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莉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及其效果分析
秦 莉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上海 201620
論文以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為例,從目前主流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措施入手,結合現實實踐,運用教育理論分析了該改革的課堂教學特征及其效果,并揭示了其存在的問題。
以學生為中心;課堂討論;高教改革
21世紀以將,隨著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教育理論、教學經驗廣泛而深入的傳播,以及民眾對教育的普遍重視,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問題成為公眾廣泛議論的話題。目前,從基礎教育的“減負”到高等教育的“與國際接軌”政策,都展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新面向,也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要適應時代要求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以學生為中心”在教育學理論中被稱為“學生中心論”,盧梭、杜威等人是該理論的代表,他們認為學生的發展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其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預學生的學習。該理論根據兒童認知的特點,認為學生主要從個體經驗中獲得發展,由直接經驗獲取所需知識。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歐美許多國家在教育領域出現了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傾向,課堂教學出現了以小組討論、案例調查、社會實踐等更多強調學生動手、自我認知體驗的做法,教師并不強調知識體系的灌輸,而將重點置于激發興趣、問題導向以及積極引導上。這種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成為我國目前教育改革的一種主流趨勢。
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我校自2010年以來開始教育改革,其政策措施基本上趨同于國內同類高校。典型的做法為:1.牢固樹立“以學生中心”的教育改革目標,其主旨在于滿足學生學習以及就業需求。2.具體的措施包括:建立以學生自由選課為基礎的課程教學體系、課堂教學以小班化教學、問題導向、案例教學為主、連接學校、社會、用人單位三者的產學研互動體系、以學生為中心的班導師制和坐班答疑制度。3.開展量化的教學效果評估體系,從課程教學文件的電子化入手,完善了各項為學生服務的電子信息系統。除此之外,量化教學指標,以具體數量明確各項教學效果要達成的目標。
由于這種“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區別于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以小班化教學、問題導向、案例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既有其積極的面向,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問題。
從課堂教學效果的積極面向來看,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筆者所帶的專業課程教學中,以問題導向,引入國外較為流行的“Think-pare-share”的課堂討論模式讓不少同學對所學課程產生了興趣,在以專題教學為綱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圍繞六個該領域最典型的專題進行自我探索,集體討論,選派代表發言,都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激發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也促進了他們邏輯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與此同時,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弱化了教師的權威形象,教師的課堂作用更加像一位專業引導人,與同學形成強互動,能夠啟發同學進行自我思考,這是之前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此外,在課堂中,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較專業知識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教學中更為重要,而傳統強調知識講解的教師在這種改革之下被迫面臨轉型。
反之,從課堂教學效果的消極一面來看,也可以發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也引起了學生的不適。一方面,在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討論式的教學中,有一部分同學學習自主性差,未能跟上課堂討論的節奏,往往出現課下不讀書,課上混時光的情況,課堂參與性比較差,往往一節課下來并沒有很多收獲,比傳統教學模式中灌輸教育的效果還差;另一方面,由于以專題為教學大綱,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是建立在課下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課下閱讀往往為網絡搜索所取代,課堂討論的效果堪憂。這種知識可及性強但深入性不夠的特點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比比皆是。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時代下順應時代要求的產物,也是國際教育交流的產物。不可否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激發人的興趣,由此產生改變、改造世界的動力。然而,“以學生為中心”也并非完全坦途。上世紀90年代,這種單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認為缺乏能動性和社會支持、學生技能發展受阻、學生成長適應不良等諸多弊病被更為融合的“雙主體”教學模式所取代,代之以強調學生、教師的雙重積極性,既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強調教師的主體性特征,賦予教師適度干預的職權。而我國在高等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中,也同樣面臨這樣改革中的改革。國內許多高校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在自身的改革之中添加入類似“教師、學生都是學校主人”的思維,既強調教師的主體能動性,也注意學生的個體參與性與體驗性的提高。因此,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新的時代下,單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并非首選,更符合人性的教育理念、更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模式、更能體現教學效果的評估方式的出現一定會是必然的結果。
[1]陳珊珊,董洋.國外雙主體教學模式研究的元分析[J].高教探索,2017(8):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