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露窈
度陰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碩士,是暢銷書《帝王師:劉伯溫》作者。他在大學時,便反復誦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深信王陽明事功與“良知”與“知行合一”之間的因果關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積薄發,著成《知行合一王陽明》這部從“知行合一”角度闡釋王陽明人生的通俗全傳。
王陽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所以人稱“陽明先生”,是明代的“圣人”。出生于浙江余姚,后遷居浙江紹興。書中的王陽明有著極為豐富多彩而又艱難曲折的人生,他不懈追求真理,發明“本心”,承續“道的傳統”的智慧生命,同時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極為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正德元年,他因為上書得罪了用事太監劉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貶謫為龍場驛丞(龍場驛在今貴州省修文縣)。經歷了種種艱難險阻之后,王陽明于正德三年春天到達龍場。書中淋漓盡致的描述了王陽明遭遇的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度的物資匱乏、上級官員的凌辱,如此等等艱難困苦令人動容,王陽明命懸一線,被逼到了生命的絕境。但正是在這種絕境之中,王陽明實現了“絕地重生”,實現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這就是所謂“龍場悟道”。書中提到“龍場悟道”,實質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條件之下的噴然勃發,他真切地體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導致他與朱熹“格物致知”之說在思想上的分道揚鑣。與朱熹學說的分離,同時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為核心理念的心學哲學體系建構的起點。基于“心即理”的體悟,王陽明創立“知行合一”學說,成為他貫徹一生的關于“心即理”的實踐原理。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謀反。事發時,王陽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處置地方事務而路過南昌。在極為急促倉皇的情況之下,王陽明與朱宸濠在鄱陽湖決戰,活捉朱宸濠。朱宸濠自起兵謀反到被生擒,不過40天,王陽明自開始發起平叛戰爭到全面結束,不過10天。“以萬余烏合之兵,而破強寇十萬之眾”,不僅改寫了明朝的政治歷史,也創造了軍事上的奇跡。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連續的軍事上的曠世奇功并沒有給王陽明帶來個人的富貴利祿,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謀反之后,王陽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種種誣陷與誹謗,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王陽明忍辱負重,動心忍性,以非凡的智慧與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圍群小進行抗爭,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王陽明實現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飛躍。正德十五年,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說,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他的心學哲學。
書中講到雖然朱宸濠已經被誅,他周圍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后也已經得到了處置,但權臣對王陽明的誣陷誹謗并未消除,他仍然蒙受著不白之冤。王陽明回到家鄉之后,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懸置”了起來,實際上即是“賦閑”在家。但王陽明不以為意,在此后的六年之中,他專注于講學,宣講他的“致良知”說,給整個學術界帶來了極大震動,而隨著“良知說”的迅速傳播,“陽明心學”改變了中國思想史的整體格局及其發展方向。
嘉靖六年,他向來并不強健的身體,因長期的軍旅生涯以及兩廣的暑熱而終致舊疾復發,這時已經非常虛弱了。他不斷地向朝廷上書,希望朝廷能夠派員來接替他的兩廣巡撫之職,完成公務交接,他可以回家安心調養身體。但事實是,他的全部上書都被朝中權臣扣留了,他因此而耽誤了治病的良機,終至不起。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享年57歲。臨終之際,時任南安府推官的門人周積詢問遺言,陽明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即便人生百年,于天地之間,也只如白駒過隙而已。王陽明的57年生命,固然是短暫的,卻也是永恒的。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陽明》是唯一一本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現王陽明傳奇人生的傳記: 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后,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35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他從12歲開始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中間雖經百死千難,此志卻堅不可摧,圣人的信念支撐起了他全部的生命大廈,他終究能以光明峻偉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靈,偉岸挺立于天地之間,而得其思想生命的永恒。他的全部“事功”都可隨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轉換而煙消云散,而他的思想卻歷久彌新。王陽明去世之后,他的學說不僅遍滿宇內,而且流播域外,對日本、韓國等地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王陽明也因此而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哲學家。毫無疑問,他的思想學說,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值得汲取的思想資源;他的思想學說,仍能發揮其提攜人心向上、涵養高尚人格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