉二百年,西溪晏殊書院也是由他當年親力籌辦。
他工詩善文,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歐陽修并稱“晏歐”,與其子晏幾道又有“大晏”、“小晏”之美譽。一生寫了萬首詩,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呂夷簡,字坦夫。祖籍萊州,與晏殊一樣,也是從西溪走出去的宋代名相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呂夷簡才識過人,清慎勤政,有“愛暖民心”、“廉能”之譽。在安撫邊疆,處理好遼、夏關系等方面卓有貢獻。《宋史》中有“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的文字記載。
明道二年,仁宗親政,呂夷簡提出了八條規勸:“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賄、辯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被仁宗采納,從而保證了北宋的一段時期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范仲淹,字稀文,蘇州吳縣人,生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北宋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喪父,母改嫁朱姓,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績突出,而且在軍事、教育、書法等方面,亦有不凡的建樹。天圣五年,為守母喪,居應天府,應晏殊相邀執掌應天府書院教席,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崇尚志士節操,憂國憂民,廣開言路,使書院學風煥然一新。
尤以《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等,許多箴言,對后世影響深遠。
范仲淹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卻依然上疏不斷。
曾進諫《答手詔條十事》改革措施,但慶歷五年因新政受挫,被貶出京。皇佑四年,改知穎州,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天禧五年,調任西溪鹽倉監,監督淮鹽儲運轉銷。因為海堤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鹵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百姓苦難深重。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天圣三年,張綸奏明朝廷,調范任興化縣令,全權負責修堰工程。為紀念他,百姓將其定名為“范公堤”。一直至今,依然屹立,近千年不倒。
(二)
從西溪出發,沿著串場河向南,約20公里的路程,一個依河而建的小鎮,因鹽而興,歷史人文,醇后千年。
這就是安豐古鎮。
走進古鎮,足踏青石板路上的光影流年,透過那些古建筑靈動欲飛的檐角,總覺得有一些神秘積儲于內。
時光猶如一只飛鳥一直在眼前飛翔,不少故事就在飛翔中慢慢抖落出來。
王艮,字汝止,號心齋。傳承王陽明心學“泰州學派”、“安豐之學”的創立人,《明史》中有“平民教育家”、“哲學家”、“早期啟蒙思想先驅者”以及“淮南格物”大成者等記載。
王艮,以布衣傳道,終身不仕。嘉慶八年(55歲)曾有兩位朝廷官員舉薦他入朝為官,均被他一一婉言拒絕。
王艮倡導“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求學者紛至沓來,其門徒以平民百姓居多。王艮著重于口傳心授,一生文詞著述很少。但誠然如此,卻有九傳弟子千余人,所產生的啟蒙影響綿延達270年之久。
坐落在安豐鎮月塘灣附近的“王艮心齋園”,占地10余畝。王艮的漢白玉雕像,聳立在齋園門前。內設東陶精舍、王艮書塾、祖堂、賢人館等。園內池塘修竹,小山廊亭,鳥鳴聲聲,蘆葦蒼蒼。樂學亭、勉仁坊,昭示王艮箴言。該園又為“王艮紀念館”、“鹽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吳嘉紀,字賓賢,號野人,清代布衣詩人。吳嘉紀出身鹽民,少時多病。工于詩文,效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反映百姓疾苦。如《臨場歌》、《歸東陶答汪三韓過仿五首》等,其中《絕句》一首:“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十分簡練生動。
吳嘉紀以《鹽場今樂府》聞名于世,百姓稱他“自有才名十五州”之豪氣。
著有《陋軒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安豐南街,現存吳氏家祠,老屋舊制,古樸雅潔,再現陋軒詩人的風物風范。
馮道立,字務堂,號西園。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歿于咸豐十年(1782-1860)。自小聰慧好學,博覽群書,胸懷大志,要做古代“李冰造堰”那樣的水利專家,服務桑梓。
他閱讀過很多古今中外的水利著作,潛心研究前賢在水利事業上建樹與教訓。如認真研究明代水利專家潘季訓《河防一覽》(治理黃河)的著作,分析其中的精見和不足,在實踐中摸索并創立了自己的治水論述。在他的《淮揚治水論》中,概括“治水之道”,以“疏、暢、浚、束”四法,精辟而又符合實際。新中國成立后,根據他的設計,政府動員幾十萬民工,參照“四法”,開挖“蘇北灌溉總渠”,一舉實現了他“長堤束水入海,永絕洪澇水患”的理想。
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立志要跑遍全蘇北的溝河港汊,得出水患的結癥,研究出最佳的治水方案,繪制出最新最美的水利詳圖,交出自己人生的最好答卷。曾經一次外出調研,長達三年不歸。
在洪澤湖臨淮口,陡降暴雨,狂風刮斷纜繩,船被驚濤翻沉。幸遇船夫奮力相救,才轉危為安。
因此,他一生著作甚豐。他的水利思想,都體現在他著作的繪制解說中。比如《淮揚水利圖說》和《淮揚治水論》中,《圖說》的八幅圖,直接與東臺相關的《東臺水利來源圖》、《東臺水利去路圖》和《東臺楊堤加高圖》詳細精準,切合實際。具首創性和針對性,令人信服。百姓盛贊吳嘉紀有“大禹之風”。
戈公振,名紹發,字春霆,后改名公振。戈為中國現代著名新聞家、20世紀30年代著名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學拓荒者。其父戈銘烈原為監生,以教書為業,家境清貧,反而促成了他自小讀書繪畫的愛好。14歲考入東臺高級等堂,后隨伯父戈銘猷(任江西銅鼓縣知縣)讀書,22歲經人推薦受聘為《東臺日報》圖畫編輯,從此步入新聞界,最終成為一代新聞史學泰斗。1921年任上海新聞記者聯合會會長,1925年在各大學教授新聞學,1927年乘法國“答爾塔良”號游輪,自費赴瑞士、法、德、意、英、美、日本考察新聞業。同年,受邀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新聞專家會議,并作了《新聞電費率與新聞檢查法》的專題發言。1928年回國,任《申報》總管理處設計主任兼《申報星期畫刊》主編。九一八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2年3月以記者身份隨聯合國調查團赴東北調查日軍侵華真相。9月隨團往歐洲,1933年訪問蘇聯,為國內報刊撰寫了大量的介紹蘇聯的通訊報道。編輯《從東北到蘇聯》一書。1935年8月應鄒韜奮之邀,回國參加《生活日報》籌備工作,10月15日抵達上海,10月22日病逝,葬上海江灣第一公墓,黃培炎撰寫碑文,狄楚青題寫墓碑。沈鈞儒以《我是中國人》為題,寫下了震撼人心的詩句:“哀哉韜奮作,壯哉戈先生。死猶斷續說,我是中國人。”
另外,戈氏一家,兄戈紹龍(1889-1973)廣西醫科大學首任校長,倡導“厚德勵志,博學弘醫”的校訓,培養出了許多聞名海內外的醫學名家。弟戈湘嵐,原名紹芩(1904-1964),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及上海分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常以大筆潑墨作走獸,筆路縱放,有一種豪放之姿。又有人稱他是中國的畫馬大師,曾贏得郭沫若先生“今之曹霸”的美譽,有與徐悲鴻并稱“北徐南戈”之說。代表作有《春耕》、《白馬圖》、《馬》、《斑馬》等。
侄兒戈寶權,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家、翻譯家、蘇聯文學家。將普希金介紹至中國第一人,翻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名篇《海燕》并列入中國中學語文教材,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派往國外的第一位外交官。專著有《蘇聯講話》、《高爾基研究年刊》、《魯迅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和《戈寶權文集》等,其中評著《普希金全集》獲得前蘇聯“普希金文學獎”、中國社科院“優秀研究成果獎”。《謝甫琴科新詩集》獲烏克蘭伊萬·費蘭科文學獎。
(三)
站在西溪,面向東方,晨曦里,那里有一片不斷生長的土地。
若干年之前,潮起時,一片汪洋;潮落時,它是一馬平川。
這是被譽為“地球之腎”的灘涂濕地,這是太平洋西岸唯一沒有被污染的凈土。
然而,這是一片凈土,它更是一片熱土。
當年抗戰的槍聲,已經在歲月的年輪里珍藏,鐵血扣響東方……這片土地,留下的是烽火的記憶。
當我踏進弶港文化展示館,一眼就看到了陳列在大廳里的一艘巨型紅帆船,那一刻,我的靈魂和思緒瞬間出現了某種幻覺。
這艘紅帆船,不是漁民用來出海捕魚的普通海船,它是那個年代的實物,是我黨我軍在東臺組建一支海上武裝力量的見證。
而弶港,恰恰就是這個光輝傳奇的起錨地。
粟裕將軍時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1941年3月,根據對敵斗爭的需要,決定組建一支海上部隊海防團,粟裕將軍親自率領師部機關人員乘船出海,調研海洋氣象和潮汐的變化規律,探索海上生活作戰的經驗,從軍區抽調3連官兵,向當地漁民租借船只,并親自點將,任命身經百戰的四分區司令員陶勇兼任海防團團長,一師后勤部部長羅湘濤兼政委,吳福海任副團長,何振聲任政治部主任。
陶勇團長為解除三個方面被敵人包圍的困境,爭取海上進退自由的主動權,從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大局出發,執行粟裕師長的命令,化害為利,著手收編和改造“海匪孫二富”。孫二富,原名孫二虎。出生于弶港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自幼隨船下海捕魚,水性好又練就了一手行船掌舵的硬功夫,17歲就當上了船老大,對黃海一帶的水面環境、潮汐、氣象,十分熟悉,了如指掌。且身材高大、體格強壯、射擊精準,敢冒險、有膽量、講義氣。曾經被逼為匪,后來逃脫,自立山頭,用“放旗子”搜刮漁民錢財。在一次設伏中捕獲了孫二富。陶勇親自為他松綁,對其進行了抗日救國的宣傳,耐心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孫二富被新四軍的以誠相待、寬宏大度所感動,加入抗日隊伍。后來,因受不了新四軍紀律的約束,去投了偽軍。陶勇不顧個人安危,孤身一人去回見孫二富,以團結抗日和民族大義,再一次教育和感化了孫二富,促成其棄暗投明,為此而第三次將自己的名字更名為“孫仲明”。在海防團一次次有效地殲滅日偽軍的戰斗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經過戰火的淬煉,最終成了人民軍隊的一位優秀指揮員。
同時,在烽火的記憶里,讓人們永遠懷念的還有:
東臺第一位共產黨員黃逸峰將軍。12歲外出求學參加革命,1927年回東臺開辟黨的地下工作,國共和談,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團交通處少將處長,為革命立下屢屢戰功。
以及支前一等功臣仲續華、“海膽英雄”顧雍海、造船大工匠崔廣明、新四軍烈士周倫山、重傷不下火線的英雄徐莊田等……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鋪筑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大道。
(四)
回到東臺,走進東臺市博物館。
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還有雕塑、包括那些情景造型,無不在講述發生這片土地上的“中國故事”。
時間在分分秒秒地流淌。
那些映在時光里的容顏,灼灼其華……
錢乾,16歲考中秀才,名列揚州府榜首。清廢科舉,他進入政法講堂,因有傾向民主革命言論被開除。后考入京師政法講堂,畢業擔任江西高等法院院長。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軍閥混戰,司法不能獨立毅然辭職,返回故里辦學。新四軍東進,擁護團結抗戰統一戰線,慷慨解囊,籌集物資,支援前線并支持蘇北抗大辦學。
周巍峙、王昆夫婦,周巍峙1916年出生東臺,中國文聯名譽主席、杰出的藝術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十歲時,父參加北伐戰爭將其帶在身邊,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指揮《黃河大合唱》并寫出許多抗日歌曲。建國后組織創作《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經典作品,伴隨并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他主持編纂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存了珍貴的基因。
王昆,1925年出生河北唐縣,歌劇表演藝術家、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37年在晉察冀邊區參加革命,1945年畢業于延安魯藝戲劇音樂系,在歌劇《白毛女》首演中扮演喜兒。同年與周巍峙結婚。后演出《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歌曲《南泥灣》、《翻身道情》、《農友歌》等一直流傳至今,是中國歌壇民族唱法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巴基斯坦總統授予她“卓越明星”勛章。
吳為山,具有國際影響的雕塑藝術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委員。1962年出生東臺時堰,力倡“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首次提出“寫意雕塑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并以其“詩風蕩漾、文氣堂堂”、“形神兼備、氣象萬千”的獨特意象風格實踐文化理想和藝術追求。從事雕塑創作二十多年,創作了四百余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傳遍海內外。其作品《睡童》獲得英國皇家“攀格林”獎,為亞洲首位獲得此獎的藝術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和《天人合一——老子》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
陳伯余、王瓊,東臺發繡傳承人。他們以發絲為材料,以鉤針作畫筆,用“按、切、纏、滾”的針法,在布帛上施針度線,創作出精彩紛呈的藝術形象。這不僅要有扎實的繪畫功底,精準地表現出原作的精妙,更要用發絲自然色澤、顏色深淺,展現畫作的明暗虛實。王瓊,讓沉睡了二千多年的發繡絕藝在東臺奇跡般的復蘇,使近乎絕響的古老藝術又重新煥發了青春。今天的東臺發繡,不僅題材廣泛,已由過去的黑繡發展為彩繡,由原來的單面繡發展為雙面繡,而且有“暈色”繡、“雙面異色”繡,有水墨畫的韻味,體現民族風格,色彩斑斕,華麗多姿,可謂巧奪天工。2010年繡制的上海中國世博會會標,轟動海內外,開始走向世界。
劉用明,麥稈畫傳承人。麥稈畫源于春秋戰國,和剪紙、布貼同屬于剪貼藝術,自秦起就被視為高檔飾品懸掛于殿堂樓閣、豪門貴舍。有“東臺絕活”之譽的劉用明,賦予了麥稈畫新的生命,由她獨創的《雙面透麥稈畫》為國內首創。她的作品分簡易、工藝、創意三個類型,且汲取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藝術手法,古樸典雅,惟妙惟肖,主題突出,美輪美奐,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二胡一直在東臺熱土上流傳奏鳴。經過一千多年的薪火傳承,奏響小康社會的旋律,已經成為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
余惠生、周維,曾經都是故鄉“小紅花”藝術團起步。余惠生10歲學習演奏二胡,先后師從馬友德、劉明源、閔惠芬等著名二胡演奏家,多次在全國全軍文藝匯演獲獎。音樂界行家評說,余惠生具有深厚的音樂、文學功底,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風格,演奏的樂曲自然流暢,細膩傳神,有詩一般的意境。她以音色圓潤醇厚見長,極富有歌唱性。比如演奏《寒春風曲》、《江河水》等經典作品,在眾多版本中,余惠生的演奏以對比突出、層次豐富、畫面感強見長,具有韻味和戲劇性。余惠生是我國青年二胡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周維,集作曲、指揮、演奏于一身。使二胡這件樂器既傳統又現代,他第一個將二胡與電聲樂隊相結合、人身相結合、與東南亞特色樂隊相結合,開創了民樂演奏新天地。他的作品《葡萄熟了》、《印巴隨想曲》、《紡織姑娘》、《鴿子的風格》、《紅楓葉隨想》、《莫斯科的回憶》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分別為二胡考八級和十級的指定曲目。他成功地舉辦了“中華弦詩”、“南方之夜”等大型獨奏音樂會,隨團出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目前在國內外舞臺上最受歡迎的二胡演奏家之一。
舌尖上的東臺,不能不說早在1915年就獲得了巴拿馬博覽會金獎的“東臺魚湯面”。
東臺魚湯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已有二百年的歷史。是當年從皇宮趕出來的御膳廚師一種獨特廚藝。詳細表述見之于著名作家高洪波《舌尖上的鹽城》,還說:“東臺魚湯面絕活在湯,主要原料是鱔魚骨和鯽魚,先用豬油將其炸酥,再用文火熬煮,魚湯色白質濃、點滴成珠,可謂吃碗東臺魚湯面,此生勝過活神仙!”而能夠達到這種廚藝最高水平的便是第五代傳人特級廚師徐正寬,徐正寬曾經接待過陳丕顯、彭沖、江渭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去年,在江蘇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東臺魚湯面實至名歸,申報成功。徐正寬在援外工作期間,因陋就簡,就地取材,用魚雜和牛羊骨熬制湯料,做出了改良的魚湯面,一舉成名,讓東臺魚湯面走出國門,揚名全世界。
我不知道我的這些人物的素描,展現在你面前,會作何感想。
因為,我總是不愿做一個匆匆的行路者。一次難得的機會,正好來到了西溪這個高爽之地,身不由己,駐足停住了腳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極目遠望。這時候,我覺得天地開闊,特別親切,一下子讓自己也變得器宇軒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