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楓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顏 楓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32
文章以新媒體背景下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新媒體概念與作用特點進行了闡述分析,隨后對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分析,最后針對其不利影響提出了對策以供參考,其對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打造全新的思政教育平臺、建立全面的信息監管機制,確保思政教育實際效果。
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接收信息的便利性快捷性迅速增強,這極大地方便人們生活同時對人們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新媒體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其思想與價值觀念的改變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如何開展,已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政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媒體這一概念是相對于傳統媒體來定義的[1],傳統媒體包括了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傳播形式,而新媒體則是繼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形態,它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支持,即主要通過互聯網、衛星、無線通信網絡等信息傳輸渠道,以手機、數字電視、電腦等終端向用戶提供最新的信息與相應的娛樂服務,因此嚴格的來說,新媒體應被稱之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具有無可比擬的時效性,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當一件新聞信息發生后,需要經過后期的制作之后才能夠發布出去,等到人們從電視、報紙看到這則的新聞,已經是幾天之后了,而新媒體則不然,當一件新聞發生后,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發布信息,經過評論與轉發,實現了新聞信息的迅速擴散,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相關信息。此外,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也更加的多樣化,信息的傳播量也更高。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界限,使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從被動漸漸變為主動,進一步模糊了信息發布者、接受者這兩種身份信息的定位,使得人們接受、發布信息的門檻大大降低,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眼界也變得更加開闊起來。
(一)正面影響
上文已說到,由于新媒體信息具有傳播方式多樣性,因此它豐富了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方式,進一步擴展了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首先新媒體利用網絡技術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從而使得思政教育效果能夠有效實現了全員覆蓋。在具體的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新媒體為思政工作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而不再僅僅是利用簡單的課本文字介紹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政教學教育,豐富了教學方式,以學生更加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具體的思政教育工作。此外在思政教育宣傳方面,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使得思政教育思想宣傳的傳播性與輻射范圍更加廣泛。此外,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思政教育傳播方式不再以教師為主體進行單一方式的教育傳播,它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主客體之間構建了一架用于溝通反饋的“橋梁”,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從而使得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提升。
(二)負面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生活帶來一定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對新媒體帶來的便利產生了深深地依賴心理,使得高職院校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很多問題不需要自己思考,只需上網一查事件結果一目了然,非常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正常發展。例如對于教師布置的課題任務,有的高職院校學生也在利用新媒體時代的便捷性直接從網上搜索答案,不需要自己動腦思考研究。此外,新媒體帶來的信息交流便捷性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在娛樂方式與人際交流方面更加的依賴新媒體[2],從而花費大量精力在手機電腦游戲與聊天交流方面,例如很多學校都出現了“低頭族”,還有的學生因過于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從而導致思想精神變得萎靡不振,沉溺虛幻世界無法自拔。與此同時,新媒體帶來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實有效的,例如一些不法網站經常會發布一些具有煽動性的反動信息,還有一些虛假謠言信息、黃色信息,這些信息對當前還未正式踏入社會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具有一定迷惑性,特別是對那些容易沖動還未建立起完整價值觀世界觀的高校學生來講,這種信息帶來的影響會極大損害高校學生思想的正常發展,也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難度。
(一)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打造全新的思政教育平臺
在新媒體大背景之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主動去了解、適應當下學生學習交流方式,組建一支既能夠掌握當下新媒體技術同時又對思政教育理論熟練把握的教育教學管理團隊,從而使得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充分掌握主動權,順利開展相應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具體實施中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搭建一個官方賬號平臺[3],不斷更新時事新聞,形成正確的言論思想引導;還要及時針對一些謠言信息在相關平臺上做好辟謠工作,引領正確的輿論走向。此外,加強與學生在平臺上的互動交流,營造和諧寬松的言論發表氛圍,倡導言論自由的同時更要注意言論的走向,因此可以考慮培養一批具有很強號召力與人格魅力的網絡平臺管理員,及時引導正確的言論走向,并做好日常信息平臺維護工作,從而全面提升新媒體平臺的服務性與號召力。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育在順應新媒體發展形勢的同時,仍要堅持以課堂教育為“主陣地”,并且需要對教育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改進,例如教師在具體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時,可以以當下時事新聞或新聞熱點事件為課程切入點,結合思政理論分析進行課堂教學,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抽象枯燥地思政教育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進而使得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質量得以全面提升。
(二)建立全面的信息監管機制,確保思政教育實際效果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不僅要借著新媒體“東風”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還要對新媒體環境進一步優化,堅持黨的指導方針與政策宣傳不動搖,從而進一步確保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實效。在具體實施中高職院校應與社會大眾媒體進行聯合,采用一些技術手段,將一些非法、黃色、帶有政治煽動性地信息屏蔽過濾掉,并進一步追蹤信息發布者并給予警告、封號處理,凈化網絡環境,積極傳播正能量。此外,高職院校還應與相關大眾媒體做好良性的互動,當學校發生重大事件或遭遇重大的危機可以及時與大眾媒體取得聯系,并把相關真實信息向有關媒體進行反饋,從而有效利用大眾媒體具有的公信力,進一步控制謠言傳播,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有益于事實的澄清,使得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大大增加。
新媒體發展帶來影響對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豐富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方式,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樣性的素材;另一方面,它增強了高職院校學生對新媒體信息提供便捷性的依賴能力,削弱了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對其價值觀念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高職院校改進自身思政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建立全面的信息監管機制,確保思政教育實際效果進一步得到落實。
[1]崔敏.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3):46-48.
[2]孫祥偉.新媒體視野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教育與職業,2015(3):65-67.
[3]洪旺元,張玉榮,林巧華.新媒體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析[J].職教論壇,2017(20):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