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特色小鎮”,很多人都會想到歐美。在歐美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小城鎮始終是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即使在倫敦、巴黎等大城市產生的同時,許多百年小鎮、千年小鎮的文化之根不但并未斷裂,反而保持了獨特的魅力與活力,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都實現了平穩發展,不少還成為世界游客向往的目的地。近年來,我國也引進了不少關于歐美小鎮的圖冊、指南、建筑規劃與設計參考,這些圖冊里小鎮的青山綠水、別墅豪宅、閑情逸致,都惹出了不少中國人的“田園夢”和“鄉愁”,使人十分向往。
許多開發商和消費者對于歐美風情都十分熱愛,以至于全國各地新開發的樓盤都常常以歐美小鎮為名,各種歐式、美式建筑、裝修、工藝品也紛紛進駐各地,幾乎成為家庭生活是否“有品位”的象征。然而,在數十年的歐美建筑文化大規模普及之后,人們卻發現一個問題:照搬歐美特色小鎮的外表容易,要實現像歐美小鎮一樣的文化自信和品牌、品質、品位生活和產業卻不容易,這是為什么呢?
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歐美小鎮的“特色”其實也大都經由歷史形成,并且基本都具備以下五大核心元素。
一、“特色”地標
歐美許多國家的小鎮幾乎都有一座重要的精神地標——教堂——往往是體現這個小鎮信仰和精神高度的地方,也常有傳承上百年的歷史和特別的故事。教堂的尖樓、鐘聲、定期的活動、留下的傳說、精心的設計與專職的維護,都是對這些地區民眾日常教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文化遺產和精神凝聚點。不少教堂都成為重要景點,而教堂附近的廣場、市政廳,也常常是社區最重要的議事場所、交流場所、慶典和儀式場所,例如比利時的根特。
從歷史功能上說,不少小鎮還擁有精美堅固、歷史悠久且充滿故事的城堡作為政治和軍事生活的象征,數百年屹立不倒,成為重要文化遺產,例如法國盧瓦爾河谷的各種城堡小鎮等。
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城鎮、鄉村,一般都以廟宇、書院、宗祠作為教化之所,雖然也有眾多精美建筑和豐富的文化歷史故事,但由于土木建筑易損和美學觀念轉換的緣故,這些精神、政治地標往往處于破損狀態,部分場所甚至常年無人打理。在建筑傳承、故事傳承、空間體驗和內容設計上,如何把傳統文化遺產轉化成真正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融合創新的地標和空間,顯然是中國式特色小鎮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如果只看到西方城堡和教堂之莊嚴精美而看不到本土文化空間的高度,則永遠無法讓本地文化特色真正“立起來”。
二、“特色”人文
許多歐美小鎮的特色來源于歷史名人,無論是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還是教育家、收藏家、藝術家,他們在歐美小鎮里的故居文化往往都是保存得較好的。歷史上許多名人的莊園、農場、博物館、文化傳承空間也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形成很好的技能傳授、文教體驗空間,例如丹麥的安徒生故居、挪威的格里格故居等。
在歐美,“大學城”文化也十分突出,無論是英國的牛津、劍橋,美國的哈佛、斯坦福、意大利的博洛尼亞等,都有獨具魅力和象征文化傳承高地的校園小鎮。在這些小鎮上,洋溢著濃濃的書香味,穿梭著奇思妙想、富有活力的學子。傳承歷史的社區居民與創新思維的外來學生相得益彰,形成了真正互相信任、互相融合的大學城文化。
而縱觀中國,雖然很多小城鎮也有故居、學校和原生的文化傳習場所,也有一些大中小學和城鎮相重疊,但是學校生活常常未能與社區融合,學校只是學生通過考學、“高飛”、逃離社區的跳板,而大部分地方對于名人故居、博物館、特色莊園農場的本地化教育資源價值認識遠遠不夠,關于文化遺產對公眾開放的法律也不完善,導致大量文化遺產“無人認領”,文物傳承與活化面臨極大考驗。
而外來資本為了短期利益則忙于引進西洋文化,拆掉原汁原味老民房、換上假洋房以招攬顧客,導致文化自信傳承失去根基。
三、“特色”生活
各國特色小鎮往往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市集等“獨門秘笈”,這些來自歷史的技藝產品在工業化商品競爭面前,有的雖然受到較大沖擊,有的反而顯出更強自信,通過高標準的質量要求和精致化的設計和傳播實現了較高的品位和價值,并依據歷史產業孵化出各地獨特的經濟生態。一些重工業地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也華麗轉身為藝術小鎮,例如以鹽業、葡萄酒、奶酪、銅器、香水等為主題的特色產業小鎮等。
從市集形態上看,歐美小城鎮廣場上每周末的集市,鮮花云集,人頭攢動,在繁華熱鬧中體現出溫馨整潔,展示出一種源自生活的文化自信。通過特產品牌的持續生產,小城鎮得以延續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品質,也就講好了自己的特色故事。
相比之下,中國雖然是特色農產品、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藝品大國,但由于質量監督、源頭管理、品牌意識和現代企業理念的缺乏,許多原本擁有豐富價值的本土產品只能作為“鄉土氣息”的象征以低價、低質量、粗糙包裝進行低水平生產和銷售,無論設計制作還是銷售交易空間都缺少美的體驗。
當洋酒、奶酪、面包、咖啡、手工等產品通過規范、干凈、名人代言等多種“高大上”的媒體形象得到廣泛宣傳時,來自中國本地的土酒、饅頭、腐乳、茶葉、手工等產品卻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表達方式,顯得“矮土窮”,未能體現出中式田園生活方式的美好與吸引力。
許多擁有特產生產技藝的中小企業也缺乏做高端、做長遠的環境,常常為租金上漲、低價競爭、知識產權受損、投資環境不誠信等所害。因此,特色小鎮應將重點放在呵護培育特色產品、營造誠信和諧產銷氛圍、城鄉投資人與本地居民在有形和無形資產上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精品企業上。
四、“特色”儀式
歐美特色小鎮,有很多是因擁有獨具特色的節慶、展會、賽事等活動而聞名于世界的,例如英國海伊(二手書交易),法國戛納(電影)、昂西(漫畫),瑞士巴塞爾(藝術、博物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
很多城鎮的節慶來自傳統的季節、豐收、宗教、狂歡等活動,還有一些節慶或專業活動則源于電影、文學、書籍、藝術、體育、娛樂等主題。無論是哪一種活動,這些地區都有專業的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按規范運行,突出持續性和專業性,品牌上保持了高度的辨識度,參與的人群也往往比較穩定。涉及節慶賽事運營,很多地區往往還能面向全球聘請最高端的管理人才進行管理。
可以說,一般每個主題活動會需要專業團隊用全年之力來運營,并且形成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通過吸引、凝聚、專業興趣圈子的人,讓人才在這里以興趣相聚,每年相約,每年惦記,從而培育出這個小鎮的國際聲望。相比之下,我國許多地區的特色節慶常常缺少專業人才的挖掘整理和持續運營,形態雷同,本地自信和藝術水準不夠,在規劃、投入和運營上也未能充分調動民間資源和力量,品牌管理也缺乏長遠考量和評估,容易出現換一屆政府換一屆做法的情況,可持續性與品牌特色都有待提高。而由于全民休閑或文創領域的專業細分時代才剛剛開始,關于節慶會展賽事乃至文化場館的專業化管理以及產業集群、融資交易、酒店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數量也遠遠不夠,要形成更多世界特色節慶品牌還有待時日。
五、“特色”景觀
與人口擁擠和高度集中的城市相比,“特色小鎮”的概念往往與自然景觀、旅游休閑有關。歐美許多小鎮地處環境優美的海濱、山區、湖區等,通過長期的城鄉互動已實現了城鄉人口的有機配置,成為大城市人口休閑度假的自然選擇,并且通過有機餐廳、社區農業方式與當地生態密切結合,有效地填補了城市生活缺乏自然與自由體驗的缺陷,也讓當地農戶過上了“就地現代化”的生活。
而和中國不同的是,大部分歐美小鎮除了“城鄉差距較小”或“文化自信差距較小”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即使有豐富美景的地方,也往往并不以“門票”為主要收入來源。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里,旅行、旅居、旅游者更多的是“慢生活”,體驗本地“吃、住、行、游、購、娛”以及學(學習體驗當地文化)、秀(拍攝記錄當地文化并與他人分享)在內的參與式活動,住在小鎮內的居民,也不需要為了外來者而刻意裝扮迎合,更多的仍然是維持本地生活的自然狀態。在這里,本土居民和外來游客可以實現和諧相處、互相尊重的平衡,達到一種處處有風景,見物也見人的狀態。
因此,高品質服務、高品質生活和由內而外的自信和美的細節才是這些特色小鎮發展的基礎。而這種從容不迫、有禮有節的氣質,也是許多特色小鎮讓人流連、向往的重要原因。
中國小鎮從來就不缺少“特色”,“特色小鎮”的五大要素基本也都具足,本質上不需騎驢找驢、向“心外求物”。但我們缺少的是從精神高度理解小鎮文化,真正珍惜尊重本地居民的歷史記憶和美好向往、真正用心整理、提煉本地特色并把“特色”加以保護、挖掘、傳承、創新設計的眼光、心態、能力和習慣,也常常缺少對本地文化和旅游文化關系的深入分析和對相應服務業的由衷敬意和把握提升。
本文由本刊編輯依據網絡素材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