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
——“小學生發展性評價與檢測實驗研究”課題研究中的思考
張艷芳
陽泉市郊區教育局 山西陽泉 045000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什么?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也許我們每個語文教師一眼便可以洞穿它的涵義。但是,真正能實踐它的內涵的老師卻屈指可數。
本次課題研究立足于“學生發展性評價與檢測”,讓老師們在教學方法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語文教學本質上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當下,涌現出了各型各色的教學模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導學案教學”……各種教學模式活躍在我們的課堂上,成就了一大批競爭力較強的青年教師,也造就了一大把能說會道的教育專家。回過頭來再看我們的語文課堂,在一系列課堂模式的捆綁下,天天有新意,可是真正值得我們品味的語文課堂還是那些上世紀90年代活躍在教壇的老教師——于永正、魏書生……他們的課堂教學的對象永遠是學生,他們的教學出發點永遠是學生的發展,他們的工作永遠是事業的延伸。
再說高考這根“指揮棒”,使得每一位家長將分數看成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使得每一位孩子將分數當成認識自己的鏡子,使得每一位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而想盡一切辦法。老師教學的出發點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可以靠邊站,這還可以算是一種比較負責的老師;還有一類型老師,上課不教課外補,主要目的是賺外快。有多少老師真正想過,孩子們的語文素養究竟形成了沒有,學生的語文能力到底提高沒有?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擯棄那些功利的思想,不管是否能成為名師,不管課外輔導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經濟實惠,都要為我們的孩子想想。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當中的目標要求執行教學計劃,認真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課標中早已不提倡給文章分段,但是還有好多老師不僅將分段作為訓練重點,而且在三年級開始就要讓學生學會分段;課標中要求,3-4年級這個學段,閱讀方面要初步學會默讀,到了5-6年級這個學段,才要求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可是我們的老師不遵循教學規律,在學生上一年級的時候就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這樣使得孩子們的發生系統得不到鍛煉,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些“拔苗助長”的行為就源于老師們對課程標準的漠視。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完整的知識體系,科學的安排了知識獲取與能力的提高。就說我們現在用的語文教材,在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方面都安排了訓練內容,而且這些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由于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方面在考題中難以呈現,所占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效果又不能立竿見影,所以老師們大多對這些內容不夠關心,往往是省去不做。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全面培養和延伸,老師又落得清閑。這樣有選擇地進行教學,雖然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但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得不到全面發展。有這樣兩個班級,一位老師根據教材的編排,無一遺漏地按照課程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另一位老師“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考試成績不相上下,但是兩個班的課堂表現和寫作水平有很大差異。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執行教學任務時,一定不要“偷工減料”,必要時還可以“添油加醋”。
這次“小學生發展性評價與檢測實驗研究”,課題研究組給出我們的練習題及測試題,就很好得對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進行了檢測。這個實驗研究剛剛開始時,由于教師學生對這種評價與檢測方式不太適應,所以檢測結果不容樂觀。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方向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的各種能力也在逐漸提高。
在這項課題研究的指導下,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會回歸本位,回歸語文教學應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