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慶
走出“囧”境 亮出“活”力
顏曉慶
上海市嘉定區南苑中學 上海 201821
“囧”,本義為“光明”。從2008年開始在中文地區的網絡社群間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號,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最頻繁的字之一,它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之意。但現在我發現好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也被困入“囧”境之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進入當地的公辦學校,這些孩子本身的學習基礎就不是很好。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又忙著打工,根本沒辦法去輔導孩子的學習。而且,數學課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是比較枯燥一點的。每每遇到不會做的,想也不想就直接不做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在課堂的40分鐘時間用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走出“囧”境,從要我學、我要學到我會學,讓學生“活”起來。
要我學篇——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露出“?”的表情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闭\然,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是推動學習的動力之源。能從根本上提高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藝術體現在得法的引導上,老師在教學的一開始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預初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受興趣支配的,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會越聽越來勁;反之則是出現無人應和的景象。例如:在《線段的大小比較》中,找班級中肉眼分辨不出高矮的兩個學生,略矮的一個學生站在講臺上,另一個站在講臺下。讓全班來判斷他們兩個到底誰高呢?這時,學生就特來勁,因為平時大家在一起,都不怎么注意到他們的身高問題。通過課堂上的表演,大家一下子就把疊合法的方法記住了。又如在《通分》中,我在屏幕上出示了如下一題思考題(附照片):建黨九十周年之際,老師和侄子在暑假里看《辛亥革命》,老師看了這本書的;侄子看了這本書的。請你來當一回裁判,老師和侄子,誰看得多?問題一出,學生就七嘴八舌地爭論起來了。那究竟鹿死誰手呢,謎底馬上揭曉。在教倒數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了個百家姓中“吳”字,問學生上下顛倒是什么字,學生動了動手就快速地回答出來了,這時我再問學生數學中有沒有這種情況呢,學生很想知道,帶著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去。
所以,我用一個個生活中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開啟了一條探索新知之路。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帶著興趣投身到情境中,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學習氛圍中。
我要學篇——適當穿插數學史或數學故事,適時點撥,激活教學氛圍,讓問號的頭抬起來
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向學生介紹數學背景知識地輔助材料,如數學史料,一些數學概念產生地背景材料,數學家介紹,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等。以使學生對數學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同時,也使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在《分數的基本性質》第二課時,我就簡單講述古代《九章算術》中的約分術,并以為例,進行約分過程的演示,學生看了以后都覺得很神奇,對古人的智慧贊譽有加。又如:在《圓的周長》中,經過計算得出比值,給出圓周率的意義后,介紹有關的歷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個環節滲透了兩綱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讓他們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多么驕傲與光榮。
如何使學生始終保持著要學的狀態呢?首先根據六年級學生好說、愛表現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時不時地用表揚的語氣贊美他們,使他們的興趣處于最佳狀態。例如:對于答對的學生,我會毫不吝嗇地給他們掌聲,或豎起大拇指贊揚地說:“不錯”、“真好”、“真棒”、“對”,用語言來鼓勵他們。又如:《長方體的元素》中,先讓學生觀察、觸摸、感知這個長方體相同顏色的棱、面有什么特點,然后在適當點撥下,學生自己總結棱、面的特點。
我會學篇——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和小測驗,把“?”拉直成“!”,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愛學
把握學生愛比較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的教學,一碰到做練習題,課堂氛圍會變安靜,讓人感覺有點沉悶。即使到了講解時也沒有完全改善。因此在學生們做練習時,我邊巡視,邊拿著紅筆挑選一組中最先完成的同學的本子進行批改。然后再讓這些批改結果正確的同學去幫周圍的同學批改。在幫助其他同學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能當數學小老師,還能再次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受幫助的人也能及時進行訂正。二者相輔相成,各有收獲。接著以此類推,很快數學小明星誕生了。通過評選做題又快又準的學生,榮獲數學小明星的稱號這種形式,讓學生能主動融入到做題的樂趣中。
小測驗是建立在課堂練習的基礎上的。對于能力弱的學生,則做一些與例題和練習類型相似的題目來加以鞏固;稍有能力的學生則在基礎題的基礎上,增加一題附加題。這樣基礎差的學生就不再會因為不會做而怕做作業,產生厭學情緒,反而會想試試經過課堂作業的訂正后自己的能力可以達到什么程度?;A好的學生則培養他們敢于挑戰的精神。然后在作業的批改上,根據作業情況,參照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予加“”鼓勵。用這兩種方式,讓學生有個成功的體驗。學生們之間通過“”的數量上的較量來養成愛學習的氛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有學生陸續從“?”變成“!”,從一開始的害怕不肯學變成肯學,從不要學變成要學、愛學。雖然目前轉變的是部分學生,但我相信在教師的努力和要學、愛學的學生帶領下,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轉變的隊伍中來。每個人都能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從“囧”境中出來,踏上成功的光明之路,展現與年齡相吻合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