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申
摘要:農村勞動力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策并舉,齊抓共管,不斷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體系,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和致富能力。
關鍵詞:農村低收入;培訓;職業技能;致富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Abstract: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a huge group. It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o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which needs more policies and concerted management from the whole society, to contin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system of rural labor force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improve their income level and the ability to get rich.
Key words:rural low-income; training; vocational skills; wealth creativity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國家要想更好的尋求發展,必須更好的解決農業薄弱、農村落后等問題,在農村之中,農民是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主體,要想更好的解決農業問題,必須從如何更好的提升農民收入這一方向入手,而要想達到這一點,適當的開展一些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的業務水平和素質有進一步的提升,是建立現代農業的主要途徑。
1 當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所謂低收入,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名次,在不同的地方和時期都是不一樣的,對于一些低收入的群體來說,其主體往往是貧困人口,但如果你認為僅僅是貧困人口就錯了,低收入群體包括貧困人口以及一些隨時有返貧的那些邊緣人物組成,任何一個地區的人們不論他們自身是否貧困,總會有一些人的收入是與其他人有一定差距的,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提升,很多人的收入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有很多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方式是非常遲鈍的,這使得社會上總有一些人無法更好的進行生活。面臨收入增長緩慢和收不抵支的兩大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1 低收入者的自身素質制約了他們的收入增長
在農村,很多收入較低的人主要由以下幾類人組成,第一類人是一些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和勞動的農民,這些人年齡大都偏大,身體狀況不如以前好,同時無法及時的接受新鮮事物,因此自身缺乏很強的競爭能力。第二部分人為一些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這些農民比較守舊,往往習慣了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方式,將務農作為自己的全部,不愿意外出進修和打工,因此整個收入相對較低,僅僅靠傳統的務農方式進行收入,其收入是非常少的。
1.2 生產成本、生活費用的持續上漲,降低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當社會進入到21世紀以后,整個農產品的價格有了一定的上升趨勢,很多人認為這時農民的生活水平應該有所提升,其實不然很多農產品的物資價格也在不斷的上升,農業生產的成本也就有了更大的提升,這樣就導致很多農民的收入進入到一個假繁榮的現象之中。其中各種日用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浮很大,各種醫療費用和子女上學的開支等也不斷上漲,而房價上漲幅度就更大了,各種物價的不斷上漲,客觀上降低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2 提高農村低收入群眾增收致富能力的對策和建議
其實低收入人口是目前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弱勢群體,這些群體中的人盡管每年都在嘗試自我擺脫貧困,但離開政府的支持是很難實現的,要想更好的對他們進行扶持,主要需要通過減輕農民的負擔,對農民的資金技術等生產進行扶持,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的機會等內容來解決。
對低收入者進行幫扶這項工程是一個非常繁瑣的工作,需要各級市政府對農民進行長期的艱苦努力奮斗,更需要人們有一顆極強的責任感和同情心,能夠根據情況開展相關的致富工程,堅持不懈的開展各項工作,在進行工作過程中,所有工作人員應該意識到整個工作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體人員發揮自己的特長,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最終取得成功。整個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而要想達到這一點,必須先幫助農民擺脫貧困,只有農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去探討如何致富。
扶貧先要“扶志”和“扶智”,必須堅定不移地提高低收入農民素質和產業科技含量,實施科教扶貧,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的能力[2]。以“素質扶貧”為切入點,加強和改進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創新培訓方式、方法,積極引導低收入農民參與各種勞動力素質培訓,提高勞動技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培訓特別是針對低收入農戶的職業技能培訓,絕不能搞政績工程,杜絕盲目性、無序性和多頭管理的局面。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在開展培訓時,應該從認識上、體制上、層次上、資金投入上、培訓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2.1 政府部門要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認識,不能把涉農培訓當作賺錢的手段,應提高為民服務的意識。
政府部門在加大培訓預算和資金投入的同時,應及時根據當地經濟的發展情況,對農村中的農民勞動技能進行培訓和培養,同時與當地的一些中級高級職業院校進行協商,免費制定一些相關的課程來對農民進行能力提升培養,從而更好的提升農民的技術業務水平。市、鄉兩級要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他們參加的每一次的培訓內容和培訓結果等情況要及時登記造冊,實行動態監測,跟蹤管理,并將信息提供給人事部門、勞動就業部門,為它們后續開展其他的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等提供依據[3]。
2.2 政府宏觀統籌,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建立起一套以農業院校為基礎的,職業院校為輔助的統一網絡培訓鏈。
根據目前一些城鎮之中現有的科研機構的技術水平,對當地的農業技術服務進行更好的推廣,通過改善條件和功能的方式提升農民的接受教育的力度,并通過各種方式鼓勵更多的農民來到學校中進行進修,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方式,將各級培訓機構更好的進行整理,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及自身素質,根據農民的特征設計相關的專業課程,從而更好的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
2.3 堅持分類培訓、服務產業、創新機制和注重實效的原則。
中國農村地域面積比較大,農民的自身成分也比較復雜,其產業優勢各有各的特點,因此很多農民對于不同的科學技術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鑒于這種不同,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農業類型進行相關的職業技術培訓,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優勢的不同,分別提供不同的服務課程內容,并將這些培訓與競爭機制聯合在一起,讓培訓機構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利用多媒體及電教手段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從而降低學習難度,讓農民更好的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最終效果[4]。
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職業技能培訓的一般內容和重點內容。對于仍然從事農業生產的低收入群體,第一階段可以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將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及時傳授給他們,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
以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參與農村勞動力技術培訓服務為例,從2000年至今,我院相繼派出專業教師或科技人員深入閩東九個縣市的60多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舉辦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70期,受訓人數達7930人次。培訓內容涉及傳統的農學、果樹、茶葉、食用菌、畜牧獸醫等知識,我們堅持“實際、實用、實效”三原則,因地制宜的安排教學,尤其注意兼顧解決當地農業生產中的疑難問題,開展農業技術咨詢,把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培訓內容的新突破。我們還要求培訓教師與受培訓農戶建立“師徒”幫扶關系,同時也鼓勵懂技術的農民與渴望技術支持的低收入農戶建立“一對一”幫扶關系,通過我們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農民之間的“一對一”幫扶下,絕大部分有能力脫貧的低收入農戶至少學到1-2門的實用技術,在生產和經營銷售方面取得進展,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并慢慢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2.4 大力開展特色技能培訓工作,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為貫徹落實中央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從2004年起,共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簡稱為“陽光工程”)。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5]。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穩定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根據“陽光工程”計劃,我們在給農村勞動力普及有關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等知識外,應大力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尤其是農村新增勞動力)轉崗就業的技能和知識培訓,如電機修理、摩托車修理、家電修理、電腦、家政、餐飲、酒店、保健、美發美容、建筑、制造、服裝、制鞋、社區服務等特色專業,以提高農民的轉崗就業能力,打破他們原有的“離土不離鄉”的思想,逐步引導他們向第二、第三產業和城鎮轉移。
2.5 把農民工工作放在新型城鎮化整體工作中來抓,積極探索一條中國特色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套按順序促進農民人口逐漸向市民方向轉變的戰略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為整個農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影響這一戰略轉移的主要障礙是農民缺乏一定的技能,因此要想更快的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行農民技能培訓,2014年中國開始實施各種農民技能提升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改變農民的務農方式,引導他們由過去的普通務農上升到現在的技工務農,讓更多優秀的農民搞科技興農路線,實現農業個人雙豐收。
以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參與企業員工崗前培訓為例,近幾年以來,我院拓寬培訓思路,主動送教到企業,先后與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寧德遠東電機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幫助他們開展農民工崗前技術培訓,考核合格者頒發國家從業資格證書,盡量做到人人持證上崗;同時鼓勵學習有能力的農民工參加我院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經過培訓、考核均合格將可獲得我院頒發的大專學歷文憑,公司既全額支付學費,又為企業員工在提高工資和崗位晉升方面創造了條件。這樣做,讓大多數農民工通過技能培訓學到技能(甚至拿到學歷文憑)、找到工作、提升工資,成為現代新興產業工人的主體力量。
總之,整個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其實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工程項目,這個工程要想更好的完成,首先人們要樹立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有一顆堅定不催的心,長期堅持以就業為基本的方向,引導農民參加更多的培訓。開展一些免費的農民培訓活動,定期進行公益性的援助性質的培訓,讓更多農民能夠從中受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培訓難的問題。通過合理定位的方式發展各種培訓組織機構的優勢,提升農民培訓的能力,讓農民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時間自由的安排學習方式,更好的提升農民的業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出有能力有技術的新農民。
參考文獻
[1]王初升,眭慧琴.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懂技術的新型農民[J].教育與職業,2006(30):74-76.
[2]曹春艷.農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長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3]楊玉英.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J].甘肅科技,2005(1):174-175.
[4]祝偉,汪曉文.我國省際間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基于收入結構的視角[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1):82-87.
[5]張希賢.農村基層如何加強致富技能培訓?[J].黨建,201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