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鑫

伴隨著傳統開發模式的終結,地產行業已經進入了服務業時代,一線和二線城市也從過去的增量開發、增量市場逐步變成存量市場。
一、從制造業到服務業
傳統開發模式是制造業,高利潤、高周轉、高杠桿。縱觀歷次調控,上述“三高”都會被潑一盆冷水。如果土地政策一直施行招拍掛,高利潤則喪失了基礎,相當于緣木求魚;如果將保險、信托、銀行等所有的融資渠道都關閉,杠桿便無支點;加上政府實施新政策讓住宅回歸居住的本質,市場便可恢復理性。
住宅市場有三層需求、兩種屬性,第一層是剛需,第二層是改善需求,這兩層都屬于消費屬性,第三層是投資需求,屬于投資屬性。早在2010年國家出手調控,遏制房地產投資屬性,但2016年“9·30”樓市調控則是在去庫存的背景下進行,由于資本寒冬,實體經濟較差,投資屬性被重新激發。
投資屬性造成投資需求,從而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樓市,然后,投資屬性被極度放大,投機便出現,住宅成了資本品。資本品必有泡沫,不存在零泡沫的情況,而泡沫必須在可控范圍內,其中可行的方式便是控制住宅的投資屬性,讓住宅回歸到居住本性。
從本質來看,地產行業的傳統開發模式就是一場賭局,地方政府相當于是莊家,地是籌碼,只要在賭桌上,賺的錢也都在賭桌上,根本逃不掉,這意味著行業風險加劇。因此,地產行業在轉變,由制造業變成服務業,市場出現新的機會。
可以肯定,未來的房地產行業,不論傳統模式是否會終結,其行業屬性一定會從制造業變成服務業。
二、傳統開發模式終結帶來的商機
房地產行業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危亦是機。而前提是要有危機意識。對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會有趕超的機會,其核心是思維的改變,換句話就是需要互聯網思維和金融思維。
具體來講,房地產行業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的趨勢包括三方面,一是城市更新; 二是REITs+CMBS;三是輕資產運營。
在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的背后是萬億級的市場,不僅規模大而且會形成多方共贏的市場。政府可以從中獲得稅收,老百姓亦可享受城市面貌改變、生活檔次提升、投資商獲利。同時,城市更新也符合政府推動的供給側改革。因此,城市更新的動力是消費升級。
在城市更新中,賺錢的主要方式就是低價買、高價賣。據DTZ統計,2016年上海的寫字樓整棟銷售單價比2015年漲了50%,想低價買,只能拿到受困資產。高價賣則考驗資產管理能力,不僅有讓租金上漲的能力,也要有將其證券化的能力,從而增加流動性。在上述過程中,其核心就是資產管理。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其難點就是做什么樣的寫字樓。隨著聯合辦公的崛起,辦公行業也會迎來洗牌。傳統的辦公樓只有物業服務,沒有跟辦公相關的需求服務,很多創業型企業缺少資金,租不起高檔辦公樓,但“HI WORK”理念可以讓這些群體通過低租金享受輕奢的辦公生態,即輕松、高效、奢侈。
“HI WORK”裝進了三方面的內容。第一,HI會。中小企業無需過多會議室,可以共享會議室,通過軟件提前預定即可,而HI會提供的會議室有商務、輕松等多種風格,可以適合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降低企業租金的同時,也提高面積使用率。第二,公共空間HI辦。由于創業型企業業務多,傳統的寫字樓門禁以及空調供暖等都有時間限制,而HI辦則打破這種限制。同時,與外來企業合作可租用靈活的辦公空間。第三,HI咖以及HIBAR。對于創業型公司,最重要的是創造生意機會,HI咖不是簡單的賣咖啡,而是通過場景讓員工互動起來。例如,一個人喝一杯咖啡十塊錢,兩個人則分別五塊錢。HIBAR也不是簡單的酒吧,是通過公共休閑空間可以組織系列活動讓租戶彼此互動起來,加強交流。
相比之下,商業地產不如住宅開發受歡迎,主要原因:一是開發住宅屬于制造業,變成服務業相對難,經營意識轉變更難;二是缺乏金融的支持。目前,與商業地產有關的金融除了開發貸就是經營貸,經營貸則無法評估價值。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證券化可以讓商業地產取得更好發展。未來,商業地產及住宅開發會有一些金融創新,商業地產證券化的途徑也會越來越多。
除了上述兩種趨勢,輕資產運營公司受資本的追捧。在房地產行業由制造業變成服務業的過程中,提供內容的公司會顯現出它們的重要性。盈利的方式也可以像萬科的“八爪魚”計劃,還可以投資其他企業。例如,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高和資本聯合翰同資本做了專項房地產投資基金,投資的企業包括空間家、優客工廠、鋪天地、上海鯤程、新起點、嗨住以及第六感海外度假別墅。投資企業服務涵蓋居住、辦公、商業、養老、停車等多方面,其橫向服務鏈條涉及服務、交易、運營三大方面。這樣就可以用PE投資的方式享受房地產行業轉變過程中全行業生態鏈的價值增值。
無論是資產還是城市,讓其價值提升的方法有三層:改硬件、裝內容、促流動。改硬件就是改變外部的形態,入行門檻低;裝內容是核心,促流動則是靠金融創新支持。
當房地產進入到服務業時代,提升資產價值成為盈利的根本。雖然創新的方式五花八門,但關鍵在于需要突破思維模式,敢于改變。
作者系高和資本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