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OSHA)發布《企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南》(以下簡稱“新版指南”),對1989年版本進行了更新。新版指南提出管理層領導力、員工參與、隱患識別與評估、隱患預防與控制、教育培訓、評估改進、多方溝通七大核心要素。每項要素下分列具體行動事項,為企業建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提供指導。
企業面臨新形勢新問題
美國絕大部分企業均已在1989年版指南基礎上,建立了自身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但隨著經濟發展、傳統制造業向服務業結構性轉變,工人流動性加大,自動化水平提高、工作場所分工細化、員工老齡化、臨時工與合同工大量增加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1989年版本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新版指南中綜合考慮了上述因素,更加注重員工參與,倡導管理層與員工密切合作,共同辨識與解決隱患,營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7要素及其具體行動事項
管理層領導力
管理層應設定安全健康管理愿景并確保資源。制定安全健康政策,設定承諾,一把手簽字,與所有員工及相關方進行充分溝通;設定安全健康管理目標,聚焦工作場所改進與工傷預防;確保資源,將安全健康融入到整體工作計劃與預算中;明確責任,指定專人主導體系設計、計劃制定、協調行動和進度跟蹤。
員工參與
確保員工參與工作場所安全健康方案的制定、實施、評估和改進全過程。采取激勵措施,提供充裕時間,鼓勵員工積極參與;鼓勵員工主動報告工作場所中的安全和健康隱患,保護其免受打擊報復;保證渠道暢通,為員工及時提供安全資料表、事故調查報告等信息;員工參與體系制定和設計過程;為員工參與掃清障礙,消除不利因素,提高其參與熱情。
隱患識別與評估
多途徑收集既有隱患信息,明確已知隱患;檢查工作場所,定期查找安全隱患;結合員工醫療記錄,工作場所進行檢測,查找化學、物理、生物及人機工程健康隱患;對工傷事故、職業病與未遂事故進行調查,找出根本原因,預防同類事故復發;識別可引發緊急情況與非常規情況的隱患并制定預案;對已識別隱患進行分類,確定內部控制措施并確定優先順序。
隱患預防與控制
列舉控制措施,由員工評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按可行性、有效性和長期性確定控制措施;制定隱患控制方案并及時更新;制定可引發緊急或非常規情況的隱患控制措施和應急預案;按優先順序落實隱患控制措施,資源不足時優先落實重大隱患控制措施;跟蹤控制措施,確保有效性。
教育培訓
對全體員工進行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知培訓,包括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結構、流程和計劃;對企業主、經理和監管員進行體系角色培訓,提升其領導力;對員工進行體系角色培訓,確保安全健康責任的落實;進行員工隱患排查能力培訓,提高其發現問題的能力。
評估改進
跟蹤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運作狀況和進展,確立運行狀況和進展的評估指數,包括后果性指數和預防性指數,前者主要包括工傷與職業病數量與嚴重度、工人接觸危險物質監測值、工傷賠償費用等,后者主要包括企業安全管理計劃的員工參與度、員工安全建議數量、隱患與未遂事件報告數、員工接受安全健康培訓的人數、安全隱患與事故后整改措施、預防性維修活動的完成數量、工人對于安全體系有效性和企業安全文化的評價等;確保管理體系的落實與良好運行;及時修正體系不足并進行整改。
多方溝通
在雇主、承包商與勞工派遣機構間建立多方溝通機制,確保安全健康信息的有效分享;制定工作計劃時,各方應協調一致,共同找出解決安全健康問題或矛盾的方法。
編輯 秦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