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來寶+何錫武+張濤
摘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客觀要求。本文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現狀和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對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和思考,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校企合作、可持續、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自此,傳統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伴隨著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 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不斷產生,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機電一體化技術得到大力拓展,同時也必然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大批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機電一體專業技術人員。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對提高教學質量,是提高機電一體化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1]。
1.專業建設與地域背景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漢作為我國中部中心城市,產值超過1000億的五大產業為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煙草和能源環保。其中,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需求量較大。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于1980年設立,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齊全,截至目前,共培養4000余畢業生,為武漢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學校對校企合作進行積極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 仍大都在校內教學場所進行, 致使學生畢業后與從事的工作未能很好結合, 需要企業再次培養。因此, 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機制的探索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校企合作現狀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包括:
①2016年3月3日,與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是武漢地鐵集團設立訂單班的9所院校之一。
②2015年6月5日,與中國長江動力集團有限公司簽約,正式開啟校企合作,互為對方的“實習就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有效地利用雙方資源和條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共贏,聘用中國長江動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俊及副經理林小傳兩位為機電學院“客座教授”。
③頂崗實習的合作單位包括昆山三一重機有限責任公司、瑞聲聲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武漢金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電器(武漢)有限公司、海爾電器等數十家大中型企業。
3.現狀分析
通過校企合作,專業基本實現了學校與企業互動,學生的學習目的、就業方向更加明確;通過建立建設校外實踐實習基地,有效地利用了企業的資源,同時根據合作企業崗位技術要求,修訂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共同編制培訓課程和教材。通過企業的生產實踐,學生能有效掌握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新知識、新要求,動手能力和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學生對口就業率也提高了。初步形成了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機制,特別是訂單班培養模式效果顯著[2]。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同樣非常明顯,存在的問題包括:
①訂單班培養規模小
訂單班是學校按照武漢地鐵集團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修訂教學計劃,由校企雙方共同組織教學,訂單班培養課有效促進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提高。但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每屆學生有150人左右,而訂單班每年只招收30人,不能滿足培養要求。
②合作層次難以深入
與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進行校企合作的企業很多,但除武漢地鐵集團外,合作普遍停留與企業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方面,最終只是解決了企業用工和學生實習問題,甚至很多學生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不高,這對于專業的建設和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意義不大。
③質量難以保證
我校的辦學機制和企業運作機制、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很多學生畢業難以適應從“學生——員工”的角色轉變。到了實際工作崗位之后,短期離職率較高。
④校企合作在利益上難以協調
學校的主旨是育人,注重的是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率上,而企業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出發點的不同決定了校企之間理念的不同,思想上的差異難以拉近,校企合作很難深入。
⑤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完善
由于學校和企業歸屬于不同的行業領域,事物的發展規律、特點和要求都不同,校企合作需要一個健康的運行機制做保證。而目前,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主要是通過簡單的協議作為依據,學生在企業實習、鍛煉階段的管理考核均沒有成熟制度可以借鑒,難以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
4. 校企合作的思考
通過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實踐,我們體會到,要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應力爭政府、行業、企業各方面的全力支持與配合,注重探尋學校與企業互動的利益平衡點和持續合作的激勵點,始終抱著企業學校共同發展的思想,始終抱著搞好服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內涵的誠信態度。從而最終在對機電一體化技術校企合作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①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依據職業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學校與企業雙方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形成良性互動,以激發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之發揮最大的潛能有著重要作用。
②校企共同完善培養計劃,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學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做到培養目標面向市場,課程設置符合崗位要求。使學生的素質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社會、企業的信任與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豐碩成果。
③完善考核制度。校企對待學生的方式和要求不一樣。企業把學生當作員工進行管理和考核,而學校是教育培訓機構,按照學校的規定進行管理和考核。校企合作需要將校企雙方的考核、管理制度深度融合,為提高學生教育質量提高制度保障。
④確保校企雙方利益。如何確保企業效益和學生實訓雙豐收,這需要在實踐層面上進一步的探索,并最終實習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⑤創新合作形式,促進深入合作。“訂單班”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既提高了學生培養質量,又保證了學生就業率,效果較好。目前,訂單班培養學生較少,專業需與更多企業展開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同時,對學徒制等校企合作形式進行嘗試,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⑥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同時引進企業技術人員走進課堂。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切實解決企業的技術瓶頸,實現校企利益一體化,并通過校企合作和項目實踐培養教師隊伍,促進專業發展。
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的探索。
5. 小結
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遠遠不夠,只有采取更積極的態度,更開放的思想,更完善的制度,進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間,加強與合作企業的聯系與溝通,積極開展工學結合,才能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 才能使專業取得長遠發展, 培養出真正符合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鄒津婷. 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科技創新導報. 2016 NO.01:p142-143.
[2] 冀慧.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在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探索和實踐.中國校外教育. 2010年4月:p174.
[3] 潘海生,王世斌等. 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p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