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芬
小班幼兒語言發展初探
祁 芬
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幼兒園 廣東深圳 518000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人類的思維正是靠語言的幫助得以鞏固、發展和傳遞的。對幼兒來說,語言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學習與生活的工具。而2-4歲是表達語言的發育關鍵期(關鍵期是指學習的最佳時機,或形成某種行為的最佳時機,在這個期間給兒童提供刺激,最容易獲得反應,錯過了這個時機,反應不能獲得或者不能達到最好水平),此時學習語言效果最佳,而且獲得的語言習慣最容易長期保持下去。
為了更大機會的利用關鍵期,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以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首先我分析了班級幼兒的發展狀況:在年齡方面,最大的孩子3.8歲,最小的孩子2.6歲,其中3.3歲至2.9歲占85%。在個性方面,80%的孩子都比較開朗,10%的孩子很內向。在語言方面:98%的孩子能聽懂普通話,其中90%的會說普通話。全班能用普通話流利的朗誦兒歌、口齒清楚的幼兒占35%,不怎么會說話的占10%,剩下的55%的幼兒能用簡短的句子與人交流,但口齒不夠清晰,語言不夠流暢,還不能較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我嘗試從以下幾點進行探索:
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是調動幼兒說的內部動機的必要條件,體現了師生間心靈上的溝通和關系上的平等。也體現了對幼兒人格的尊重,有助與幼兒積極主動的發揮。教師在與幼兒相處時,尊重他們,把他們作為一個“人”來平等的對待,認真而耐心的傾聽,讓幼兒大方大膽的說。一種無任何壓力、溫馨的環境能讓幼兒有話就說。而教師的良好態度又直接引導幼兒順利的表達,還能激發孩子更深入的思考,進一步的表達。還創設各種讓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讓孩子不因說錯而害怕,不因說得不好而膽怯,讓他們大方、大膽的說。讓孩子們生活在無壓力又平等溫馨的環境下,表達自然也就大方了。
自信是幼兒有話愿說有話敢說的內在因素。我班幼兒大部分不夠大方,而且年齡較小的更是不夠大方。因此,我利用各種手段,逐步樹立幼兒的自信;首先,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讓幼兒逐個的站在集體面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節目。有念兒歌、唱歌或表演動作,教師站在他的身后或拉著他或抱著他,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膽量方面給他撐腰。不論聲音響亮與否,表演是否精彩,但教師和全班幼兒都給予響亮的掌聲和鼓勵。從此,孩子們都喜歡表演,也敢于在集體面前表演,聲音逐漸響亮,動作逐漸精彩,口齒也逐漸清晰,膽量也逐漸的大多了。
然后,在根據不同能力的幼兒讓幼兒在集體面前回答不同的問題。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正確的答案能帶給幼兒莫大的成功感。在集體得到大家的贊揚,教師的肯定,也使孩子能對自己更自信,從而也愿意表達心中的所說、所想。最后還應做到:敢說在前,正確在后。幼兒的能力有差異,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幼兒的特點和心理需要,選擇適宜的場合和內容、方式,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幼兒詞不達意,語句不完整,或吐字不清時,不要及時的進行糾正和修改,以免給幼兒造成心理壓力,教師的負反饋會給幼兒帶來挫折感和壓抑感,也從而打消幼兒表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我班李坤皇小朋友,剛入園時基本不會說話,會說幾句吐字非常不清楚的潮洲話,連他的父母都聽不懂,但在他說話和表達時,教師始終是認真聆聽,認真思索,并努力猜想他表達的心思,從而給予他積極的反饋。對他的表達給予肯定。當然對于這種較特殊的兒童,教師也盡量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與他進行親切“交談”,增強他的興趣和自信。
根據幼兒好奇心強,抑制能力差,神經的興奮與抑制往往不平衡等生理特點,并以具體形象為主,就采取各種方式、方法來提高幼兒對語言表達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的發展。
(1)根據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經常利用色彩鮮艷、形象鮮明的大副情節明顯的圖片,讓幼兒觀察、講述、討論,也可以說一句話,也可以說一段話,還可以講一個小小的故事,旨在讓幼兒不同能力的幼兒達到不同的語言表達要求。
(2)利用幼兒自制畫自己編講故事。幼兒用毛線、棉簽、蔬菜等自然物與顏料進行有趣的自制畫。幼兒即動手又動腦動口,使幼兒講述興趣高漲。
(3)在活動區里投放各種能讓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材料。使幼兒在活動時,即有個人表達的機會與有與人共同分享的興趣。
(4)每天讓幼兒欣賞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優秀的文學作品能提高幼兒的欣賞水平,而且多次重復的欣賞能讓幼兒集注其中優美的詞句,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內容。再則多次性質相同而人物不同的情節能讓幼兒發揮想象。
(5)每天的識字游戲。通過“詞的擴散”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幼兒的詞匯。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豐富的語言。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幼兒就會有話可說。
(1)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經常組織幼兒在活動前說,活動中說,以及活動后再說。組織多種活動,出外郊游,角色體驗,出外參觀等接觸各種事物,在活動中感受并產生交流的愿望。
(2)抓住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機會。幼兒并非只是組織活動時才是學習,才能發展語言。一天的活動,對幼兒來說都是學習的機會,都可以進行語言方面的教育。讓幼兒自己表達意愿。在聊天的時候學習問候語,在生活活動中學習詞語,在活動中學習交往語言,出外時,鼓勵與陌生人打招呼、交談。
(3)增強同伴之間的交流機會,幼兒的語言首先是模仿學習,然后是內化調整,從而創造性的主動地獲得語言的發展,如:幼兒相互之間因為排隊引起爭執。剛開始有爭吵,警告,還有威脅,到后來有商量、妥協,不論結果如何,孩子都是在積極地運用已有的語言經驗,根據當時的情況,對方的態度,以及對事情的判斷,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語言,促進思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語言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多多給幼兒互相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同伴之間感受到交流的樂趣,從而也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語言。
幼兒的模仿性強,并能在潛移默化中模仿那聽到的接觸到的一切語言。潛移默化包括兩方面:(1)幼兒與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學習和修正自己的語言。所以,我在給幼兒安排座位時,把語言發展很好的幼兒與發展較慢的坐在一起。,并給孩子們充分交流的時間和機會,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大方大膽的表述,對口齒不清的幼兒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2)教師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在某種程度上,幼兒語言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出教師語言素質的高低,幼兒的模仿性強,特別是3歲左右的孩子,他現在就像一塊海綿一樣,能吸收大量的“水分”,無論好壞“照單全收”,因此外界應盡量給予這塊海綿是有營養的水分。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為幼兒所注意所接受。并能深刻印在腦海里,如:那天,我班幼兒貝貝又不肯穿鞋子,我就說:貝貝,你不穿鞋,那就把你的鞋子丟到垃圾筒里。這一句話給幼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天,貝貝又不肯穿鞋,馬上就有孩子重復我對貝貝說的話。因此我們教師不論是在 活動中、生活中,只要是在孩子的面前,都應該在語言習慣,表情、語態、語言內容中樹立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