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烽烽 陳石昊 馬林東
中小企業投資風險與收益管理
孫烽烽 陳石昊 馬林東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本文結合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和特點,分析了中小企業投資風險的成因、防范措施以及投資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探索中小企業投資風險與收益的權衡問題。
中小企業;投資風險;收益;管理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少中小企業為了提高競爭能力,開始加快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產品開發速度,上了許多投資項目。常見的投資方式有固定資產投資、證券投資、房地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保險投資等,不同的投資方式,將面臨不同的投資風險,其產生的原因也千差萬別。通常而言,企業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包括經營的單一性、規模的有限性、組織結構較大企業簡單、資金來源有限等,往往是造成整體上中小企業投資效率不高的關鍵因素。細究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投資活動中受資金的限制
由于注冊資本較少,土地、房屋等銀行認可的不動產資產數量較少,缺乏信用保證,信貸能力低,中小企業很難取得銀行貸款支持;同時,中小企業又無法像大企業那樣很容易地直接向社會發行股票和債券,更多的是吸引直接投資,融資渠道單一。
(二)管理人員能力素質和風險管理方法、技術的限制
中小企業具有靈活的經營機制,因而管理方法也靈活多樣。但中小企業或不愿意在此方面加大投入,或尚未有風險意識,導致管理人才缺乏。因此,在現實投資決策中缺乏風險意識,尚未樹立時間價值、風險價值、邊際機會成本等科學概念,反映在管理目標上,就是未能確立起最優化思想。同時中小企業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大都只關注企業的生產活動,使得先進科學的投資風險管理、決策等方法技術難以得到規范的應用,這也導致了投資風險的加大。
(三)企業經營模式對投資活動的限制
中小企業以私營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或聯營企業為主,一般處于創業或成長階段,急于靠投資獲利來做大做強。在這一階段,較多的中小企業只是簡單地注重銷售額的增長和利潤總額的實現,注重短期收益。在項目投資中缺乏投資分析,沒能謹慎地權衡資本成本、資本結構、風險報酬、現金流量額以及預算控制等,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只看到了多元化經營所帶來的分散風險的能力和將企業規模做大的虛榮的成就感,而忽略了企業的擴張與其資金實力、技術開發、市場開拓及內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同時也沒有看到多元化經營也可能導致財力的分散,即多項目、多風險,最終造成投資失誤。
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Kj=Rf+j(Km-Rf)”,資產的期望收益率Kj隨著風險系數 j的增大而提高,隨著風險系數j的減小而降低,即收益與風險價值具有對稱性,風險越小,收益越低,風險越大,收益越高,這就是風險收益均衡原則。企業要獲得超額收益,就必須敢于挑戰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高風險并不必然帶來高收益。由于高風險,其不確定性提高,發生損失的可能性也提高,有時甚至造成致命的損失。所以,企業要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一方面要敢于冒險,另一方面要善于冒險。
中小企業投資根本動機是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在投資中考慮投資收益要求投資方案的選擇必須以投資收益的大小來取舍;要以投資收益具有確定性的方案為選擇對象;要分析影響投資收益的因素,并對這些因素及其對投資方案的作用、方向、程度,尋求提高和穩定投資收益的途徑。收益的不確定因素多如牛毛,其不確定性顯而易見。
目前中小企業正處于孕育期和發展期,因而在發展方向上應選擇較為積極的和進取的投資戰略。對于處在孕育期、經濟實力較弱的企業,受規模及內部經營管理體制不完善的限制,其對外籌資能力較低,這類企業基本上優先選擇內部積累來實現企業擴張,戰略選擇上是內涵發展型投資戰略,這種戰略選擇也有以下三個側重點:一是側重資源開發戰略,包括原材料,主要配件和能源供應等。二是側重技術開發戰略,主要針對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而言,這類企業的發展是不斷依靠改進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來實現的。
投資產業方向上的選擇關系到企業長遠發展規律的關鍵性問題。作為中小企業要選擇自己的發展空間,首當其沖的是選擇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在作此選擇時必須充分考慮市場機會、競爭狀況、企業自身綜合實力及產品技術特點,選擇與自身經營業務接近、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產品適銷對路的優勢產業。
通過經濟指標分析,對投資項目做出正確的經濟評價與選優,是投資決策的重要一環。它是在資本預算、預測的基礎上,根據現行財稅制度和現行價格,分析測算建設投資項目的收益和費用,考察項目的獲利能力和清償能力,借以判斷建設項目的經濟可行性。一是評估內部收益率。它是投資方案在壽命周期內,各年凈現值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它反映投資項目在計算期內獲利能力的動態評價指標。利用內部收益率進行投資方案決策選優時,主要是將投資方案的內部收益率與理想的(基準的)內部收益率(本企業或行業先進指標)進行比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投資方案是可取的,內部收益率越大,說明投資效益就越高;反之,投資方案則不能接受。二是評估投資回收期。
[1](美)詹姆斯.C.科林斯.《中小企業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邵天營,陳復昌.《財務風險管理》,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