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勇

目前為止,僅有18%的網絡影視收回了成本,80%以上的網絡影視收視率不足3%,網絡劇何時才能扶正?
有人說,如果電影是甘醇,那么商業片可稱烈酒,藝術片則是葡萄美酒,而網絡影視即是兌水飲料。果真如此?
即便如此,“兌水飲料”如今卻擁有越來越多的擁躉者,雖然其離人們的要求還有一大段的距離。
網絡影視冰火兩重天
自2014年起,網絡影視開始愈來愈受資本市場和影視媒體的熱捧。根據近期中投顧問發布的《中國網絡大電影產業報告2016》顯示,2015年國內網絡電影上線622部,預計2016年上線約2500部,遠超預計院線電影總數485部,而網大市場投資規模也達5.1億元,同比增長270%。在網絡電視方面,中投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網絡劇數量為205部,全年播放量123億次,2015年網絡劇數量達379部,播放量274.5億次,2016年網絡劇數量將達600部,年產量將超過傳統電視劇。被譽為“網絡第一神劇”的《萬萬沒想到》前年第一季播放量突破4億,并每天以幾百萬的速度增長,創造自制劇最高播放紀錄;前期熱播的臺網聯動劇《老九門》自去年7月4日首播后,收視率領跑衛視節目黃金檔,其在愛奇藝上線12小時點擊量達到1.7億人次,首周播放量超過7億人次。
可以說,網絡影視經過兩三年時間的發展,已儼然成為當下中國影視行業的一股新勢力。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制播數量翻倍的背后,網絡影視的營收和口碑如今仍不理想,不少老生常談的種種問題與批評仍紛至沓來:到目前為止,僅有18%的網絡影視收回了成本,80%以上的網絡影視收視率不足3%,“網絡影視不行了”的聲音甚囂塵上,讓更多的從業者產生了困惑,而五毛特效、血腥場面、微色情、不專業鏡頭、非著名演員等為人所詬病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尤其是題材扎堆、同質化嚴重、模仿山寨、脫離觀眾等問題成了影響網絡影視發展的一大瓶頸。
網劇的營銷爆點如何發掘?
早期電影《天下無賊》里有這樣一句經典對白:“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如今,選項還要加上一個:數據。
而這數據,已不是傳統意義的一般數據,而是超大數據、海量數據,就是現在所謂的“大數據(Big Data)”。大數據將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
不經意間,我們發現,作為曾經電影營銷的“三駕馬車”——海報、預告片、電視廣告,如今正在逐漸淪為配角。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傳統影視開始依賴互聯網進行營銷,而且看上去更廉價有效。
網絡影視的營銷推廣既要針對消費者,也必須是基于影片本身。所以制片方必須先要了解自己拍的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擁有怎樣的受眾群體,受眾群體匯集在哪些渠道,他們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主流觀眾群的審美需求和趣味在哪兒,有什么差別,等等。而今在海量信息社會里,這一切必須依賴借助大數據技術和工具。
如今“大數據制作”越來越在影視制作行業發揮重要作用,從劇本選擇、導演演員的選擇、拍攝和后期制作,乃至營銷,大數據都對影視制作產生了深刻影響。2012年美國Netflix公司投資拍攝新版《紙牌屋》獲得巨大成功。Netflix公司在全球同行業率先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網民觀眾觀看時的細節和習慣,統計搜索數據,有針對性地推薦受眾感興趣的相關內容,并通過分析用戶以往在Netflix上的觀看習慣和推薦引擎使用情況,來了解用戶喜愛什么類型的劇、哪位演員、哪位導演,以此順應民聲作出改善,極大限度地提高了收視率。
其實,在《紙牌屋》之前,2009年上映的美國影片《鬼影實錄》也是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只是當時大數據的概念還未出現,當時數據分析技術叫作BI,即商業智能分析解決方案,是大數據的鼻祖,《鬼影實錄》正是BI這種技術策略的完美應用和體現。這部電影制作成本僅為1.5萬美元,卻獲得了超過1.5億美元的票房。其中,電影發行方派拉蒙影業功不可沒。《鬼影實錄》預告片的手法獨具一格,將影院觀眾恐懼的現場反應捕捉下來。尖叫、逃避、捂嘴、閉上眼睛這類驚悚的表情本身,要比真正的電影畫面更有說服力,讓人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然而,最為重要的是,派拉蒙大規模地使用Facebook對電影進行推廣,并在網上進行調查,收集影迷的意見,根據反饋制訂放映計劃,并讓影迷投票來決定他們希望影片在什么地區上映,并宣稱如果有超過100萬人希望看到這部電影,就會擴大上映范圍。于是《鬼影實錄》在美國掀起熱議狂潮,最終大獲成功。
而今在大數據時代下,這種特性、作用正被更大限度放大。打開優酷網的首頁,即使是非注冊會員,網站也會根據用戶曾經的觀看記錄推薦“猜你喜歡”“我的收藏”“我的訂閱”等。
拉斯韋爾提出的5W模式中,受眾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傳播被視為單向的過程。這點在傳統影視表現明顯。我們知道,傳統影視播出的劇已經是拍好的,單一方向地傳遞給觀眾,觀眾有任何想法和建議都不能對劇有所改變。而今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網絡影視的大眾傳播面前,受眾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存在,受眾在網絡的公共環境中不再是單獨的個人,他們在媒體接觸、內容選擇、接觸和理解上有著某種自主性和能動性,他們不僅渴望與觀眾交流,還希望和主創人員交流,讓自己的發聲被重視,這點與傳統的影視觀眾有很大不同,他們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可及時反饋出對于劇集的任何想法。大數據則為主客互動、自制內容完善提供了精確的技術支持。
網絡劇《萬萬沒想到》組建了一個視頻網站+微信+微博的多平臺矩陣化的傳播模式。該劇加入了時下最流行的掃二維碼加微信,每集片尾都有逗趣的回放采訪,主創人員建議觀眾“掃描屏幕下方的二維碼”。這些二維碼下的微信公眾號中主要包括節目預告、節目視頻、后期花絮、媒體報道,讓粉絲不在視頻網站上也能隨時隨地地關注劇集,并發表觀點與建議,制片方都能據此完善影片,甚至能根據網絡觀眾的普遍要求更換主角、劇情和結局。《報告老板》的每一集末尾都巧妙地設置了逗趣的采訪,比如第二集片尾便采訪白客:“報告老板第一季呼聲很高,大家都想讓你來演主角,你覺得呢?”觀眾樂于看到自己的呼聲有被重視,片尾彩蛋形式的采訪很受歡迎,也激起看片熱情。
如今一些網絡自制影視劇甚至可邊拍邊播邊改,觀眾可以留言評論,甚至通過微博與主創互動來表達自己對于劇情的想法,如果反響強烈,觀眾們可以影響劇情的調整。可以說,在網絡自制劇中,觀眾們也成了制作者。《報告老板》在劇情中加入了很多對于當下熱門話題的探討,借助大數據技術綜合各方意見,在第三集《備胎正傳》中討論了“摔倒老人該不該扶”的社會焦點問題。
其實一些優秀的傳統影視也是借助數據搜索、數據分析而成功的。
回顧以往國內電影市場的熱片,如《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第101次求婚》以及《致青春》,都不同程度地創造了票房奇跡。仔細觀察,這些電影有一個共同點:都借助微信、微博、空間等社交媒體進行營銷,并利用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及運用,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利用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影視制作就是研究受眾的需求,并且努力滿足受眾。傳播學家D·麥奎爾等人通過對電視節目的調查,分析了各類節目提供“滿足”的不同特點,認為影視節目,尤其是網絡電視劇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滿足受眾釋放壓力的需求,這也就是“心緒轉換效用”。網絡自制劇多數涉及喜劇、惡搞劇、青春偶像劇,制作者應充分了解到網民受眾擁有職場失敗、追求“女神”未果、創業難以成功的壓力,因此制作的劇情應立足網民受眾,緊跟時事熱點,調侃社會,諷刺現實,加強“笑”果,讓觀眾隨著主人公的“悲催”遭遇釋放出現實中的壓力,才能引起最大程度的共鳴。《萬萬沒想到》《報告老板》《屌絲男士》也正是基于當前社會網民生態而推出的并大獲成功。
網絡影視的營銷推廣面向的是廣義人群,但也要根據影視類型對核心與次核心受眾做精準滲透推廣。觀眾和受眾還是不一樣的概念,要加以區分篩選,從細分觀眾找到核心受眾,制作出相應的影片內容,然后選擇不同的合適的平臺和渠道去做營銷推廣,才能成功。
這一切都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作出及時精確的分析與對策,通過為優質內容找到新的載體來改變當前網絡影視同質化嚴重、題材扎堆、模仿嚴重的現狀,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質內容,并將這種優質內容以二次元、青春范兒等網絡影視年輕受眾群體易于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提升網絡影視受眾接受范圍和程度的同時,找到網絡影視的營銷爆點,從而為網絡影視朝著縱深方向發展不斷積蓄力量,不斷拓展網絡影視全新的發展空間,努力開辟網絡影視的“第二春”。
編輯:
上 尉(微信:swei-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