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政可持續性:當前視角和長遠思考
●本刊評論員
近日,“兩會”上熱議的財政問題很多,其中“收支壓力仍有加大之勢,而積極財政政策又必須繼續推行”便是其中之一。從政府工作報告、去年預算執行情況和今年預算草案、“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們建言獻策中都能感受得到。這樣的大政方針之下,財政風險問題、財政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大力研究和應對。
經濟增速下調,財政收入增幅放緩,減稅降費規模還將加大。一方面要減稅降費,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的要求,對稅改、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少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性收費等也作出了具體安排。另一方面要適度擴大支出規模。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中央財政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861億元,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支持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支持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長長的“民生清單”、“生態文明清單”、“經濟建設和發展清單”無不需要真金白銀的財政支出。
人們應該會從這一系列政策中感受到財政收支壓力。中央到地方如何“平賬”?大政方針落實、國家責任的履行,其財力基礎是否可靠?如此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財政是否存在“后遺癥”?
無論是從我國總體經濟實力、發展前景,還是國家的“資產負債表”和政府的信用等級來看,近些年積極財政政策推行過程中的總體風險都是可控的。僅從籌資能力、償債能力來看,當前我國積極財政政策不只是意愿,是有財政來源、有信用基礎、能落地實施的。當然,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既要求短期能夠“平賬”,更要求有長遠眼光,要吸取過去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一些教訓,要有利于財政的“自我增長”和績效,有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從財政籌劃角度看,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放棄必要的審慎。以今年的預算草案為例,財政赤字略有增加、地方政府債務有節制地發行,在我國財政經濟總盤子里,這都不足以導致財政風險的發生,所以可視為審慎。更重要的是,財政支出安排重在“有效”,減稅降費“要讓市場主體有切身感受”,預算安排重在“補短板、惠民生”,同時注重做好“各級政府堅持過緊日子”等方面的減法,“堅守節用裕民的正道”。防控風險、積累信用、注重績效,積極、審慎、有效并重,這就兼顧了當前“平賬”和長遠發展的要求。
從長遠眼光看,實現財政可持續發展,還要注重分析經濟環境的變化,當前經濟新常態之下,過去的一些經濟“紅利”開始消散或不再存在,財政由超常增長轉為常態發展,不能無視這一現實給財政施壓加碼。
財政可持續性,容易被片面理解為償債問題、“平賬”問題。筆者認為,財政的可持續性歸根結底是國家信用問題,是國家對國民承擔責任問題。財政能做到清廉公正、“節用裕民”,取信于民,國民有信心,國家有凝聚力,暫時的財政困難和風險是可以克服的。