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娟 謝少敏(甘肅省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白銀 730900)
·火龍療法·
溫通散火療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
謝靜娟 謝少敏
(甘肅省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白銀 7309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又稱退行性膝關節病,是最常見的關節炎,為導致老年人疼痛和殘疾的首要病因。屬于中醫學的“痹證”范疇。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甚至畸形,并常有夜間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將骨關節炎分為腎虛髓虧、陽虛寒凝、瘀血阻滯3型,筆者采用溫通散火療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6月—2015年5月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及住院部陽虛寒凝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共72例,按1∶1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齡40~7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8年。對照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齡42~68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6年。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對骨痹證候分類的相關標準。陽虛寒凝: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氣變化加重,晝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脈沉細緩。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診斷標準[2]。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關節炎(清晰、黏稠、白細胞計數<2×109/L);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 min;⑥活動時有響聲。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條,可診斷為KOA。
對照組給予自擬溫通散熱敷,藥物組成:制附子9 g,細辛6 g,伸筋草、透骨草、杜仲、補骨脂各20 g,桑寄生、獨活、川芎各15 g。方法:關節處鋪上干毛巾,上方共研末,用醋拌裝袋,蒸熱后熱敷于患處,以患者耐受為度,注意防止燙傷,待患者感覺藥物不熱時取下。每日1次,每劑藥用3~4 d,然后換用第二劑藥,連續治療10 d。
治療組給予溫通散火療,藥物組成同對照組。方法:藥物研末后,用蜂蜜調成膏狀,制成面積約15 cm×15 cm,厚度約1 cm的藥餅,敷于患處,沿藥餅邊緣約1 cm處略按壓成環狀凹陷,在藥餅上鋪上一層全棉濕毛巾(略擰干些,四周距藥餅邊緣約1 cm),用注射器抽取95%的酒精,以藥餅為中心,由內而外畫3~4圈滴灑酒精,檢查并確認酒精未滴灑或流至他處后點燃,待藥物發熱至患者難以耐受時,用另外一條濕毛巾把火撲滅,覆蓋棉被保暖,待患者感覺藥餅不熱時,在藥餅上重新鋪上一層全棉濕毛巾,繼續按上述操作,反復3次。治療后取下毛巾及藥餅,擦干患處,保暖,治療結束。每日 1次,每劑藥用3~4 d,然后換用第二劑藥,連續治療10 d。
兩組均以治療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3]。痊愈: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顯效:疼痛大部分消失,不腫脹,關節活動度接近正常;有效:關節疼痛部分消失;無效:關節疼痛和活動度無改善。
2.結果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率及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隨訪情況比較:對痊愈和顯效患者進行隨訪,6個月后觀察復發情況。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痊愈和顯效患者6個月后癥狀復發情況比較(例)
西醫學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老年性慢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衰老、勞動外傷、炎癥、肥胖、遺傳、代謝和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年齡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而生理上的退化作用和慢性積累性的關節磨損是根本原因。目前,中西醫都還沒有藥物或其他方法能終止該病的發生,KOA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疼痛,改善膝關節的功能和生活質量,延緩病情的發展,降低傷殘率,盡可能避免治療的毒副作用。
中醫對該病早有記載和論述,歸屬于“骨痹”“寒痹”“痛痹”“鶴膝風”等范疇,《素問·長刺節論》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濟生方》中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在病因的認識上,歷代醫家的認識較為一致,大致從正虛和邪實以及相互夾雜來論述。有研究認為[4-5]骨性關節炎多為腎虛骨痹,其發病機制在于原發的虛和繼發的瘀,虛可致瘀,瘀又可加重虛,其中腎陽虛者多見,元氣虧虛,衛外之陽氣不足,風寒濕等外邪乘虛而入,損傷筋骨經絡,為腫為痛,在治療中提倡用溫補。徐傳毅等[6]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因腎虛為本,通過血瘀導致發病,治療上需補腎與活血化瘀相結合,若單純補腎未能祛除關節之邪,而僅活血通絡則不能兼顧根本,易傷正復發,二者結合則可使腎氣旺盛,經絡通暢,防止病變的發生發展。臨床中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證候分型較多,意見不一致,筆者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對骨痹證候分類的相關標準,對其中辨證為陽虛寒凝者,自擬溫通散方,以補肝腎、溫通助陽、舒筋活絡為治則,并結合火龍療法施治。
方中附子辛、甘、大熱,走而不守,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濕邪,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之功;細辛辛溫走竄,達表入里,且散寒力勝;桑寄生、獨活祛風濕、通絡止痛,且桑寄生善于補肝腎、強筋骨,對痹證日久,傷及肝腎,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者尤宜;杜仲、補骨脂補肝腎、強筋骨,治療寒濕腰膝冷痛;伸筋草、透骨草辛散溫通,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本草綱目》曰透骨草“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伸筋草入肝經善通經絡,治療風寒濕痹、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具有通達氣血之功效。上藥共用,共奏補肝腎、溫通助陽、舒筋活絡止痛等功效。
火療是一種自然療法,是采用明火通過保護層在人體外燃燒,迅速打開皮膚毛孔,激活神經及經絡,使人體氣血兩通,促進炎性產物排出。它的鎮痛作用很強,可以驅散血腫、消除水腫。火療治病主要是溫熱作用,無任何化學刺激。中藥與火療配合,是將物理療法與藥物治療有機結合,借助于熱力作用,使藥物直達病所,有利于藥物滲透及改善關節的微循環,降低骨內壓,緩解疼痛,使關節功能恢復。同時可以改善關節的組織營養而達到治療目的。
目前,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較多,中醫的辨證施治在解除疼痛、改善功能方面有較好的療效。中醫治療KOA一般采用綜合治療手段,如針灸配合中藥口服、中藥熏蒸、蠟療、中藥外敷等,或中西醫結合治療,但只是短期的臨床療效觀察,尚缺乏實驗研究及基礎研究,不能確定中藥復方中的具體有效成分,臨床證候分型意見也較多,缺乏統一的規范。筆者采用自擬溫通散火療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雖然取得較好療效,但臨床觀察的病例數較少,還有待增加病例,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3.
[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7,1(4):281-285.
[3]孫傳興 .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 [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
[4]謝根東,曾一林,王琦,等.加減右歸飲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機理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0(8):19-20,31.
[5]趙文韜,李帆冰,王琦,等.右歸飲治療腎陽虛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5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7):790.
[6]徐傳毅,樊粵光,寧顯明.腎虛血瘀與膝骨性關節炎關系初探[J].新中醫,2002,34(3):7-9.
“讀經典、誦醫案”活動招募啦
如果您熱愛中醫,喜歡朗誦,勇于挑戰,歡迎加入“《中國民間療法》雜志讀經典、誦醫案”活動,在誦讀中感受中醫魅力,在誦讀中提升文化修養。請自行錄制,提交音頻成品即可,音頻長3~10 min,內容為中醫經典或名家醫案等,音頻需清晰,普通話需標準,朗讀富有感情!有興趣者可將音頻及朗誦內容發送至我刊郵箱:zgmjlf@163.com。優秀作品將在我刊公眾微信號(微信號:zgmjlfzz)中署名發布!
《中國民間療法》雜志編輯部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