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平
讓美麗的語文綻放迷人的芳香
張紅平
沭陽縣東興小學 江蘇宿遷 223600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還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引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趣味勢在必行。不少教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對中小學生進行美育的實踐中得知,美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語文能力,是完成語文教學中德育任務的重要手段,還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為此,我們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對中小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
語文;審美趣味;創新教育
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趣味是創新教育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的重要途徑。審美趣味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理解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趣味。
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是: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來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先接觸到的便是語言的學習,而語言學習中最有效地進行審美內涵培養的便是詩歌。語文教學常常以詩歌為突破口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感受,讓學生逐步形成感受能力。感受能力的提高來自對感覺器官的訓練。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外界事物之美。詩歌中包含著許多美學因素,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美學因素展開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首先,我們要帶領學生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把詩歌的意象(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在語言文字中的具現)進入“詩美”的天地。比如,賀知章的《詠柳》,為我們刻畫了“碧樹、瓊枝、玉葉”的意境和意象,刻畫了柳樹美麗的形象。人們習慣于用柳樹比人,以柳枝比人腰,以柳葉比美人眉。這首詩反過來以美人比柳樹。樹美,美如“碧玉妝成”的美人;枝美,美如美人身上的綠絲帶;葉美,美如天公用春風這把大剪刀裁出來的精玉細葉。全詩寥寥幾筆,竟將一個玉作美人似的春柳的美麗形象,栩栩如生,亭亭然立于學生面前。通過這樣的“解讀”,學生的審美情趣便油然而生。
詩的意象必須借助語言來完成審美傳達。教學時必須關注詩歌的語言及節奏所帶來的審美趣味。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中的“黃河入海流”一句,從聲音方面考究,“流”字發音舒緩綿長,放在句末,用以模擬黃河寬廣遼遠,浩蕩千里的形態。而“入”字發音短促有力,放在句中,突兀顯現,學生能想見黃河驚濤駭浪,奔騰咆哮的氣勢。
語文課人文精神的基本立足點是具有明辨美丑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應當從“美丑觀念”抓起,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東西要大力弘揚,什么東西要堅決摒除。比如,北京某中學讓學生學習《論語》,就是因為《論語》中體現人文性。《論語》中的很多基本觀念在不同層面的理解和解釋下,成了整個社會言行、公民生活、思想意識的指引規范。它代代相傳,長久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治體制、社會風俗和人們的一言一行中了。它不但是“精神文化”的大傳統,同時也是“民俗文化”與傳統緊密相聯,并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和有骨氣。中小學語文課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方志敏的愛國精神,紅巖烈士為國獻身的精神,紅軍長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勤奮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魯迅、聞一多等不畏強暴、敢于犧牲的精神——這些閃爍著的民族精魂和高山仰止的精神,激勵著青年學子擴胸襟,明大志,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進行謓,用人文精神進行熏染和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便會水到渠成地上個新臺階。
語文課進行審美趣味的培養,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學生可以在充分張揚個性的基礎上,發揮主體的“審美創造”,“見仁見智”地進行審美探索。語文活動的空間本來就是非常廣闊的,只要稍加引導,涓涓清泉將會汩汩流淌,且匯成溪流奔向江海。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描繪出楓橋夜泊的美麗畫面。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把楓橋一帶的景色統攝入詩——上面:霜天、夜月以及樹上的烏啼;下面江楓漁火;遠處:姑蘇城、寒山寺;近處:客船。同時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由此構成了一幅秋江夜泊圖。對詩中描寫的美景,老師可以退到配角的位置,由同學擔任“課文主持”,熱烈討論,相互交流,帶著激情入境賞析這首詩。教師只需對疑難問題在旁邊稍加點撥,以讓學生充分發現美,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學生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情趣、興致和愛好,將讓學生終身受益。
社會將變得越來越美好。因此,學生渴求發現美,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就要為他們奠定這方面的堅實的基礎,為他們日后發現美,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讓語文教學綻放獨特的魅力。
[1]李立群.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淺談[J].科教文匯,2007(26):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