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瑾,張 磊,潘 薇,徐曉恒
兒科學遺傳病的教學改革與團隊建設初探*
張思瑾,張 磊,潘 薇,徐曉恒
在高等醫學教育體系中,兒科具有獨立性強、抽象難懂、學生感性認識少的特點,導致部分醫學院校的兒科學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病種少,教學方式簡單,學生興趣差等諸多問題。本文以本教研室的兒科遺傳學教學組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代表性病種和關聯知識,教學團隊進行有效分工協作,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相關疾病的認知和興趣的教學模式改革,不斷完善教學團隊探索。
兒科;遺傳性疾?。唤虒W方法;教學團隊
兒科遺傳學是臨床醫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因為絕大部分的遺傳病出現癥狀是在兒童期,其致殘率高、家族再發危險性大。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此類疾病的診斷率已大大提高。早期識別,盡早治療,可以大大降低患兒的致殘率,對患兒、家庭乃至社會非常有益。由于遺傳性疾病相對少見,部分醫院的兒科醫生對此類疾病的認識不足,常常導致漏診。遺傳性疾病與現代檢測技術和治療技術的結合非常密切,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日新月異,需要醫生不斷學習掌握。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和在校醫學生對于兒科遺傳性疾病的認知,掌握最新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對于提高兒科遺傳學疾病的診治水平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兒科常被稱為“小兒科”,與成人的內科相比,兒科學似乎只是成人內科學的縮版,容易被輕視;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而兒科的遺傳性疾病部分,在本科教學中僅有2-3個學時,實習約為20學時,由于其發病率低、課時少、內容復雜、學生理解難度大而備受忽略。因此,如何在醫學本科教育中提高醫學生對兒科學的學習興趣,重視和掌握兒科遺傳性疾病對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至關重要。
本教研室以兒科學中的遺傳性疾病為切入點,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組織不同層次的教師和護理人員組成教學團隊,探索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此類疾病,提高其對整體兒科學的認知和掌握。
(一)優化教學內容
1.優選遺傳病種教學。五年制醫學本科教學大綱設定遺傳性疾病的講解內容為21-三體綜合征和苯丙酮尿癥,二者為具有代表性和高發病率的染色體病和單基因病。近年來,遺傳性疾病的數量和分類有了很大的變化,兩種疾病的學習,難以全面概括遺傳性疾病。所以結合我科已經收治病人的病例和影像學資料,總計占用5-10分鐘簡單講述了染色體病-16號染色體微缺失、單基因遺傳病-多種羧化酶缺乏病、多基因遺傳病-先天免疫缺陷病,目的是豐富知識構架,突出遺傳性疾病的共性,引導學生興趣,建議其自行閱讀相關的文獻和教材,使他們對遺傳性疾病有全面認識。在實習過程中,會強化這些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具體治療方法,呼應理論教學。
2.增加遺傳學基礎知識。以往兒科遺傳性疾病的講授重點在于臨床表現和診斷,學生學習遺傳學是在大一,時隔3年,遺傳學科知識有了巨大更新,包括當下迅猛發展的基因檢測技術、染色體分析技術和干細胞移植技術,而基礎醫學的遺傳學與臨床遺傳學又有對應用強化程度的不同。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復習相關的遺傳學基礎外,重點強化基因檢測、染色體分析、遺傳咨詢和人文關懷等內容,縮減了部分講授內容,代之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以作業的形式完成學習。例如,在降解苯丙酮尿癥時,教師會講述發病機制,由學生以作業的形式推導出苯丙酮尿癥的患兒有什么樣的臨床表現。
(二)豐富教學模式
兒科學傳統的理論大課教法單一,有些病和大內科常有重復,學生覺得枯燥無味;[1]遺傳性疾病種類繁多,表現不一,涉及多個系統,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遺傳性疾病僅有2個學時,僅要求介紹染色體病21-三體綜合征和苯丙酮尿癥,易使學生誤認為此類病少,不重要,也建立不起來對疾病總的框架。因此理論教學流程是,從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制開始,繼之介紹遺傳性疾病的概況,使學生對此類疾病有了總的了解,然后結合機制講授臨床表現,提出問題,讓他們回答基因檢測技術、質譜分析技術對此類疾病的意義,最后示范干細胞移植技術的治療作用,以及未來的展望。在21-三體綜合征和苯丙酮尿癥的講授過程中,從病例入手,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介紹診斷治療思路,讓他們自己總結此類疾病的共性所在,課后提供遺傳病相關網站和專業數據庫給學生參考。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提升了興趣,開闊了視野,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臨床思維,他們在大課后按照布置的思考題,以作業的形式上交,教師要綜合評價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
在實習期間,由教授輔助,講師、主管護師承擔問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模擬實踐操作。遺傳性疾病病人大部分在門診隨診,學生在實習中見到的機會不多,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將留存的大量病歷資料和影像資料制作成課件,供討論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和模擬教學時使用;整理出染色體病21-三體綜合征、16號染色體微缺失、22號染色體微缺失教學資料課件和單基因病苯丙酮尿癥、多種羧化酶缺乏、甲基丙二酸血癥、先天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細胞缺陷病、X連鎖無丙球血癥等教學課件;先后編輯了“吃米粉的嬰兒”“我兒子的血小板怎么一直少”等問題式教學的腳本,供實習中應用。充分利用我院的技能培訓中心的腰穿和骨穿操作,觀摩實際操作。護理人員引導學生參加針對遺傳病患兒進行的健康宣教。出于隱私考慮,這類孩子及家長不容易接觸。護理人員要為學生介紹不同患兒不同的心理特點和護理特點、特食孩子喂養注意事項、與家長溝通時注意方式等,引導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愛。在實習教學中,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實習課后教師要對其參與狀況進行點評。
(三)合理配置師資
本著理念相同、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學團隊成員包括教授、講師。很多患兒涉及飲食,心理及護理問題較多,所以成員中還有主管護師。
按照職稱和教學經驗的不同,每個教師都有各自的分工和重點任務。教授主講理論課并負責總體安排設計、問題式教學的問題設計、討論式教學病例選擇。理論課在有限的學時里,按教學大綱要求加強遺傳性疾病共同特點的講述,對檢測和治療技術的應用作簡述,為下一步教學作鋪墊,提升學生的興趣。講師負責部分理論課和臨床實習,主導討論式教學、實踐操作和問題式教學,著重相關拓展知識的介紹。主管護師負責實習中介紹護理和相關人文知識。
教學團隊成員每學期至少進行2次全體教學準備會,開學共同備課,共同學習、具體分工協作,期末總結經驗,提出問題,另外不定期召開碰頭會修正教學方法。鼓勵教師互相學習、外出進修開拓視野,提高對遺傳性疾病的診治水平及教學講授水平。另外,組內不定期組織大家學習新進展,請生命科學學院的教師和基礎醫學院的教師做專題報告,如“二代測序的原理及應用”“染色體芯片技術在遺傳性疾病的應用”“氣相色譜/質譜檢測在應用于代謝性疾病的優點和弊端”等。
良好的教學團隊是先進教學理念的開拓者和執行者,所以,應對教學團隊進行修整。
首先,一個整體的教學隊伍需要基于共同的興趣和志向,團隊成員須擁有共同的認真的態度和對教學重要性的認同。[2]鑒于目前的教學工作要求,年輕教師上理論大課的機會少,帶學生實習時又由于臨床工作的忙碌而受限,參與教學和教改需要另外花費大量的業余時間,所以興趣和志向相投是團隊建設的基本保證。遺傳病在兒科臨床中沒有單獨的科室,沒有專職的醫生,參與遺傳學教學的教師必須喜歡并關注遺傳性疾病,具有相應的遺傳學基礎,能夠緊跟近年來遺傳學的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方法,同時樂于參與教學,并愿意花費較多的時間投身教學改革實踐。因此,教學團隊在建立之初即確立了明確的目標:參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積累教學經驗,教學相長,以教促學,吸收喜愛并且愿意參與教學工作的人員加入。
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并且將這些教學實踐在教師內部交流,提高每位教師的教學能力。將這些珍貴的教學資料建檔保存,成為教學團隊的參考資料,為團隊的成長和提高奠定基礎。為了使兒科遺傳病的教學工作變得更加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認知度及臨床思維能力,教學組以教學改革為契機,整理出相關疾病病歷資料和影像資料的課件,編輯問題教學的腳本,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每位教師的參與度和認同感,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在隨堂的小測試中考查學生對于講授內容的理解,要求他們出建議。從獲得的反饋信息看,學生的自主思考程度有明顯提高,建議中有1/3提到希望在其他科目的教學中也能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而這些反饋意見進一步激勵了教學組成員的教學熱情,使得大家積極參與,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此過程中年輕醫生的教學和臨床思維也都有了進步。
此外,護理人員對遺傳病的相關拓展知識比較欠缺,但他們接觸患兒及家長更多,治療理念的貫徹和人文關懷最為直接,他們有很好的基礎,又樂于學習和參與,所以我們挑選符合條件的護理人員參與本科生的實習教學,豐富了本科生教學內容,又能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積極性。參考文獻:
[1]丁宗一.兒科醫學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4(3).
[2]楊瑞青,肖鎮,劉艷陽等.內科學教學團隊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4).
責任編輯:何 言
R193.8
A
1671-6531(2017)10-0057-03
*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教學改革項目(B2014B130);吉林大學本科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XYB123)
張思瑾/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兒科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吉林長春130041);張磊/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神經內三科副主任醫師,博士(吉林長春130031);潘薇/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碩士(吉林長春130041);徐曉恒/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博士(吉林長春13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