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名伶耕南國 牡丹花芬芳

2017-03-30 14:49:00王琴
粵海風 2017年2期
關鍵詞:唱腔

王琴

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是清朝時期從湖北、安徽、湖南等省流入廣東的皮簧(南北路)劇種。以西皮、二簧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遵循中州音韻,以音樂唱腔優美動聽著稱。主要活動區域有廣東潮汕、梅州、河源、深圳、惠州、韶關及贛南、閩西、臺灣、香港等地區,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毛里求斯等國也有它的足跡。民國22年(1933年)改稱為“漢劇”;1956年定名“廣東漢劇”。

關于廣東漢劇的源頭,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出現了諸種說法,經進行反復的爭辯和論證后,集中于“源于湖北漢劇”“源于安徽徽劇”“源于湖南祁劇”三種說法,體現了廣東漢劇源頭多元化的特點。

清朝中葉外江戲進入潮汕地區后,逐漸得到了上層社會和基層群眾的歡迎,很快在潮汕地區扎根和走向發展。面對廣大民眾對外江戲的喜愛,同治末年,外江戲桂天彩、高天彩開始設立科班,招收12歲左右的兒童集中訓練,以后各外江班相繼設立科班。《潮州志·戲劇音樂志·外江戲》記載:“外江戲在乾隆末葉流入潮州,到光宣之際,風靡全境。……當時有上四班、下四班、童子班,還有咸水班,像雨后春筍,指不勝屈。”

隨著“外江仔”的出現和成長,產生了由粵東本土人士(其中有個別閩南、閩西人)組成的外江戲班。科班出身的陳隆玉,從聲腔上豐富發展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廣東漢劇紅凈藝術,廣東漢劇紅凈從凈行中獨立出來而自成一大行當。女須生黃玖蓮在宣統年間出現,開創了廣東漢劇男女同臺演出的歷史。他們之中,多數是講潮語的人,部分是講客家話的,所以當時有條不成文的規定,欲進外江班,先學潮州話。本地人組成的外江戲班出現,也產生了反映本地歷史人物故事和華僑生活的劇目,如《揭陽案》《鬧龍舟》《打破鍋》《雪中賢》等一批廣東漢劇獨有的劇目。

與此同時,業余外江音樂社也相繼出現,據《澄海縣志》記載,清朝同治中葉,澄海涂城村就成立了清泰國樂社,這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外江國樂社”。《潮州志·戲劇音樂志·外江戲》記載:“當外江戲鼎盛的年代,潮州社會崇為雅樂,士紳階級愛好這種藝術的頗不乏人。檀板歌喉,春風一曲,以為雅人深致。間或粉墨登場客串,像京班的票友。故儒家樂社的組織,云蒸霞蔚。儒家兩字,在潮州的特解是風流儒雅之家,儒家樂社便是儒雅的業余劇樂組織,亦等于在京班的票房。”

廣東漢劇班、社的發展和業余漢劇、漢樂(儒樂)組織在民間的普及,形成了人員互相交流和藝術上相互促進之勢。一方面是戲班中的講潮語的藝人,講客家話的藝人,不斷把他們熟悉喜愛的粵東民間音樂、小調、中軍班音樂、廟堂音樂吸收融化進廣東漢劇聲腔音樂里。另一方面,潮梅等地的業余漢劇、漢樂組織成員,多是文人商賈,高級職員,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熟練的演奏技巧,且有較優裕的生活條件,他們弦簫鼓瑟,粉墨登場。兩方面的相互交流匯合,促進了廣東漢劇聲腔的變化發展,使廣東漢劇間奏音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既樸素淳厚、又悠揚典雅,有悲戚纏綿又有高昂悲壯,具有濃郁廣東地方風味和特色的廣東漢劇聲腔音樂。

廣東漢劇傳統上分為七大行當:即生(小生)、旦(烏衣、青衣、花旦)、丑、公(老生)、婆(老旦)、凈(紅凈、烏凈)。在廣東漢劇的現、當代發展史上,旦角藝術的戲苑里所呈現的承前啟后的名伶,從早期的邱賽花,后來的黃桂珠、梁素珍,到如今的李仙花等,代代相傳,不僅為廣東漢劇贏得了“南國牡丹”的美譽,更擴大了廣東漢劇在全國的聲譽和影響力。

危境續藝傳“吉派”譜新篇

1916年,黃桂珠出生在饒平縣一個貧困家庭,10歲隨養父學戲,12歲被來明先生賞識,收為女弟子,學青衣。黃桂珠曾經回憶自己幼時學戲的情景:“因為文化程度低,音樂基礎差,臺詞曲子全靠死記硬背,練唱時,師公坐在上方,手拍板節,口念工尺譜,桂珠跟著一板一眼地唱,稍有拋音走調即要反復重來。唱的感情不合要求,也得重來。為了唱會一句曲,常常花費幾天的時間,天不亮就到曠野里吊嗓子,復習唱曲,休息時又反復練習每節新教的內容。為了練好基本功碎步,來明先生要求我雙腿夾著銅錢,時時日日,月月年年,直練到走的快,走的輕盈,銅錢不會掉下來為標準。”

勤奮出天才。黃桂珠12歲開始在舞臺上扮演小丫頭、書童,之后逐漸扮演趙京娘、王金愛、杜氏等角色。她演出的《血掌印》中“點犯”,在行腔中加入了彈舌的“花音”唱法。傳統旦行唱腔中的“花舌”唱法,多用于表現活潑、歡快的情緒,然而黃桂珠在此處把曲調轉入中、低音區,在慢節拍中運用“花舌”技巧,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桂珠點犯”轟動潮梅,17歲的她已成為潮汕、梅埔一帶戲班爭聘的紅角。黃桂珠先后演出了《孟姜女》《宇宙鋒》《梁山伯與祝英臺》《貂蟬拜月》《西廂記》《白蛇傳》《昭君出塞》《秦香蓮》《百里奚認妻》《林昭德》《打洞結拜》《紅書寶劍》《齊王求將》等青衣、花旦戲,塑造了貂蟬、王昭君、秦香蓮、杜氏、京娘、王金愛、鐘離春等一批人物形象。

抗日戰爭期間,漢劇的演出大大減少,黃桂珠回鄉耕種,同時參與當地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田漢有詩贊曰:“罷舞七年黃桂珠,不將衫扇媚東胡”。解放前夕,廣東漢劇班社凋零,整個劇種瀕于滅絕,黃桂珠和羅恒報等藝人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維系著廣東漢劇的藝術傳脈。新中國成立后,應人民政府的邀請,她與羅恒報、黃粦傳、羅旋等組織了廣東漢劇第一個職業“劇團民聲漢劇社”。當時她既是領導又是臺柱,并積極培育后起,曾受教于她的黃群、梁素珍、劉小玉、楊秀薇等,已成為廣東漢劇的名角及文藝骨干。

1957年,廣東省潮、瓊、漢劇赴京匯報演出,黃桂珠和黃粦傳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百里奚認妻》,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精湛的表演贏得了高度的評價,周總理贊譽廣東漢劇為“南國牡丹”。田漢詩贊:“琶聲激越穿云漢,琴聲低徊泣鷓鴣”。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贊譽黃桂珠的表演:“黃桂珠同志以清亮圓潤的嗓音,婉轉凄涼的聲調,感動了觀眾的心。她不用花巧的行腔來吸引觀眾,而是著重在表達劇中人千里尋夫的哀怨心情。”劇中的“思夫”“嘆淪落”唱段已成經典。《齊王求將》飾演的鐘離春,正旦跨武旦,演唱“博古調”和西皮唱腔,配與劍舞,遵循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塑造了一個能文能武、憂國憂民的古代婦女英雄。田漢觀后贊譽:“百里歌殘又幾年,鳳冠金甲寫無鹽。南山放馬刀歸庫,今古齊宣并可伶”。

黃桂珠唱腔吐字清晰,感情細致,音色秀美,聲情并茂,被人們稱為“吉派”(黃桂珠小名黃吉),具有“清甜韌脆,珠圓玉韻”的特色。她在充分運用傳統優秀藝術的基礎上,改革了單調呆板的老腔,對上下韻句頓的安排有所突破,打破了漢劇七字句、十字句的程式,避免重復雷同,大大發展豐富了旦行唱腔。黃桂珠塑造的人物感情深邃細膩、樸實無華,她的表演干凈利索恰到好處,字正腔圓、音韻甜潤、行腔流暢、質樸淳厚是她的獨創之功。

1973年梅縣地區戲劇學校復辦時,文革中被迫離開舞臺多年的黃桂珠,擔任戲校副校長,再次煥發出她的藝術青春,并將畢生的藝術造詣傳授給下一代。黃桂珠德藝雙馨,為人師表。她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既是傳統藝術的繼承者,又是推陳出新的改革者。她的藝術創作,推動了廣東漢劇的發展,使廣東漢劇從粵東、閩西一帶鄉村活動的劇種,發展成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并在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具有了影響,黃桂珠成為廣東漢劇史上的“一代名伶”。

一任年華侍牡丹 花開幾枝并蒂蓮

梁素珍是廣東漢劇院第二代旦角代表。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于梅縣松口鎮,幼小能歌善舞,14歲進入福建永定木偶漢劇團任旦角演員,打下唱功基礎。16歲(1954年)參加梅縣藝光漢劇團,拜師名旦鐘熙懿,主攻青衣、花旦,從《牛郎織女》《西施》中的小角色演起,1954年8月,粵東專區首屆戲曲專業團體匯報演出,與大埔民聲漢劇團的黃桂珠同演一出《昭君出塞》,同臺競藝,表演上開始展露頭角,成為劇團重點培養的演員,一年多的時間演出了十多個劇目,她邊演戲、邊排戲、邊練功、邊學習,實踐的機會多,藝術上成長很快。師父鐘熙懿(1955年去世)傳授了梁素珍漢劇的四功五法,規范其漢劇的表演及唱腔,并傳授《昭君出塞》《拾玉鐲》《尼姑下山》《對繡鞋》等戲。劇團新排的戲《梁四珍與趙玉粦》,為梁素珍贏得了藝術聲譽,成為劇團里的掛牌演員。

1956年大埔民聲漢劇團與梅縣藝光漢劇團合并,梁素珍因出色的表演才能,被調入廣東漢劇團一團,在科學發聲、行腔運氣等方面得到黃桂珠老師親自示范、指導、示唱,糾正了開口音發音不足的問題,嗓音有了較大幅度的穿透力,行腔流暢、字正腔圓,在唱功上得到飛躍性提高。在黃桂珠言傳身教的指導下,梁素珍排演《二度梅》《花燈案》《藍繼子》《女審》等戲,直接在學習、模仿中領會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的特點。同時黃桂珠為人正派、樸實作風、愛惜人才的人品藝品也讓梁素珍耳濡目染,深受感動。1957年,廣東省瓊、潮、漢劇團晉京匯報演出,梁素珍在北京懷仁堂演出《盤夫》和《店別》,受到首都觀眾的歡迎。得到毛主席、周總理、葉劍英元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漢劇的舞臺上,梁素珍塑造了一系列端莊、秀美的女性形象,如《盤夫》中的嚴蘭貞,《叢臺別》中的陳杏元、《血掌印》中的王金愛、《花燈案》中的陳彩鳳、《昭君出塞》和《王昭君》中的王昭君、現代戲《貨郎計》的李曼萍、《一袋麥種》中的春梅、《人民勤務員》中的瓊英等形象。50年代的代表作是《盤夫》,60年代的代表作是《叢臺別》,這兩個劇目已成為廣東漢劇閨門旦的代表性劇目,也是“梁派”藝術的傳承性劇目。《叢臺別》中的三段表演,“擺四門”,上叢臺敘別、界河別,三段戲,前兩折感情戲、唱功戲,水袖功;界河別運用翎子、身段、馬鞭。“擺四門”是漢劇的表演程式之一,上下左右四個角不同的造型,三段戲有不同形式的表演,既傳統又豐富,唱、做、身段表演一氣呵成。“擺四門”中的唱段“陳杏元坐車輦淚如雨點,朔風起黃葉落孤雁南飛。思家鄉想爹娘不能得見,梅公子坐雕鞍珠淚不干。”運用了二黃慢板,豐富了漢劇的唱腔。界河別中的“三上馬”“三回頭”,陳杏元和番與戀人訣別,臨別馬上表演三回頭,“‘單腿直串三翻腰,動作快速、干凈利索,觀眾只見雙翎彎作圈環在旋舞,要待動作停下來時,才能看出人。”這已成為廣東漢劇旦角做工絕技。梁素珍的表演細膩,重內涵,有韻味。

70年代演出現代戲,《人民勤務員》成為省內服務行業必看的劇目。80年代的梁素珍表演藝術步入成熟期,擅長的青衣唱工,音色柔美、清麗婀娜、行腔平穩、如珍珠圓潤、婉轉纏綿。表演細膩,情感豐富。不僅如此,梁素珍還通曉樂理及廣東漢劇旦行皮黃各板式結構,能根據劇情的需要獨自創作自己角色的唱腔,經她自己創作的唱腔有:《春娘曲》春娘唱腔、《大腳皇后》馬娘娘唱腔、《玉箏記》黃珍珍唱腔,《王昭君》王昭君唱腔,《叢臺別》陳杏元唱腔、《盤夫索夫》嚴蘭貞唱腔、《花燈案》中陳彩鳳唱腔、《林昭德》中王金愛唱腔、《秦香蓮》秦香蓮唱腔。真正形成了廣東漢劇“梁派”表演藝術,蜚聲海內外。

80年代是撥亂反正的年代,更是百廢待興的年代,梁素珍因為藝德藝品被推到劇院的領導崗位上,除了藝術,她更多的從劇種和劇院的前途和未來著眼,考慮劇院人才培養問題。1978年,劇團進了一批梅州戲校的學生,她以戲帶功,選劇目,讓年輕人挑大梁,將新秀托舉出來,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培養了五朵金花:劉孟慈、李仙花、楊秀薇、梁蓮香、鄒勇,1982年、1983年,帶領她們到香港、新加坡、臺灣演出,擴大了廣東漢劇在海外的影響。鼓勵李仙花到中國戲曲學院深造。在梁素珍的悉心培育下,李仙花(二度梅)、楊秀薇分別獲得梅花獎。

“一個好演員可以把一個劇種推向高峰”,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大潮席卷、藝術媒介的多樣化,很多劇種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象,廣東漢劇有了李仙花、楊秀薇便化危機為生機,有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有生力量。這離不開梁素珍獎掖培養新人、心系事業,甘為人梯的品格和胸懷,這是她為廣東漢劇藝術做出的杰出貢獻。臺上做戲,臺下做人,梁素珍藝術人生戲品人品皆為上品,代表了新中國廣東漢劇的進步和發展,是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新推進。2007年,梁素珍入選“當代嶺南文化名人50家”,2009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0年獲“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南國牡丹頌嶺南 花中魁首為仙花

李仙花是廣東漢劇的第三代掌門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于梅州五華縣漢劇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漢劇便在心里扎下了根。1973年,梅州戲劇學校首屆招生,10歲的李仙花在幾百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正式踏入漢劇藝術殿堂。六年的勤學苦練,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197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分配到廣東漢劇院,師從漢劇表演藝術家梁素珍,工青衣、花旦,認真研習漢劇傳統劇目、表演程式和唱腔。大量的演出實踐,名師的傳幫帶,加上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李仙花迅速成為漢劇院五朵金花之一。其處女作《花燈案》反響強烈,被廣東電視臺拍成上下集電視劇熱播,一時間家喻戶曉。幾年間,李仙花在省藝術節上頻頻斬獲金獎,倍受專家贊賞、戲迷追捧,蜚聲省內外劇壇,被譽為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榮譽和掌聲面前,李仙花沒有固步自封,而是渴望在更高的平臺上,汲取更多的戲劇藝術精髓。1991年,中國戲曲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首次來廣東招生,李仙花帶著九個多月的身孕走進考場,當時竟被門衛誤作陪考家屬拒之門外。考試結束,7天之后兒子出生,一個月后接到錄取通知書,去與不去,李仙花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尤其是女性,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付出的不僅僅是血汗和淚水,還有對親情的不得兼顧,母愛的割舍,對家人的思念和愧疚。在中國戲曲學院,從本科到研究生,八年的求學,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恩師的鼓勵,漢劇院和組織上的栽培。面對家人、老師、漢劇院同仁及組織的殷殷期待,唯有更加刻苦努力,方不負眾望。

在中國戲曲學院里,一方面得到了京劇宋派傳人宋丹菊、王派王小蓉教授,昆曲梁谷音、沈世華教授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對漢劇事業與生俱來的使命感,使得李仙花對自己的要求嚴苛到近于自虐。1993年,帶著檢驗學習成果,向前輩同行學習的目的,以一個在校生的身份報名參加第1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備戰階段困難重重、狀況頻出,單腿站立椅背頂部,練習“探海翻身”的高難動作時,從椅背上直接摔下,左腿關節韌帶撕裂,當場昏迷。拒絕了醫生的手術建議后,李仙花每天堅持坐在病床上練習唱腔、上體和手部的功法。即將比賽之際,意外得知兒子重病已住院三個月,消息似晴天霹靂如雷轟頂,此時,廣東漢劇院80多號人全部到位,演出排期已經訂好,只能如期演出別無選擇。巨大的壓力面前,急火攻心的李仙花病倒,嗓子塌了。演出當天,李仙花手上打著點滴、腿上打著封閉,堅定的藝術信念使她帶著“倒也要倒在臺上”的悲壯決心走向舞臺,走向她的梅花獎。《百里奚認妻》《改容戰父》《陰陽河》三個折子戲,李仙花的表演堪稱完美,扁擔功、椅子功等絕活兒讓觀眾贊嘆不已,全場掌聲響起30多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第11屆梅花獎比賽結果公布,李仙花榮居榜首。正是應了古人的話:梅花香自苦寒來。

推陳出新,是戲劇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每位真正的藝術大師都有責任負起這一神圣使命。在就讀“首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期間排練《蝴蝶夢》,李仙花萌生想法:把借鑒的力度加大,來一個“京、漢兩下鍋”。因為,京、漢雖是兩個不同劇種,但在總體音樂唱腔板式結構上,二者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京劇作為傳統深厚、一直在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的國粹大劇種,與漢劇合演,兩者之間的借鑒與吸引,肯定更能激發演員表演上的提高,對漢劇舞臺呈現創新極其有益。想法得到學院和省、市領導及廣東漢劇院同仁的大力支持。在劇中,李仙花同時飾演扇墳少婦、田氏兩個角色,充分展示漢劇花旦、青衣兩個行當的功力,將人物角色演繹得盡善盡美,在中國戲曲界引起強烈的反響。《蝴蝶夢》突破傳統的表演形式,在戲曲表演上開創不同劇種間的合作,被著名戲劇理論家郭漢城譽為“化腐朽為神奇”之作。1997年,《蝴蝶夢》一舉拿下第五屆中國戲劇節七個一等獎,創造了廣東漢劇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成績。李仙花憑借《蝴蝶夢》和《白門柳》再次登上了梅花獎的領獎臺,斬獲“二度梅”的榮耀。

2001年,李仙花婉言謝絕了多個中直單位的盛邀、重用,回到家鄉梅州市主持廣東漢劇院工作,擔負起廣東漢劇院黨委書記、院長的重任。要改變廣東漢劇院“一窮二白”的面貌,從根本上解決劇院的生存問題,必須從人才抓起。李仙花從湖北招聘了一批優秀漢劇演員,通過送訓、請賢,“以老帶新”的方式,為優秀青年演員的成長開辟快車道;開辦“幼苗班”,招收了50名漢劇娃。同時李仙花廣收門徒,通過悉心指導、傾囊相授,通過言傳身教,為廣東漢劇培養優秀的后繼人才。有了人,就要出作品,李仙花策劃、主抓了《蝴蝶夢》《白門柳》《塵埃落定》《黃遵憲》《金蓮》等幾部精品大戲,不僅使傳統優秀劇目得到搶救、繼承和創新,而且重振了劇院的影響。

四十多年的漢劇藝術生涯,李仙花以“守本求變、振興漢劇”為使命,其漢劇表演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已自成一格。一是突破了行當約束,文武花旦、青衣勝任自如,塑造各類人物形象游刃有余;二是突破了程式的僵化,領悟程式化表演的真諦,“化”程式為性格服務,注重人物內心發掘,重視人物的“詩化”與“傳神”,將人物的情感體驗與程式表現融合得天衣無縫;三是突破了傳統的聲腔技法,在戲曲行聲運腔基礎上,融入美聲、民族唱法的技巧,使音色更加明亮純凈、清脆圓潤,音質更加堅實柔韌、醇厚華麗。

李仙花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被專家譽為當代南粵大地“聲、色、藝俱佳的廣東漢劇第一名旦”,當選全國十七大黨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獲“全國文化名家”稱號。

藝術薪火 代代相傳

廣東漢劇的當代劇壇上,自黃桂珠開創的旦角表演藝術可謂是薪火相傳,代代出人才。師從梁素珍的李仙花、楊秀薇、陳小平、李煥霞,師從李仙花的黃麗華、稽兵、廖雅鳴、梁思敏等,以及第五代管樂瑩,在漢劇旦角的舞臺上耕耘出彩,她們為廣東漢劇事業奉獻藝術青春,使“南國牡丹”芬芳艷麗,花開滿園,香飄萬里。

參考資料:

【1】陳志勇《廣東漢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2】《廣東漢劇志》,廣東漢劇志傳承研究院編,2017年

【3】《“南國牡丹”一代名伶——黃桂珠》,廣東漢劇院編,2004年9月。

【4】《南國奇葩——梁素珍圖文輯》,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漢劇院編,2003年11月。

猜你喜歡
唱腔
淺談藏族唱腔美學在合唱作品中的應用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4
“任派”唱腔——憶任哲中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中國黃梅戲優秀唱腔全集》出版發行
黃梅戲藝術(2020年3期)2020-10-19 09:21:16
論滇劇生角唱腔中的彭派聲腔藝術
戲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52
經典唱腔 適才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夢
黃梅戲藝術(2020年1期)2020-05-14 13:48:54
優秀唱腔《徽匠神韻》
黃梅戲藝術(2019年4期)2019-12-30 06:11:06
豫劇馬派唱腔在民族聲樂中的借鑒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0
淺談戲曲音樂中唱腔與伴奏的關系
魅力中國(2019年35期)2019-01-13 15:55:56
經典唱腔選登
黃梅戲藝術(2018年4期)2018-07-06 02:31:52
小戲唱腔之“體” 略說
戲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91毛片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中文字幕2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91福利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久久福利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久操中文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91色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浓毛av|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人妖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在线欧美一区| a级高清毛片| 亚洲天堂网2014|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www.亚洲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码无在线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 欧美国产另类|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